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楚作戰中,宣王派方叔掛帥出征,統領兵車三千乘,浩浩蕩蕩,直奔南方。在周朝大軍的強大攻勢下,楚被打敗,南方亦得以暫安。

接著,周宣王又把用兵重點轉向東南,時以徐為首的淮夷諸小邦常反攻周,宣王先派召虎前往征伐。雖獲勝,然淮夷諸邦仍不服,繼續與周對抗,周宣王遂決定調集軍隊大舉東征。

宣王東征淮夷之役,《詩經·大雅·常武》有記載稱,周王在太廟中命卿士南仲和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既警既戒,惠此南國。”

即是要整頓好國家軍隊,保持高度戒備,征服作亂的徐淮之夷,使王朝的恩惠能施於南國。同時訓令軍隊將士在征戰中要守紀律,不許擾民。

據詩歌中反映,周軍行動迅捷,勢如猛虎,長驅直入,勢不可擋,王師所至,踏遍淮河兩岸,俘斬無數,將徐國大肆洗劫了一番,達到了以武力迫服淮夷的目的。

經過以上大大小小的征戰,四境的反叛勢力均被壓服,國內矛盾也因而得到了暫時緩解,贏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時期,國勢得到很大恢複,周王聲威重振,史稱“宣王中興”。

但是宣王滿足於已取得的勝利,錯誤地誇大自己的力量而輕視外族的實力。

在取得東征勝利後,並沒有適時調整對外族的政策,而是希圖以軍事手段再創偉業,因而繼續奉行軍事征服政策,其晚年又多次對外族用兵,如攻太原之戎,攻條戎、奔戎,以及宣王三十九年攻薑戎等,但這些征戰皆以失敗而告終,尤其是攻薑戎之戰,周師慘敗,“喪南國之師”,周軍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綜觀宣王時期的戰爭,前期雖然打了一些勝仗,抑製了戎狄的進攻,壓服了淮夷各邦國的反抗,但並未真正解決周與戎狄、蠻夷之間的矛盾,反而加深了外族對周朝的仇視與隔閡。

而當軍事上取得一定勝利時,不知運用政治手段去解決問題,而是一味的以軍事取勝,最終事與願違。

而從其後期軍事上的連連失敗來看,宣王及其謀臣並沒有利用暫時的穩定局勢來研究和發展適合於山地川澤作戰的兵種及戰法,仍固守陳式,單純以軍事力量的優勢作為發動戰爭的憑借,以致欲振複衰,實為後世所當鑒戒。

(6)犬戎滅西周之戰

宣王在位四十六年而死,其子宮涅繼立,是為幽王。

幽王即位時,麵臨著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國內人民因連年戰爭和奴隸主貴族的殘酷壓榨,生活悲慘,加之震災(幽王二年關中發生大地震)、旱災的危害,人民如陷水火,掙紮在死亡線上;而奴隸主貴族們卻依然驕奢淫逸,國內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在此情況下,西北的戎狄族大肆入侵“日蹙地百裏”,周王朝陷入內憂外患交織的危險境地。

而幽王不思振作,任用奸猾,以善溲好利的虢石父為親,國人怨憤;又寵愛褒姒,廢申後和太子宜臼,冊褒姒為後,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由此引發一場王位繼承權的鬥爭。

申後之父申候聯合繒侯與犬戎攻宗周,以支持申後和宜臼奪權。

而當大禍將至之際,幽王以國事為兒戲,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及至申侯與犬戎之軍兵臨城下時,再舉烽燧,諸侯無一應援,犬戎兵一舉攻入鎬京,幽王倉惶逃走,被追殺於驪山之下,西周遂告滅亡。

(五)西周的武器裝備與軍事防禦體係

1、西周的武器裝備

西周滅商後,吸收繼承了商代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加之周朝統治者(尤其在周初)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社會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奴隸製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