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穆王西征犬戎之戰

周昭王南征溺死後,其子姬滿即位,是為穆王。

穆王時,居處西北的犬戎勢力又強大起來,並開始怠慢於周,在朝穆王時沒有進獻貢品,以示挑釁,穆王遂決定征伐之。

祭公謀父曾提出不同意出征的意見,主張實行文王時“耀德不觀兵”的政策,即以政治手段求得犬戎的“荒服”(隻按時來朝拜周王,無其他義務),穆王不聽,親自帥師西征。

因有關資料缺乏,戰爭經過不詳,據《後漢書·西羌傳》僅知“獲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遷戎於太原”。

即俘其部落首領五人,而“四白鹿、四白狼”中的“鹿”與“狼”,有人認為是指以鹿、狼為名號的戎族。の本の作の品の由の思の兔の在の線の閱の讀の網の友の整の理の上の傳の

從戰果來看,此次戰爭的軍事勝利並不大,而且由於穆王對邊疆少數民族采取高壓的政策,其所導致的後果是對周極為不利。

《史記·周本紀》謂:“自始荒服者不至”,說明周王朝在周邊外族中失去了威信。

穆王戰勝犬戎後,繼續西征,一直打到昆侖,還相傳與西王母在瑤池相會(《古本竹書紀年》)。說明周穆王時,周的勢力曾一度深入西域地區。

(3)懿、孝、夷、厲諸王與戎族之戰

周穆王發動了征犬戎之戰,並將犬戎遷至太原(今山西北部及內蒙古地區)。

周穆王死後,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厲王相繼即位,在以上諸王在位期間,國勢日趨衰微,西北的戎狄侵淩日甚,對戎族之戰成為西周中後期對外戰爭的主要內容之一。

懿王時,戎族不斷攻擾周境,一度打到鎬(陝西西安西)、岐(陝西岐山)等地,懿王派虢公率軍攻拒犬戎,戰敗,懿王被迫逃離鎬京,遷都犬丘(即槐裏,今陝西興平縣)。

孝王時,與戎族的戰爭時斷時續,孝王曾命申候(“申”為古薑姓國,居今晉、陝之間)攻西戎,西戎戰敗,獻馬止戰。

夷王時,力圖征服西戎,以絕除戎族不斷侵擾之患,令“虢公率六師攻太原之戰”(《古本竹書紀年·周紀》)。

周師進至俞泉(今地不詳),大敗戎人。獲馬千匹,取得較大勝利。

夷王雖重創戎族,但並未達到絕患的目的,不久允姓之戎又崛起。

至厲王初年,ǎ狁竟攻至周京師——豳的附近,大肆擄掠,厲王令武公率軍迎戰,元士多友自宗周奉命馳援京師。周大軍向西進擊,先後在■、龔、世和楊塚等地與ǎ狁交戰,共計斬殺356人,俘28人,繳獲兵車127輛。

同時,還解救了ǎ狁所擄的荀邑百姓。厲王時對戎族的戰爭取得了很大勝利,但僅僅緩解了一下局勢,並未能阻止戎人的繼續進攻,以至到宣王、幽王時成為對周王朝的主要威脅,並再度攻入鎬京,殺幽王,最後瓦解西周。

(5)夷、厲二王征淮夷之戰

夷王、厲王時期,由於戎族的不斷進攻,不僅西方、北麵邊患不斷,戰事頻繁,此時居處淮河流域的淮夷(或稱南淮夷)因看到周室日益衰微也不斷起而反抗。

夷王時,淮夷的反抗日甚一日,夷王曾親率大軍南征淮夷,在噩侯馭方的配合下,先後征服了角(今江蘇淮陰)、津(今江蘇寶應)、桐(今安徽桐城)、遹(今安徽霍山)等小邦,事後對征戰有功的噩侯大加賞賜。

淮夷諸小邦受夷王打擊後,一度息兵止戰,貢服於周,但由於周在淮夷地區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