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太子建成,高祖長子,死於玄武門之變。
次子世民,高祖次子,登基稱帝。
衛王玄霸,高祖第三子,早薨無子。
巢王元吉,高祖第四子,死於玄武門之變。
楚王智雲,高祖第五子,太原起兵時,李建成和李元吉逃走時沒有通知他,結果被官府扭送長安公開問斬,時年十三歲。
荊王元景,高祖第六子,永徽四年,坐與房遺愛謀反賜死。
漢王元昌,高祖第七子,貞觀十七年,卷入李承乾謀反,被勒令家中自殺。
酆王元亨,高祖第八子,貞觀六年薨,無子。
周王元方,高祖第九子,貞觀三年薨。
徐王元禮,高祖第十子,鹹亨三年薨。
韓王元嘉,高祖第十一子,垂拱四年被牽連謀反,伏誅。
彭王元則,高祖第十二子,永徽二年薨。
鄭王元懿,高祖第十三子,鹹亨四年薨。
霍王元軌,高祖第十四子,垂拱四年,被牽連進李貞起兵事件,徙居黔州,坐著囚車行至陳倉而死。
虢王鳳,高祖第十五子,永隆二年薨。
道王元慶,高祖第十六子,麟德元年薨。
鄧王元裕,高祖第十七子,麟德二年薨。
舒王元名,高祖第十八子,永昌年,為丘神所陷,被誅。
魯王靈夔,高祖第十九子,垂拱四年,被牽連進李貞起兵事件,配流振州,自縊而死。
江王元祥,高祖第二十子,永隆元年薨。
密王元曉,高祖第二十一子,上元三年薨。
滕王元嬰,高祖第二十二子,文明元年薨。(江南名樓滕王閣正是由他所建)
如果把早薨也算作正常去世,李淵二十二個皇子中,有九位皇子是非正常死亡。
再來看李世民十四個皇子的命運:
李承乾,太宗長子,貞觀十七年太子身份被剝奪,兩年後卒於黔州。
楚王寬,太宗第二子,早薨。
吳王恪,太宗第三子,永徽四年,被誣會同房遺愛謀反,被誅。
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永徽三年,薨於鄖鄉,年三十有五。
庶人祐,太宗第五子,貞觀十七年謀反伏誅。
蜀王愔,太宗第六子,永徽四年,坐與恪謀逆,黜為庶人,徙居巴州,後改為涪陵王。乾封二年薨。
蔣王惲,太宗第七子,上元元年,有人誣告李惲謀反,惶恐中自殺。
越王貞,太宗第八子,垂拱三年七月起兵失敗飲藥而死。
高宗李治,太宗第九子,登基稱帝。
紀王慎,太宗第十子,垂拱年間被牽連進李貞起兵事件,被改姓虺氏,載以檻車,流放嶺南,至蒲州而卒。
江王囂,太宗第十一子,貞觀六年薨。
代王簡,太宗第十二子,貞觀五年薨。
趙王福,太宗第十三子,鹹亨元年薨。
曹王明,太宗第十四子,永隆元年,因與庶人李賢交往,降封零陵王,徙於黔州,後被逼迫自殺。
如果把爭儲失敗、鬱悶一生的李承乾和李泰也算善終的話,李世民十四個皇子,非正常死亡六人。
再來看李治八個皇子的命運:
燕王忠,被許敬宗誣告與上官儀謀反,賜死,時年二十歲。
悼王孝,早薨。
澤王上金,載初元年,被誣告謀反,獄中自殺。
許王素節,載初元年,被誣告謀反,在洛陽城門南被縊死。
孝敬皇帝弘,上元二年,從幸合璧宮,中毒薨,時年二十三歲。
章懷太子賢,文明元年,武則天授意酷吏,迫令自殺。
中宗李顯,兩次登基稱帝,公元710年被毒身亡。
睿宗李旦,兩次登基稱帝,三讓皇位,讓母,讓兄,讓子。
對於李治皇子的命運,我的總結是七個悲劇加一個準悲劇。
當然相比於李顯的皇子,李治還是有驕傲資本的,至少自己還有李旦這個兒子,至少自己還有李隆基這樣的孫子。
李顯呢?
四皇子命運如下:
長子李重潤,因議論二張專權,被武則天處死。
次子李重福,公元710年起兵失敗,投河身死。
三子李重俊,公元707年起兵失敗,被殺身死。
四子李重茂,公元710年被禪讓,四年後卒於房州。
四個皇子,四出悲劇,經曆不完全相似,悲劇的主題卻一脈相連。
到這時,你還羨慕皇子的身份嗎?
當個凡人挺好!
公元710年十一月二日,皇帝李旦將兄長李顯安葬於定陵,奉上廟號:中宗。自此,李顯蓋棺定論,無論是委屈還是不服,他的一生就定格在“中宗”這個廟號之上。
心比天高的韋皇後沒能隨葬定陵,她已經被廢為庶人,沒有資格陪葬,混了一輩子,到最後連陪葬的資格都混丟了,這輩子真是白混了。
那麼誰來頂替韋皇後的空缺呢?大臣們想到了當年被武則天活活餓死的王妃趙女士,她可以光明正大地陪葬。
新的問題隨之而來,沒有人知道趙女士埋在哪裏,就像李隆基不知道自己生母埋在哪裏一樣。
沒有辦法,大臣們隻能用衣服替代,他們找出了趙女士當年參加祭祀時穿過的衣服,然後舉行了招魂入棺儀式,中宗李顯就這樣與趙女士的衣服長眠於地下。
從這時起,李唐王朝完全走進李旦時代,太子李隆基也在享受著自己的太子生活,對於眼前的一切他很滿意。
如果不是祖母武則天打亂了李唐王朝的正常秩序,父親李旦這個排行最小的兒子怎麼會繼承大統呢?如果不是祖母顛覆了正常的綱常,自己這個排行第三的皇子怎麼可能成為太子呢?看來生活中的變化也未必是壞事,至少自己和父親就是生活的受益者,隻是受益的背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過去了就過去了,人還是要活在當下。
在李旦和李隆基的努力下,李唐王朝的秩序基本恢複,而李旦起用的姚崇和宋璟已經表現出良相的潛質,短短幾個月內他們已經清退了大量的“斜封官”,官場風氣大為改觀,看來還是事在人為。
一切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李隆基隻是有些隱隱擔憂。父親這個皇帝當得還是沒有底氣,每逢宰相向他彙報,他居然先問與太平(公主)商量沒有,然後再問與三郎(李隆基)商量過沒有,一點都沒有自己的主見。
想到這裏,李隆基歎息一聲,性格真的是與生俱來,靠後天的改變實在太難。
李隆基不再去想父親,他轉而想起了姑姑太平公主。自從父親登基以來,姑姑在朝中越來越紅,朝中宰相甚至都由她指定,七個宰相有五個出自她的推薦,她是不是對朝政太熱衷了?
或許姑姑身上有祖母的遺傳,所以她想學習祖母,然而畢竟時代不同了,祖母和韋皇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難道姑姑還想還原那個時代?
不行,絕不行!
天下是李家的天下,天下是高祖太宗底定的天下,李唐王朝的皇權絕不允許他人染指。
或許,我應該做點什麼了,李隆基暗自對自己說。
請看下部《開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