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構建和諧社會(2)(1 / 3)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既要發揚優良傳統,又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堅持曆史與現實的統一,繼承與創新的統一,這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本要求。中華民族道德文化,源遠流長。對於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培育形成的優秀的道德傳統,必須充分開發利用,使其成為社會主義道德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揚黨在革命戰爭年代的道德傳統,對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極為重要的特殊意義。如長期革命戰爭中形成的革命和拚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等。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中,必須大力弘揚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共產主義道德風尚。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創造的文明成果,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不可少的內容。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並非資本主義所特有的經濟現象,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形成的誠實守信的道德觀念,以及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意識等,值得我們吸取。

(四)堅持以法治德

道德建設需要法律製度的保證,法律的執行也需要道德的支持,遵紀守法本身就是一種道德規範,公民是否遵紀守法也是個道德問題。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形成、鞏固和發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製,這是對我國道德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在引進、吸收外國先進的物質技術和優秀的文化成果的同時,一些資產階級的腐朽道德也乘機滲透進來,清除這些精神垃圾,鞏固、發展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單靠教育是不能奏效的,必須輔以強製性的法律手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我們必須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正確認識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在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探索道德建設的內在規律性,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道德建設的艱巨性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它包括人們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豐富,道德意誌的鍛煉,道德行為的養成等幾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係的方麵。道德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不會一蹴而就的。麵對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多樣化的趨勢,麵對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的形勢,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的影響,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任務艱巨而緊迫。

(一)經濟轉型導致道德觀念的困惑需要引導

經濟轉型是我國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但由此引發的人們在道德觀念上的困惑是不容忽視的。我國目前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對原來計劃經濟的改革和完善的基礎上進行的。由計劃經濟轉軌到市場經濟必然有一個從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發展過程。與之相適應,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也有一個逐步提高和上升的階段。特別是人們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道德觀念,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但由於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觀念還沒有完全確立,因此,當新觀念和舊道德觀念發生矛盾衝突時便出現困惑,不知何去何從。

(二)解放思想引起道德信念的動搖需要轉變

改革開放是振興中國經濟必要前提條件,但隨之而來的一係列問題也使一些人的道德信念發生動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麵臨一些新的挑戰,特別是在西方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衝擊下,一些人的道德信念產生動搖。其中最集中地表現在:對社會主義前途悲觀失望情緒萌生;對西方的自由觀、民主觀、人權觀、政治觀、政黨觀極度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滋生;奉獻意識、為人民服務意識淡化等。

(三)市場經濟帶來價值取向的偏差需要扭轉

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原則、利益原則、效益原則、平等原則等,如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能將其納入正確軌道,市場經濟的盲目性、破壞性及其引起的急功近利的特點必然會暴露無遺,從而導致人們價值取向發生偏差,這些不良的價值取向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引導和糾正,勢必會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四)網絡發展出現道德準則的位移需要關注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道德建設的手段和條件出現了新的飛躍,但與之相適應道德建設也麵臨著新的挑戰。建立在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規範對網絡的約束力發生變異,以致使網民的道德準則發生位移。如果不加大網絡技術中的道德建設,網絡技術這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利益的同時,更會刺痛人類本身。因此,如何開展網絡道德建設,規範網絡技術使用,防止網絡道德建設失控,避免道德準則位移的發生,也成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