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黨建理論研究(6)(2 / 3)

隻有致力於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從事實上消滅我國現階段存在的社會差別和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僅存在著嚴重的社會差別,而且存在著分配上的不平等現象。這些差別和不平等現象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就表現為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與在經濟上的事實上的不平等等現象。造成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還比較低。因而,要消滅這些差別和不平等現象,實現社會主義的真正平等,則完全有賴於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

隻有致力於生產力的發展,才能與資本主義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應當為全體勞動者創造美好的生活,使其成為令人向往的社會製度,否則,社會主義就顯示不出優越性,失去吸引力,從而失去存在的價值。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須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產品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而這又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的。隻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使社會產品總量達到極大豐富,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質量不斷改善,才能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果隻強調勞動人民社會政治地位的提高,而缺少與之相適應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那麼對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宣傳隻能是空洞的,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的。

隻有致力於生產力的發展,才能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列寧指出:“要成為文明國家,就必須有相當發達的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必須有相當的物質基礎”。①建設高度的精神文明,必須以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為基礎,如果沒有這種基礎,就難以推動整個民族在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上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麵貌和道德風尚也難免不受到經濟落後狀況的種種困擾和限製。

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致力於發展生產力的政治路線,它的確立,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但這並不是說有了這樣一條正確的路線,生產力就會自然地發展了,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就永遠相適應了。黨的基本路線為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但具體的工作還要靠全國人民的努力奮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是致力於生產力的發展,就是要通過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使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實現社會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三、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時代意義

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以鄧小平同誌關於新時期政治路線的思想理論為基礎的,是在總結了社會主義製度誕生以來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伴隨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步伐逐步形成和確立的,並將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

1978年召開的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和深刻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通過認真總結曆史經驗,實現了一次深刻的社會主義的再認識,這就是我們黨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這個論斷,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再認識的重大理論成果,它的提出,使我們對這個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的認識更加趨於自覺。中共十二大以後,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得到全麵發展,理論上不斷突破,體係上不斷完善,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黨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

黨的基本路線提出後,在實踐中又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中共十三大以後,鄧小平同誌對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技術發展、加快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步伐、反對“左”和右的傾向、計劃與市場的關係等重大問題進行了論述。在鄧小平同誌的思想指導下,中共十四大係統地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強調促進國民經濟邁上新台階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任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明確提出了加強黨的領導,實行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經濟建設和民主法製建設“兩手抓”的方針。這些都是在新形勢下對黨的基本路線的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