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韋巨源從容走出了家門,前往政府所在地。可惜走到半路,就被兵變的士兵殺害,享年七十九歲。

盡管他是韋後餘黨,但他忠於自己的職守,而每一個忠於自己職守的人都應該受到我們的尊重,無論他是我們的同伴,還是對手。

在韋巨源之後,韋後的餘黨一一遭到了清算,精通醫藥的馬秦客、燒得好菜的楊均、國子祭酒葉靜能、與宗楚客合稱“宗、紀”的紀處訥,這些曾經最紅的人,全部追隨韋皇後而去。

至於之前紅極一時的武家和韋家,全部遭遇滅頂之災,武姓家屬幾乎全部被誅或流放,而韋姓更慘,在無間道崔日用的帶領下,韋姓所居住的韋曲(韋家莊)連懷抱的嬰兒都沒有躲過這場劫難。值得一提的是,與韋曲相鄰的杜曲也跟著遭殃,因為有一部分韋氏子弟住進了杜曲,結果他們的鄰居也被當成了姓韋的,遭遇橫禍。

兵變,本身並無正義可言;在兵變之下,姓韋還是姓杜,有時分得不是那麼清楚。

經過一天的整肅,長安城終於平靜了下來,這時皇帝李重茂遵從李旦的意思下詔:“逆賊首領已經伏誅,自此餘黨一概不問。”這紙詔書算是為兵變畫上了句號。

兵變雖然結束,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去處理。

六月二十二日,正在太極殿鎮守的劉幽求接待了一些宦官和宮女,他們是來替李重茂的生母說情的,他們求劉幽求幫忙,讓皇帝李重茂冊立生母為皇太後。這個請求被劉幽求斷然拒絕,劉幽求說道:“國有大難,人情不安,先帝還沒有安葬,怎麼能急於冊封太後呢?”

話音剛落,李隆基再一次製止了劉幽求:“這些話不要輕易說出口!”

劉幽求一看李隆基的眼神,馬上意識到自己又說錯話了。本來說好要擁立相王李旦,一旦擁立相王李旦還有李重茂什麼事啊,還有太後什麼事啊,因此剛才自己說的話有毛病,有大毛病。

劉幽求在心裏暗罵自己一聲,以後還是少說話吧。

六月二十三日,兵變後的第三天,此時的局勢已經與兵變之前有著天壤之別,李隆基父子以及太平公主將兵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在徹底執掌兵權之前,相王李旦先是辭讓了一件東西:皇位。

皇位是太平公主帶來的,她說,奉皇帝李重茂之命,將皇位禪讓給相王李旦。聞聽此言,李旦奮力擺了擺手,堅決辭讓,太平公主一看哥哥辭讓得如此堅決,也不再勉強,還是先把兵權抓到手再說吧。

隨後,兵權在李隆基父子和太平公主的主持下進行了分割:

平王李隆基出任宮廷總管兼任宰相;

宋王李成器出任左衛大將軍;

衡陽王李成義出任右衛大將軍;

巴陵王李隆範出任左羽林大將軍;

彭城王李隆業出任右羽林大將軍;

光祿少卿李微出任攝理右金吾衛大將軍;

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出任右千牛衛大將軍。

至此,禁軍中的兵權全部被李隆基父子和太平公主分割。李重茂成為名副其實的光杆皇帝,以前他的背後還有韋皇後,現在他的背後還有誰呢?

看到這個布局,很多人已經心知肚明,參與了兵變的劉幽求比別人更明白,他意識到,是時候把相王李旦推上皇帝的寶座了。

劉幽求找到了宋王李成器和平王李隆基說:“相王當過皇帝,眾望所歸,現在人心未安,家國事重,相王怎麼還能拘泥於小節、不早點登基以安天下之心呢?”

李隆基回應道:“相王生性淡定,本來是皇帝還要讓出去,況且現在的皇帝是他兄長的兒子,他怎會取而代之?”

劉幽求依然沒有放棄:“人心不可違背,就算相王想獨善其身,那麼江山社稷怎麼辦?”

李隆基和李成器相互看了一眼,他們知道應該敦促父親登基稱帝了。

經過李隆基和李成器的勸說,李旦答應了,他也要跟兄長李顯一樣,第二次登基稱帝。

時間進入六月二十四日,一切已經準備就緒。

太極殿上,皇帝李重茂在東廂,麵對著西方,李旦則站在兄長李顯的靈柩之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等人則在一旁站立。

這時太平公主先開口了,她朗聲說道:“皇帝想把皇位讓給叔叔,可不可以啊?”

話音剛落,劉幽求站了出來,跪下說道:“國家多難,皇帝仁孝,效仿聖人堯舜,把皇位讓給叔父是出於一片誠心。相王登基之後,對侄子的關愛也必定會非常深厚。”

太平公主讚許地點了點頭,再看眾人也沒有反對意見,便把李重茂讓位的詔書交給了李旦。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演戲,李隆基是演員,李旦是演員,太平公主是演員,劉幽求更是演員,他們都在演戲給李重茂這個小孩子看。

世上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同樣也沒有免費的戲,既然李重茂看了這場戲,他就必須為這場戲買單,買單的代價就是他的皇位。

戲演完了,每個人都應該回到自己生活中的角色,這時李重茂偏偏還沒有回過味來,他還坐在金鑾寶座上。姑姑太平公主走了上來,對他說道:“天下已經歸心相王,這個位置不是你這個小孩子坐的。”

沒等李重茂反應,太平公主揪著李重茂的衣領把他揪了下來,到這個時候,李重茂的皇帝生涯宣告結束。如果從韋皇後改元算起,他當了二十天皇帝,如果從他登基算起,他的皇帝生涯不過十七天。

從始至終,他最無辜,十七天前,他被當成木偶放上了皇帝的寶座;十七天後,他被當成木頭從皇帝的寶座搬了下來。十七天對他而言如同做了一場夢,而他卻要為這十七天用自己的一生買單。

在“被禪讓”之後,李重茂就過上了被拘禁的生活。即便這樣的生活也沒有持續多久,四年後,李重茂出任房州刺史,不久就將自己短暫的人生定格在那裏。

李重茂後來的人生被定格,而李旦的皇帝人生才剛剛開始,這個前半生兩讓皇位的皇帝,終於當上了真正的皇帝。

在他的前半生中,他先是把皇位讓給了自己的母親武則天,當然不讓也不行;後來在當皇嗣的過程中,他又主動讓出了皇嗣的位置,等於讓出了未來的皇位,當然不讓可能也不行。

生活注定要跟李旦開一個玩笑,明明已經安排了他當皇帝,卻又讓他的皇帝生涯一波三折。前半生兩讓皇位已經夠傳奇,不過這樣的傳奇還不夠,傳奇一般要數到三的。

不過,我們還是先來隆重記錄李旦的第二次登基稱帝吧。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李旦登基稱帝,成為與兄長李顯一樣的兩次登基稱帝的皇帝。

李旦登基稱帝時,已經四十八歲,如果說別的皇帝登基之後可以不急於立太子,那麼李旦這個年紀是必須立太子了。古代人的平均壽命都短,古語說,人生古來七十稀,具體到李唐王朝的前幾位皇帝,平均壽命更是不長。

開國皇帝李淵活了六十九歲,太宗李世民活了五十一歲,高宗李治活了五十五歲,中宗李顯活了五十四歲,他們的壽命都不算長,尤其是後三位皇帝,李治的五十五歲已經算高齡了。

壽命這種事情,在一個家族中經常會在無形之中作比較,有些家族甚至會有一個年齡坎,很少有人闖過那道坎,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是身體原因,二是心理暗示。

現在李旦也在無形中意識到自己的壽命問題,因而冊立太子顯得尤為關鍵。

問題隨之而來,冊立誰呢?

如果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嫡長子宋王李成器是天然人選,然而李旦心裏很清楚,自己的皇位不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而是三子李隆基冒著天大的幹係換來的,不立他為太子合適嗎?

就在李旦左右為難之際,宋王李成器先表態了,他辭讓道:“國家安定,則遵照嫡長子優先的原則;國家危難,則要先考慮立有功勳的皇子,此次如果處置不當,必定會失去天下人心,臣不敢居於平王李隆基之上。”

別人對皇位搶都來不及,李成器卻堅決辭讓,而且一連幾天,痛哭流涕,辭讓的態度非常決絕。

看到李成器如此決絕,朝中的諸多高官也認為應該立李隆基為太子,畢竟他在兵變中的功勞最大,太子非他莫屬。

這時,劉幽求又出現了,這段時間他實在是非常活躍。

劉幽求對李旦說:“臣聽說能鏟除天下大禍者,就應當享天下之福,平王李隆基拯救社稷,同時讓君王免於危難,論功最大,論德最厚,陛下就不需再猶豫了!”

聽完劉幽求的話,李旦點了點頭,劉幽求的說法正代表了諸多大臣的想法,看來他們都站到了李隆基一邊。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七日,李旦下詔,立李隆基為太子。李隆基隨即上疏,請求將太子之位讓給大哥李成器,李旦沒有批準,由此李隆基被冊立為太子。

如果不了解曆史,很多人會對李成器和李隆基的“兄友弟恭”大加讚賞,那麼我要告訴你,別急著讚賞,這一切也是演戲。

李成器真的看著皇位不眼熱嗎?當然不是。

他同樣眼熱,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跟羽翼已經豐滿的弟弟相比,自己就是一個光杆司令。即便也出任了左衛大將軍,但那也隻是一個名頭而已,真正的兵權已經抓在了弟弟李隆基的手中。

如果說李成器曾經還有幻想,那麼看到劉幽求出麵後,他就知道自己的幻想該破滅了,那些刀尖上飲血的將領眼中隻認李隆基一個主子,而不會認自己這個主子的哥哥。

為什麼李隆基要推辭呢?

因為他要顧忌禮法,同時要顧忌那些潛在的支持李成器的人。李成器看似孤零零一個人,但他的背後還是會隱藏著一些拘泥於禮法、熱衷於“嫡長子繼位”的人。

所謂禮讓,所謂“兄友弟恭”,其實都是政治遊戲。

隻要記住下麵這句話,我們就能隨時揭開皇族親情的偽裝。

親情,在皇族是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