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射線沒有終點
1
記得七歲那年,老師忽然異想天開似的組織同學們輪流上台,欣賞她出人頭地的學生的相片。輪到我的時候,我午覺未醒,依稀隻見老師手捧一本空蕩蕩的相集,麵不改色地談笑風生。
我頓時清醒了幾分。
相集中央是一麵鏡子,在明亮的燈光下映出我懶洋洋的麵容來。老師凝視著鏡子,平靜而沉穩的聲音恍惚來自一個遙遠的星球。
“她,是一個作家。”
2
此後我一帆風順地度過了兩年。如一汪池水般安靜地存在著,無風,自然也波瀾不驚。
三年級的時候,有一件事情讓我耿耿於懷了多年。那是著名兒童作家王俊康老師的一堂習作課,以報紙上的一則真實故事起頭,他講述了一個關於一隻家犬因吞食有毒狗肉救主人而英勇犧牲的故事——這也是本書中《流蘇》這篇故事的原型。全班無不聽得聚精會神,課後老師布置道:“你們回去後把我今天講的故事擴寫,尤其要把大英雄的形象寫透徹……”
不知出於什麼緣故,當時的我一聽到擴寫二字便頓覺一陣激動。下筆千言洋洋灑灑,不費吹灰之力便匆匆把作業交了去,滿分的自信。老師顯然對這次習作很是滿意,講評課上專門捧著一摞書籍作為頒獎禮。一個個再熟悉不過的同學起身走向了講台,而我依舊安然無恙地在座位上坐著。優勝者們舉著禮品,嘴角掩不住笑意。雖然那個笑容是給誰看的我不知道,或許那隻是最單純的喜形於色,然而我還是狠狠地失落了一回。我不甘心地問老師,老師隻遺憾地說了一句:“你怎麼能把肖像描寫給忘了呢?”是啊,我怎麼能把肖像描寫給忘了呢?我生自己的氣。
至今,我仍然很肯定這是我童年的一大傷心事,也從此埋下根苗。因書而起的遺憾,就拿書來治吧。
3
“靈感來了,別讓靈感跑了。”這是我從小說到大的一句話。現在想起來,當時的我連靈感是什麼都不知道,隻是無來由地忽然有種寫的衝動,於是大張旗鼓地說什麼也要拿出筆紙來。
記得一次與父母同事的孩子出去吃飯,一時無事便和那位同齡的朋友出去玩類似“過家家”的遊戲。我們以兩隻小雀的身份在樹叢間跑來跳去,她說太陽要落山了,她要回巢睡覺了。這時我忽然振奮地說了一句:“那我就要向太陽飛去,我可以把太陽追回來。”我也不知道這是從哪兒學來的英雄主義,隻記得當時很誇張地說完這句話後,便強烈地催促父母帶我回家去,因為“靈感來了,別讓靈感跑了”。
然後出現了我的第一篇原創童話,再過幾年又改頭換麵成就了《放飛自己》。像是一個奇妙的旅行,一個端點自此引出一條射線,以不曾預想的速度向著一個莫測的方向無限延伸。
4
我從小就癡迷於生活中溫暖的細節,薄霧中一抹米色的燈光,水盆裏漂浮的白襯衣,不知名的花瓣落在書頁上,些許肥皂泡沫從樓上輕盈地舞蹈下來……我借著書的眼睛看到了這一切。然而書的眼睛同時也透過一些美好的事物,看到了陰影中蒙塵的牆角。
我看過許多震撼人心的感動,這種感動與那些身邊的小細節有著極大的差異,因為有了震撼人心的悲慘,逆境中的精神才賦予了值得仰視的理由。小時候看過一篇關於一對被大火幾乎燒成焦炭的夫妻,在死亡邊緣用歌聲互相扶持的故事。可能是看這篇故事的時候年齡還太小,我的注意力全放在了慘烈的故事背景上,於是大叫起來說:“快!把這頁撕了!別讓我再看見它……”
當時我的反應似乎誇張得過了頭。後來我又看到了那本書,看到了那空缺的一頁。我在本子上寫道:因為有了逆境,所以有了自己想都不敢想象的勇氣。因為有了身臨其境的文字渲染,所以有了真切的恐懼心理。原諒我,曾經對書的不敬。
5
五六年級的時候經常為自己寫出的文字洋洋自得,那時我初露鋒芒,被老師們冠上“文字華麗”、“才情驚人”等溢美之詞後,暗自歡喜不已。然而一年後,當我再次翻出當年響當當的幾篇“大作”時,我望著那些“像一首首哀怨的歌,又如一闋闋淒美的舞蹈”之類略顯單調雷同的詞句時,險些對自己沒了信心。
“怎麼覺得這麼不堪入目?”我揮著小學時登上年級第一名寶座的那張原稿紙,憤慨地問朋友。
“這叫開竅。”朋友精練地答道,“我現在翻開初一時引以為豪的小說,也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
我訝然得說不出話來。
6
射線沒有終點,數學書是這樣說的。
正如一次漫長的旅行,我走在不曾變更的軌道上,沿途是千變萬化的風景,我不曾停歇,不能停歇,也不願停歇。
終於有一天,我把朋友們召集起來開個小會。待她們在本子上簽下名字後,我清了清嗓子,說道:“我們成立一個文學社吧,從今往後,我就是你們的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