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叛亂,周王朝麵臨著殷商複辟的危險。

周公旦麵對來自內外兩方麵的複辟勢力,多方權衡,斷然決定興師東征。

但當時周朝內部反對武力平叛者大有人在,為了組織東征軍發動平叛之戰,周公旦進行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

他發布文告(即《尚書·大誥》),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武王死後,政局動蕩,國內很不平靜,殷商遺族看到周朝內矛盾尖銳,有懈可擊,因而輕視周朝,企圖複辟並發動叛反,王朝麵臨天降大禍,不可等閑視之,必須除絕禍患以求振興。

他用大龜占卜,說得到上天旨意,用武力平定叛亂,且卜兆是吉利的。

據此告戒周人及原來歸屬於周的諸侯,必須順行天意,繼續文王、武王的大業,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隻有團結起來,齊心協力東征平叛。

經過周公的宣傳動員,借助上天的旨意和文王、武王的餘威,周公終於把東征大軍組織起來,並親任統帥,揮師東征。

周公率東征大軍沿當年武王伐紂的路線向東征討,首先將兵鋒直指邶地,周師一到,“殷大震潰”,殺武庚(一說敗逃,不知所終)。

與此同時,分兵一路直取管叔駐地鄘,並迅速消滅管叔的武裝,占領了城邑,管叔亦被殺死。接著周師攻克蔡叔駐地殷,捉蔡叔而囚之於郭淩(一作郭鄰)。

周師擊敗武庚及“三叔”之後,周公意欲擴大東征戰果,一舉消滅其他反叛力量。

周公原計劃先向東伐商蓋(今山東南部、西部地區),商蓋地區為東部主要反叛勢力所在,即“大國”所居之地。

辛公甲提出建議:“大難改,小易眼,不如服眾小以劫大。”,周公采納了他的意見,遂改變計劃,決定先攻淮泗間(今蘇北、皖北地區)的九夷(包括徐、熊盈氏等小國),於是揮師東南,進攻九夷。九夷諸小國實力不強,在周師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但由於九夷在此之前長期與商作戰,其軍隊數量雖少,卻頗具戰鬥力,且對當地的地理非常熟悉,善於在低窪河湖地帶作戰,而周師車兵行動不便,且士卒多有水土不服,因此攻九夷之戰,並不象預料中那樣速戰速決,但經過連續作戰,九夷終被征服。

周公征服九夷諸小國後,便按原計劃揮師北上“踐奄”。

奄國在商朝時曾是東方的一個比較強大的諸侯國,周滅商後,它並未受到衝擊,仍保有實力,在武庚叛亂後,成為周東方的一個勁敵。但此時周師已先剪滅了奄國西、南兩麵的鄰國,其勢孤懸,周師乘勝進逼奄城,奄君被迫投降。接著豐、蒲姑等山東北部諸國亦相繼投降,至此曆時三年的東征之戰宣告勝利結束。

周公東征之戰,是在周王朝麵臨被顛覆的危急情況下發動的,在內外交困的形勢麵前,周公毅然采取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可見其膽略非凡。

此次征戰主要對象是殷商舊勢力,因此又稱“第二次伐商之戰”,戰爭的勝利不僅鞏固了周王朝新政權的統治,消除了內部不安定因素,同時將周的統治勢力擴大到渤海、黃海之濱。

此外,東征之戰在軍事上也為後世創造了諸多成功經驗。

在東征過程中,周公及其屬下謀臣針對反叛勢力沒有形成統一力量的實際,采取以強擊弱,以大攻小的戰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在具體實施步驟上,實行擒賊先擒王的方針,首先集中兵力打擊武庚、“三叔”等首惡者和策動者;在擊滅首惡之後,又適時調整計劃,先攻小,後攻大,進而以軍事勝利相威懾,以政治攻勢迫敵投降。所有這些策略,均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