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黨建理論研究(6)(1 / 3)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曆史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曆史過程,曆史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產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因而物質資料生產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基礎。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是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它不僅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而且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這個基本原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適用的。我國在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基本建立並完成過渡以後,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決定了發展生產力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

強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是鄧小平同誌在新時期率領我們黨實現曆史性的偉大轉變、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一個重要戰略思想。鄧小平同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中指出:“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我們講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要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後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有某種忽略。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

無產階級政黨之所以要致力於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執政黨的性質、宗旨、政治路線和奮鬥目標決定的。我們的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它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利益的忠實代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製定的政治路線,我們的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了黨必須要致力於生產力的發展,離開了發展生產力,黨的執政地位便會發生動搖,黨的宗旨、政治路線和最終奮鬥目標便無法實現。

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這不僅是黨鞏固執政地位的需要,而且是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從國內看,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家經濟實力有了顯著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起,我們犯了“左”傾錯誤,其重要表現,就是忽視了生產力的決定作用,過分誇大生產關係的作用,似乎隻要變革生產關係,生產力就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這種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生產關係的變革,是違背客觀經濟規律的,它的後果,是使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我們耽誤了20多年的寶貴時光,人為地拉大了同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使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還遠遠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目前,我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不高,經濟實力還不強。因此,大力發展生產力,迅速改變我國貧窮落後的麵貌,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是我們黨目前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務。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政策調整的新技術革命,使資本主義條件國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一批新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地區,在資本主義大國的投資援助下迅速發展起來。這使得許多人產生了模糊認識,似乎隻有選擇資本主義製度,生產力才能更快地發展,社會主義製度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從另一方麵看,與當代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差別還相當大。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革命在全世界範圍內蓬勃興起,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又有了新的增強。我們的黨要戰勝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並最終建成共產主義,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我們工作的中心,作為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

隻有致力於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建成社會主義必備的物質基礎,徹底擺脫貧窮和落後,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建國60多年來,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提高更為顯著。但從總的方麵看,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很低的,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要盡快地改變這種狀況,隻有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依靠廣大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才能夠建立起社會主義堅實的物質基礎,使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穩定、完善和發展具有可靠的物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