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事隔不久,至厲王時淮夷諸邦又重新聯合起來,反抗周朝,曾有功於周的噩侯馭方也加入其中,並成為反周聯軍的首領。
在馭方的帥領下,淮夷聯軍向西長驅直入,一直打到上洛地區(今陝西商縣),西周朝野震動。周厲王急忙組織軍隊在析穀阻擊,將淮夷聯軍從西向東步步逼退。
在擊退淮夷聯軍的進攻後,趁勢詔命“西六師”和“成周八師”南下攻滅噩國,擒獲馭方,終於將淮夷的反抗暫時壓服。
但淮夷眾小邦並未就此俯首聽命,而是繼續反抗,厲王不得不親自帥師征戰,但其收效並不明顯。
從上述戰況來看,夷王時期周與淮夷之戰規模很大,戰線很長,周朝動用了王室軍的主力——“西六師”和“成周八師”仍未奏功,可見淮夷反周力量的強大和戰爭的十分艱巨。
(5)宣王“中興”之戰
周共和元年,國人暴動,厲王被迫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其子靜立,是為宣王。
宣王即位時,周朝正麵臨著內外交困的嚴重危機,一方麵,內部的階級矛盾和貴族間的矛盾異常尖銳,社會處於動蕩不安之中;另一方麵,外部四周的一些方國、部族,尤其是西北的戎狄和東南方的淮夷,乘周王室危機,加緊對周朝的反抗和進攻。
在嚴峻的形勢麵前,宣王鑒於厲王因暴虐專製而被推翻的教訓,采取了一係列緩和內部矛盾的措施。
《史記·周本紀》載宣王在周、召二相的輔佐之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一改厲王時的做法,要求貴族們減輕對國人的壓榨,不要淫湎於酒,同時承認貴族奴隸主們開辟的山林、川澤為己有等,這些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使周朝內部得以安定。
在此基礎上,宣王憑借積蓄起來的力量,開始把注意力集中於對外族的戰爭,在征服戎狄、淮夷過程中,以軍事力量為後盾,在戰略上采取了防禦與進攻相結合的方針。
宣王初年,西北的戎狄繼續大規模向周發動進攻。
宣王三年,宣王命大夫秦仲伐西戎,秦仲兵敗被殺。
約在宣王五年,ǎ狁逼進西周腹地,“侵鎬及方”,主力集結於焦獲(涇陽西北),前鋒進抵涇陽,對周朝構成極大威脅。
是年六月,周宣王為解除這一外患,命尹吉通率師出擊,尹緊急集結軍隊,以十乘戰車為先鋒進攻焦獲,自率主力隨後急速跟進。周軍以戰車優勢,將ǎ狁擊退,並繼續向西北推進到太原。
周軍獲勝後,宣王派大將南仲率兵前往收複的地區,築城防守的同時,還主動出擊ǎ狁,即所謂“ǎ狁於襄”,“薄伐西戎”,“執訊獲醜,薄言還歸”,“ǎ狁於夷”。
宣王六年,宣王召秦仲的五個兒子,命他們統兵七千再次大舉攻伐西戎,大勝。宣王封秦仲長子為西陲大夫(號莊公),並賜管犬兵、犬駱之地,使其成為周在西方的重要屏護力量,以緩解來自渭河上遊的威脅。
事隔不久,宣王又派虢季子白伐ǎ狁,虢季子白率軍由涇陽西進,初戰告捷,斬首500,生俘50。
接著命其部將不其乘勝追擊,直打到高陶(今甘肅天水附近),得勝而歸。
經過上述幾次對西部、北部戎狄的戰爭,重創西戎、ǎ狁諸部,使其在後來一段時間內不敢內犯。暫時解除了戎狄對周京城的直接威脅,改變了原來“靡寶靡家”,“不遑啟居”(《詩經·小雅·采薇》)的局麵,穩定了人心。
宣王在解決西北邊患後,便開始把主要精力用於對付南方的荊楚和東南的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