李隆基等人逼近了玄武門,他們在等待葛福順的下一步消息。
玄武門內,葛福順等人將羽林軍兵分兩路,一路攻打玄德門,一路攻打白獸門,雙方約定,最後在淩煙閣前會師。
三更時分,李隆基聽到宮城內喊殺聲起,隨即帶領人馬從玄武門入宮,此時駐守玄武門的羽林軍早已都站在李隆基一邊,李隆基如履平地一般進入宮中。
與此同時,在太極殿為李顯守靈的士兵也披上鎧甲參加戰鬥,他們也被李隆基事前策反了。
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或許適合每一個人,但偏偏不適合韋皇後,因為她的路已經到了盡頭。
被驚醒的韋皇後一路飛奔,跑到了飛騎衛士營,以為逃進了避風港,卻沒想到,背後就遭羽林軍士兵飛起一刀,就此結束了她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一生。
韋皇後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淺薄的一生,李顯的第一次皇帝生涯戛然而止,就是因為她的淺薄,若不是她急於火箭般提拔自己的父親,武則天一時間還找不到廢黜李顯的借口。正是因為她的淺薄、她的急於求成,結果導致了李顯的被廢,也導致了自己與李顯長達十四年的監禁生活。
遺憾的是,十四年的監禁生活非但沒有增加她的生活閱曆,反而讓她更加淺薄,如同一個曾經挨過餓的人,當遭遇美食之後便止不住暴飲暴食,在暴飲暴食的同時卻忘記了,餓,可以餓死人,而撐,同樣會撐死人。
韋皇後的前半生被物質和權力餓壞了,所以她想在自己的後半生拚命補償,她看到了武則天的高高在上,卻忽略了武則天在高高在上之前已經有數十年的蟄伏與醞釀,就像看別人登頂珠峰的瞬間,隻看到別人的腳登絕頂,卻對別人腳下的8848米視而不見。
從皇後到女皇,武則天走了三十五年,而韋皇後,從二度當皇後到李顯駕崩,前後不過五年。以自己的五年想比肩武則天的三十五年,這注定是一場大躍進,看起來似乎追上了,其實下麵全是泡沫。
武則天的聰明在於,即使已經大權在握,她依然保留著李治這道擋風的牆;韋皇後的愚蠢在於,大權還沒有真正在握,卻急匆匆地拆掉了李顯這道看似多餘的牆。
政治法則與自然法則其實一脈相承,如果韋皇後知道“兔子換毛”的寓言故事,或許她會如夢方醒。
兔子換毛的故事是這樣的:
每到冬季,野兔都會換上長毛,這樣有利於它們過冬。有一年,氣溫降得特別早,兔子就換上了長毛。
不料氣溫驟降隻是假象,冬天並沒有真正來臨,提前換上的長毛反而格外紮眼,讓它們成為獵人的活靶子,不少兔子倒在了獵人的槍口之下。
冬天終於過去了,氣溫回升,這時兔子們以為春天已經來臨,紛紛蛻去了長毛,不料這次還是假象,春天沒有真正來臨,兔子們又遭遇了“倒春寒”,不少兔子死於嚴寒之中。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被假象迷惑。
韋皇後的事實證明,她被自己營造的假象迷惑了,她的牆拆早了。
在韋皇後之後,遭殃的是她的女兒安樂公主。兵變士兵衝進她的房間時,她還在對著鏡子描眉,三更半夜描眉,莫非是想扮鬼?
不用扮了,你就是!
兵變士兵手起刀落,安樂公主從此隻能在另外一個空間做自己的“皇太女”夢了。
隨後遭殃的是安樂公主的丈夫武延秀,他聽到兵變的消息,不知所措,結果在肅章門外被兵變士兵結束了他的一生,中興大周王朝的夢也隨之破滅。
接下來倒黴的是上官婉兒,原本她有求生的機會。
其實,上官婉兒倒向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已經有些日子了——在李重俊兵變之後,上官婉兒意識到自己的危局。從李重俊起兵來看,他對自己恨之入骨,推而廣之,或許李唐皇族中有很多人仇恨自己,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現在武三思已經不在了,自己也沒有必要再站在武家一邊了。
從此之後,上官婉兒倒向了太平公主一邊,與韋皇後也若即若離,她想用這種方式為自己的將來留一條後路。在起草李顯遺詔時,她更是不遺餘力,竭力想把相王李旦推到輔政的位置上。
然而天不遂人願,上官婉兒的努力被宗楚客無情扼殺,最終還是沒有送上這份人情。
不過上官婉兒早有準備,她把遺詔的草稿一直保留著,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現在,草稿真的派上了用場。
李隆基和劉幽求一起查看了草稿,發現正如上官婉兒所說,起初遺詔確實有讓相王李旦輔政的意思,說明上官婉兒確實心向相王,隻是最終沒有做成而已。
劉幽求看著李隆基,眼神變得柔和了一些:“要不,就把她放了?”
李隆基搖搖頭:“不行,她以前做的壞事太多了。”
斬!
到頭來,上官婉兒還是沒有躲過被斬的結局。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宮城中的刀光劍影漸漸平息了下來,在太極殿守靈的皇帝李重茂心情卻無法平複。一幕幕慘劇在他麵前上演,時時衝擊著他那隻有十五歲的心靈,原本他不應該承受這一切,是韋皇後非要把他推上皇位,然後讓他來麵對這一切。
劉幽求走了進來,看到了待在原地的李重茂。心直口快的劉幽求大喊一聲:“咱們今晚不是說好擁立相王嗎?為什麼不早點擁立?”
話音剛落,李隆基走了過來,衝他使了個眼色:著什麼急,追查餘黨要緊。
劉幽求是聰明人,一看李隆基的眼神就明白了,轉身出去繼續追殺韋皇後的餘黨。
一夜在不平靜中度過。
六月二十一日一早,李隆基出宮向父親李旦報告了兵變的消息。李旦第一反應是震驚,第二反應是欣慰,他早知道這個兒子能做大事,沒想到昨晚真的做成了大事。
李隆基流下了眼淚,請求老爹原諒自己沒有提前通報。李旦心裏很明白,換作自己,自己是沒有膽量做這件大事的。他安慰李隆基說:“國家和朝廷都沒有支離破碎,這還不都是你的功勞嗎?”
父子二人簡短交談之後,隨即一起進宮,他們知道,還有殘局等待他們收拾。
李隆基這邊勝券在握,韋氏一黨則是大禍臨頭。在大禍臨頭之際,韋氏餘黨各有各的表現,他們的表現構成了人性百態。
最先倒黴的是宰相、太子太保韋溫,兵變之前,他還高高在上,手握全國兵權,然而僅僅一個晚上過去,他的兵權就作廢了,他自己則被公開處斬。
韋溫之後,倒黴的是之前跳得最歡的宗楚客。
由於李隆基已經下令關閉城門,宗楚客便進行了一番喬裝改扮,穿上一身喪服,騎著一頭青驢,扮成奔喪的人晃晃悠悠向長安城的通化門走去。
如果是一般人,或許在喪服和青驢的掩護下就能混出城,然而宗楚客演砸了,守門的士兵居然把他認了出來。
士兵大喊一聲:“你是宗尚書!”隨即一把扯掉了宗楚客用來偽裝的頭巾,真相更加大白。
就在通化門前,紅極一時的宗楚客和弟弟宗晉卿被斬首示眾,結束了自己向“更高更快更強”奮鬥的腳步。
看來人太出名了,有時也不是一件好事。
宗楚客之後,倒黴的是司農卿趙履溫,在鼓動韋皇後改朝換代的名單中,有他的名字。
說起這個趙履溫,這是小人中的小人,極品中的極品。
原本他跟五王之一的桓彥範有親戚關係,他是桓彥範的大舅哥。由於這層姻親關係,桓彥範在短暫得勢期間拉了他一把,聲稱他曾經參與過誅殺二張的行動,把他列入功臣名單。因為這次並不存在的功勞,趙履溫由易州刺史升任司農少卿。
為了感謝桓彥範,趙履溫給桓彥範送了兩個婢女以示感謝。然而好景不長,桓彥範落難了,從宰相的高位上摔了下來。這時趙履溫又來了,向桓彥範提了一個要求:把我送給你的兩個婢女還給我吧!
就這樣,送出去的婢女,又被趙履溫要了回來。
桓彥範倒台之後,趙履溫投靠了安樂公主,安樂公主的宅邸、定昆池都由趙履溫經手。為了打造宅邸和定昆池,趙履溫幾乎掏空了國庫。為了表示對安樂公主的效忠,身為三品高官的他把自己的紫袍掖到腰間,然後抻著脖子給安樂公主拉牛車,明白人知道這是三品高官幫忙拉車,不明白的還以為安樂公主家的紫牛成精了,學會直立行走。
現在安樂公主倒了,趙履溫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危機,同當年桓彥範倒台時一樣,他緊急行動了起來,抓緊一切時間補救。
聽說相王李旦和皇帝李重茂登臨安福門,趙履溫一溜煙小跑來到安福門下,隨即三拜九叩,高喊“萬歲”。然而萬歲還沒喊完,趙履溫就再也沒法喊了,相王李旦命令萬騎衛士砍下了他的人頭,他隻能到另外一個地方接著喊了。
這時平常受趙履溫奴役驅使從事勞動的百姓圍了上來,他們恨透了這個為非作歹、欺壓百姓的家夥,連吃了他的心都有。
心動不如行動。
不一會兒,行動起來的老百姓把趙履溫的肉割光了,他們真的把他吃掉了。
與趙履溫相比,另外兩個韋後餘黨的表現更讓人不齒。
秘書監李邕原本娶韋皇後的妹妹崇國夫人為妻,禦史大夫竇懷貞娶韋皇後的乳娘為妻。曾經他們無比陶醉於自己的政治婚姻之中,現在則到了跟這段婚姻一刀兩斷的時候。
李邕和竇懷貞不約而同地向自己的妻子舉起了刀,然後把妻子的首級送給了李隆基,戰國時白起殺妻求將,現在這兩個人殺妻解套。
高尚的人各有各的高尚,無恥的人卻一脈相承。
相比於這些人的無恥,尚書左仆射韋巨源的表現倒是很有風範。
韋巨源也是韋後餘黨,聽到事變,他沒有跑,反而主動走了出來。他還想盡自己的職責收拾殘局,他對家裏人說:“我位列大臣,怎麼能聽到朝廷有難不去救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