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早期,自周公東征勝利後,在成、康兩王在位的五十年間,由於貫徹周公製定的政策,精心治理,使西周呈現“天下安寧”的局麵,國內社會矛盾和與外族的矛盾相對緩和,戰事極少,此間隻發生過成王攻淮夷和康王伐鬼方兩次較大的戰爭。
成王攻淮夷之戰發生於成王五十一年,此時周公已死,成王親政,東方的奄國和淮夷再次起兵叛反。成王率兵親征。
曾以毛公為統帥,總領王師,並以成周八師為主力中軍,命關伯率所屬為左軍,命呂伯率所屬為右軍,成王子■領本族甲士為成王衛隊。
經三年斷斷續續的征討,終將叛亂平息。
周康王伐鬼方發生在康王元年,起因不明。
據《小盂鼎》銘文,周師往伐鬼方,鬼方戰敗,周軍殺鬼方四千八百餘人,俘其首領以下一萬三千八十一人,獲車十輛,馬、牛、羊數百頭,取得巨大勝利。
3、西周中後期的戰爭
在成、康統治期間,天下安寧,周朝勢力空前發展,達於鼎盛。
與此同時,周朝周邊的戎、狄、蠻、夷也逐步發展壯大,與周朝的摩攃衝突逐漸增加,從周昭王開始,多次爆發了周朝與戎、狄、蠻、夷諸族間的戰爭,直至西周滅亡。
(1)昭王攻荊楚之戰
周昭王時,漢水南的楚國和百濮、群蠻,時常“陷虐”周王朝南土,南疆邊患不斷。
昭王十六年,漢水流域的及國攻擾周土,昭王決定親自率軍南征,欲徹底解除南疆邊患,以收一勞永逸之功。
於是在成周集結大軍,同時命令各諸侯率本國軍隊從征。
當周軍大舉南進達於邊壤時,及國聞風歸附,遣使往迎周王,南夷(漢水流域諸國)、東夷(淮水流域諸國)二十六邦國均來朝見,以示臣服,南征第一階段不戰而捷(據《宗周鍾》銘文)。
昭王因勝而驕,繼續南下攻荊、楚,渡漢水後,遭到以兕(古犀牛類獨角獸)為圖騰的部落的阻擊,周軍大敗,六師喪盡,昭王亦死於漢水之中(《史記·周本紀》)。
此次南征古文獻資料奇缺,戰爭經過不得而知,但昭王以喪師身亡而告終卻是事實。
昭王南征是周朝建立後遭受的第一次嚴重的軍事挫折,此次戰爭的失敗從側麵暴露了周王朝政治、軍事上的薄弱環節。
成康之際周朝國勢強大後,不再像文王、武王時期一樣從政治上爭取和團結四方外族方國部落,而是單純地依仗軍事征服來解決與周邊外族的矛盾,文王、武王時的德政義行不能遠播四方,周王朝的威信影響受到削弱,遭致各族人民的反對,此其一。
其次,周朝在近半個世紀的和平時期裏,軍事上陷於保守狀態,滿足於周初東征取勝的經驗,單純注意發展車兵,沒有根據戰場的變化來研究四方邊境地理環境的特點,更沒有發展出一套適合於山區和江河作戰的軍事裝備和戰法,因此一旦離開中原地區而深入山河交錯的山區作戰,必然困難重重,無法施展。
其三,因長期處於和平環境,對軍事鬥爭缺乏足夠的認識,尤其是對敵方缺乏了解,因而既不注重軍隊的訓練,又妄自尊大,每當出征,周王往往親自掛帥,以滿足自己的虛驕心理,而其左右輔臣,因久享安樂,知禮樂而不知兵法,在此種情況下輕敵冒進,難免不落得兵敗身亡的悲慘結局。
由此可見,昭王南征的失敗絕非偶然,它有著深層的政治和軍事原因。自昭王之後“王道衰微”(《史記·周本紀》)即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