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少發牢騷,不要抱怨(3 / 3)

任何一個人,不管他從事的工作有多麼的煩瑣和枯燥,也應該認認真真地去做。如果老是抱怨這抱怨那,那他的工作永遠也難有起色,甚至會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到頭來隻有庸庸碌碌地過,最終被淘汰。

不要輕視自己的工作

在大學裏,身為學生會主席的張保元出盡風頭,也很高傲。大學畢業後,張保元到一家外資企業做“助理”。從一個學生領袖到做別人的“助理”,張保元很難受,特別是老張小李動不動就喚他去打雜時,張保元就會發無名火,覺得很沒尊嚴。有幾次,張保元還與同事爭吵起來。從此以後,張保元的日子更不好過了,他們幾乎不理他了。

這天,女秘書小吳不在,王經理點名叫張保元到他辦公室去整理辦公桌,並為他煮一杯咖啡。張保元硬著頭皮去了。王經理一眼就看出了他的不滿,便一針見血地指出:“你覺得委屈是不是?你有才華,這點我信,但你必須從這個做起。”

王經理意有所指地說:“心懷不滿的人,永遠找不到一把舒適的椅子。”手腳忙亂地弄好一杯咖啡後,張保元開始整理王經理的桌子,其中有一盆黃豆。張保元覺得奇怪,這幹嗎用呢?王經理似乎看出他的心思。伸手抓了一把,握拳,黃豆一個個滑落,很舒服!他神秘地一笑:“小夥子,你以為隻有你心情不好,有脾氣,其實,我跟你一樣,但我已學會控製情緒……”

原來,那一盆黃豆,是用來“消氣”的。那是他的一位研究心理學的朋友送的,一旦他想發火時,可以抓抓豆子,它會舒緩一個人緊張、激動的情緒。王經理說:“先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才會管理好其他。”

年輕人的特長,應當成為適應環境的“催化劑”,而不該首先成為挑剔工作的“資本”。把自己看得十分出色,至少不是一個“庸才”,要求從自己所謂的“特長”出發,做到“人盡其才”,這是不少年輕人初涉崗位很容易走進去的誤區。

劉輝頭一天到廣告裝潢公司報到,對經理說的第一句話便是要求專業對口,而且要“充分注意到我的特長”。這位在大學美術係因為專業成績不錯而大受青睞的能人,很坦率地要求讓他到廣告設計部門,以為這才能發揮他的優勢。

可是,公司經理首先讓他到策劃部門實習,再根據情況決定。劉輝聽後覺得不開心,認為這樣做難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到了策劃部門既不安心,又不虛心學習,結果給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年輕人剛到工作崗位,是應當發揮特長。但這個特長隻是個人所“認可”的,有時候並不是單位所立即需要的。因為每個單位都有個結構完整、最佳結合的問題。個人特長,隻有讓單位了解,並作為整體構成的一部分時,才真正是需要發揮的特長。

在大學新聞係素有“才子”之稱的李永,在校時已有許多篇文章問世,而且有的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反響。畢業時,李永和其他幾位同學一同被分配到報社。他有些想當然,以為一定會分在“要聞部”,至少當“記者”。可是一宣布,他被分到總編辦公室,而另兩位同學被安排在要聞部當實習記者。這下,他有些失望了。他開始埋怨“安排不當”,開始抱怨領導不識“貨”。實際上,領導這樣安排,並非不了解他,而是想讓他全麵了解報紙的運轉過程,了解全局,以更好地發揮他的作用。

實際上,對初涉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來說,先在被安排的崗位上積累些經驗,對將來是有好處的。有許多過來人都說,初涉崗位的第一份工作,到後來想想都起了良好的鋪墊作用,這話值得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