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福被張靈均描繪的前景深深打動,身上的血頓時熱了起來。三十歲的他已經厭倦了仰人鼻息的日子,現在他想按著張靈均的藍圖奮鬥一回。

然而他似乎忘了一句話,衝動是魔鬼。

隨後張靈均與鄭愔取得了聯係,同時招募了幾十位勇士,這些勇士將跟隨李重福前往東都洛陽,去開創爭奪天下的基業。

得到消息的鄭愔也沒有閑著,此時的他又倒黴了,剛升任秘書少監(皇家圖書院副院長),屁股沒坐熱就被貶為沅州刺史。現在他下定決心,與李重福一起開始自主創業。

鄭愔原本應該從長安趕往沅州(今湖南省洪江市)上任,然而走到洛陽,鄭愔停了下來,他要在這裏等待李重福的到來。

等待的過程中,鄭愔也沒有閑著,他草擬了兩份詔書,一份是李顯的遺詔,一份是李重福登基昭告天下的詔書,同時把要改的年號都想好了,就叫“中元克複”。

在鄭愔的策劃中,李重福登基之後的權力布局是這樣的,尊李旦為“皇季叔”,封已經退位的李重茂為皇太弟,任命鄭愔為左丞相,掌管全國文官,任命張靈均為右丞相,掌管全國武官。權力劃分就這麼簡單。

乍一看像小孩過家家,仔細一看,其實還是小孩過家家。

在鄭愔準備詔書的同時,李重福和張靈均已經從均州來到了洛陽,一路上憑借偽造的政府文書,坐著政府的驛馬車,一路暢通地來到了洛陽。

在李重福進入洛陽之前,鄭愔已經給他安排好了落腳點,這個落腳點就是駙馬都尉裴巽的家。

裴巽這個人在曆史上並沒有多少作為,不過倒留下一個段子,關於他被老婆宜城公主“整蠱”的。

宜城公主是李顯的女兒,不過並非韋皇後所生,不如安樂公主受寵,但這也不影響宜城公主在家裏扮演悍婦的角色。

有一次裴巽在家裏與婢女偷情,被宜城公主捉奸在床,這下麻煩大了。

宜城公主一不做二不休,從宮裏找來了最好的刀手,生生把與裴巽偷情的婢女毀了容。本來她還想順手把裴巽閹了,考慮到裴家也是望族,這才免去了這一刀。

事情到這一步還沒完,宜城公主又看了裴巽一眼:好吧,就讓他享受跟曹操一樣的待遇吧。順手把裴巽的頭發割了,算是割發代首。

後來,宜城公主還把這起家務事鬧到了父親李顯麵前,結果夫妻倆雙雙被貶,過了好一陣子才恢複了原來的地位。

現在李重福就是進入這個裴巽和宜城公主家裏,他以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覺,然而還是走漏了風聲。

公元710年八月十二日,洛陽縣令帶領衙役前往裴巽家,他們想驗證一下傳言的真偽,看看李重福是否真的已經到了洛陽。

在裴巽的家中搜了一圈,沒有發現李重福的身影,看來是誤傳。

就在縣令準備放棄搜捕、打道回府時,李重福突然出現在裴巽家門口。縣令當即打了一個寒戰,趁李重福的人還沒有反應,縣令一不做二不休——奪門而逃。

逃跑的縣令並非急著逃命,而是急著去報官,他一口氣跑到了洛陽留守府,報告了留守長官。聽到他的報告後,幾乎所有的官員都作了同一種反應——奪路而逃,唯獨洛州長史崔日知挺身而出,帶著一隊人馬前去迎戰李重福。

幾乎與此同時,李重福帶領著人馬向洛陽屯軍大營趕去,他的身後已經有數百人,一旦這些人進入屯軍大營,李重福再拿出先帝“遺詔”,形勢將一發不可收拾。

李重福還是晚了一步,有人比他提前一步到了屯軍大營。

比李重福提前一步趕到的是殺妻解套的李邕,此時他正擔任留台侍禦史。他恰巧在洛陽城南洛水橋看到了李重福,隨即飛奔,比李重福提前一步進入了屯軍大營。

李邕氣喘籲籲地對士兵說:“李重福雖然是先帝之子,然而在先帝健在時已經犯過罪,這次無故進入洛陽,必定是作亂。我們受朝廷委派在這裏鎮守,自當盡職盡責,平定叛亂,以期富貴。”

李邕一句話就給李重福定了調,再想調動屯軍大營的士兵已是癡人說夢。

不久,李重福抵達屯軍大營,正想公布李顯“遺詔”,卻發現自己受到了屯軍大營的熱烈歡迎——他們居然用熱情洋溢的箭雨來招待自己。

屯軍大營沒戲了,隻能再到洛陽留守府碰碰運氣,那裏也有部隊,如果能夠調動,還可以起兵。

人到背運的時候,喝水都能嗆個半死,李重福很快發現,自己太背了,洛陽城的城門都已經關閉,想去留守府已經沒門了。

氣急的李重福衝到了左掖門下,想用火燒開左掖門的城門,然而還沒等他燒,城門自動打開了,一隊凶神惡煞的騎兵向他衝了過來。

李重福知道自己的起兵夢就此破滅,隻能先保住命再說。

李重福撥轉馬頭,從防守不甚嚴密的上東門衝出了洛陽城,一路飛奔跑進附近的山穀,借著夜色的掩護躲藏起來。

戰戰兢兢熬過一夜之後,李重福本來以為會迎來第二天的浪漫日出,卻沒想到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搜山部隊。

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夢想是奪取東都底定天下,現實是天地之大卻已無藏身之處,或許這就是夢想與現實的差距。

心灰意冷的李重福縱身跳入河中,將自己的一生交給了無情的河水,時年三十歲。

李重福隨水而逝後,他的同盟軍鄭愔和張靈均的路也走到了盡頭。

原本鄭愔還在尋求自救,起兵失敗後,他更換了發型,然後換上一套女裝,夢想用男扮女裝的方式蒙混過關。然而這個方法沒有奏效,搜捕的士兵還是把鄭愔揪了出來,跟張靈均一起拘押審問。

相比之下,張靈均倒是很有風度,他不慌不忙,從容應對,絲毫看不出起兵失敗的窘迫。而此時的鄭愔卻已經戰戰兢兢,牙齒相碰,連一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

張靈均不屑地看了鄭愔一眼,歎息一聲:“跟這樣的人一起起兵,活該我失敗!”

隨後兩人被公開處斬,結束了開創天下基業的春秋大夢。

在人生的最後時刻,張靈均是從容的,鄭愔卻是心有不甘,幾十年來,他在仕途浮沉,像一個小蜜蜂一樣飛來飛去,換來的卻是這樣的結局。

鄭愔不斷回想著自己的仕途,自己先是投靠來俊臣,憑借來俊臣的推薦走上仕途;來俊臣倒台之後,又投靠張易之;張易之倒台後,又投奔韋皇後;韋皇後倒台後,又投奔李重福;而現在,兩手空空,一刀兩斷。

別人都是“跳並快樂著”,而他,跳,摔死了!

原來跳槽也要講究智商!

李重潤被處斬,李重福跳河,李重俊起兵被殺,李重茂被禪讓,中宗李顯名下總共四個兒子,結果四個兒子的人生都是悲劇。

其實李顯名下皇子的悲劇並非個例,這樣的悲劇早已在李唐皇室蔓延,無論是李淵的皇子,還是李世民的皇子,抑或是李治的皇子,悲劇都是永恒的主題。

或許有人會說,怎麼會呢?不都是金枝玉葉嗎?

要命就要命在金枝玉葉上。

我們不妨花一點時間,理順一下前幾任皇子的人生命運,看一看他們各自的人生結局,相信會讓你對皇子產生新的認識。

李淵二十二個兒子,命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