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正麵和側麵
序 從細節中發現的曾國藩(1)
一
聽說我要寫曾國藩,許多朋友都不讚成。
說滿大街都是寫曾的書。那意思是,這個人被寫得太濫了,你不怕寫不出新意嗎?
其實從許多角度來講,曾國藩幾乎是一個沒有被書寫和挖掘過的人物。市麵上寫曾國藩的書雖然鋪天蓋地,百分之九十卻是“成功學”一類,什麼“曾國藩發跡史”、“成功絕學”、“做官與做人”……“成功”雖然沒有什麼不好,無乃太單調乎?
剩下那百分之十大部分也隻從政治、軍事或者思想這類宏大的角度去“提煉”曾國藩,一樣不免有枯燥乏味處。
而我想做的,是用細節構建一個立體的曾國藩。
二
和大多數人一樣,最初接觸曾國藩時,他不過就是個挺沒趣的老頭兒。長得土頭土腦,不抽煙,不喝酒,不玩女人。成天道貌岸然,正襟危坐,一方麵總在思考國家大事,另一方麵又寫了一大堆絮絮叨叨無比唐僧的家書。僅此而已。
如果朝代久遠,曾國藩也必將被時間風幹成醜陋的木乃伊,和那些供在“名人堂”中的塑像一模一樣。好在他離我們還算近,留下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從一本《曾國藩家書》開始,《曾國藩日記》、《曾氏三代家書》、嶽麓版《曾國藩全集》、台灣版《湘鄉曾氏文獻》、《能靜居日記》幾年間陸陸續續進入了我的書架和電腦。通過這些第一手資料,曾國藩的皮膚慢慢恢複了彈性。我發現,細節中的曾國藩,其實挺有意思的:
他老人家很少洗澡,經常幾個月才洗一次腳。
他老人家在做窮京官時,成天為錢發愁。為了在即將到來的祖父生日宴會時多收一點“份子”,他未雨綢繆地加大了社交力度,隨別人的份子隨得很多,“分資較周到”。可是事後想起自己還要做:“聖人”,又對自己的小算盤“批判”不止。
他老人家在做總督的時候,用下屬單位進貢的錢,給自己建了一個“小金庫”。用這個小金庫的錢公款吃喝、送紅包。但是到離任的時候,對小金庫中剩下的錢,卻一文也不染指。
他老人家在打仗的時候,一遇到左右為難之時,就翻開《易經》,自己算卦。
他老人家曾經十分迷信風水,甚至囑咐自己的弟弟要好好研究風水之學。不過到了晚年,他又改信“天命”,對風水置之不問。
……
細節中的曾國藩,遠比那個“永遠正確”的“聖人”可愛。
三
當然,“細節”不僅僅“好玩”。通過“細節”,我們可以完成兩個維度的“穿越”:一是對曾國藩內心的“穿越”,另一個是對晚清社會的“穿越”。
曾國藩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家或者軍事家、思想家,他首先是一個人。是一個生活在柴米油鹽中的人,是一個終生掙紮、糾結、衝突和矛盾的人,是一個既有靈魂又有體溫的人。通過觀察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俯仰揖讓,我們可以切身感受曾國藩在種種艱難麵前的猶豫與堅定、拘執與圓通、笨拙與精明,更深入地分辨他的“天理”與“人欲”,更真切地領略他的人格和魅力。
通過曾國藩,我們更可以直觀地了解晚清的政治與社會。這本書緣起於二〇〇七年,那一年我開始係統閱讀《曾國藩日記》。在閱讀過程中經常遇到關於他個人收支的零星記載,因此產生了通過梳理這些瑣碎而分散的資料,給曾國藩一生算算賬的念頭。沿著這個念頭,我找到了台灣學生書局出版的《湘鄉曾氏文獻》。這裏麵彙集了大量的曾國藩親筆,內容林林總總,拉拉雜雜,有書信、雜記、日記、對部下的“職務鑒定”、給別人相麵的結論等等。其中有一個賬本,從買了一顆大白菜、剃了一次頭、雇了一次車到收了別人十兩“炭敬”、給某大學士送了三兩“節禮”和一兩“門包”,事無巨細,悉數記載。我們從中可以讀到一個京官的日常生活狀態,可以窺見這個傳統社會“最後一個聖人”在隱秘的角落呈現出的“真誠”與“虛偽”,更可以直接體察到清代京官薪酬體係對官員行為的多方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