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從細節中發現的曾國藩(2)

通過觀察曾國藩如何建立和使用“小金庫”,如何拒絕和處理下屬送來的禮品,如何麵對戶部報銷時索要的八萬兩“部費”,我們可以穿越門禁重重的大小衙門,觀察晚清官場的種種微妙而複雜的“潛規則”的具體運作。這種觀察常可以澄清許多流傳甚廣的誤解。比如所謂“陋規”,它的產生迫不得已,它的流向也並非如我們所想像的盡入私囊。事實上,它是晚清財政製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否則,以清廉著稱的林則徐也不會在遭遇大災,軍糧都緩征的情況下,堅持收自己那份“陋規”。可以說,通過曾國藩這一個例,我們獲得了觀察清代財政製度以及地方行政機構運作過程的一個特殊斷麵。因此,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可以說也是學習和研究晚清政治社會史的過程。

選擇在曾國藩誕辰二百周年之際出版這本書,是為了表達對他的敬意。幾年來,我閱讀他越深,對他的敬意越重。

因為這種敬意,二〇〇八年春天,我從長沙轉了六次車,去了一趟湖南荷葉鎮的“曾國藩故居”。

“富厚堂”院子很大,不見其他遊人。一場微雨剛過,靜翳清爽。雖然曾國藩生前沒能親眼見到這座建築,但在兄弟和兒子的主持下,建築中處處透著鮮明的“曾氏風格”:房屋舉架很高,線條剛硬。牆的外麵用青磚,內牆則是清一色的土磚。既軒昂厚重,又質樸簡單。裏麵陳設簡單,除了幾張雕花大床外,家具多是農家風味。因為沒有管理人員,可以隨便在曾紀澤坐過的椅子上坐坐,靜靜地欣賞牆上他的手澤。

這座宅院的一大特點是後麵圈進了半座山坡。沿著土夯高大院牆拾級而上,在後山上走了一圈,雨後的樹木清香襲人,不知名的鳥兒叫聲清脆。這種清幽,曾國藩朝思暮想,卻沒能享受到。雖然疲憊至極,但是多次退休請求始終沒有得到慈禧的同意,隻能“鞠躬盡瘁”,客死他鄉。

雖然“故居”名不符實,我在這裏確實感受到了曾國藩的氣息。

對許多人來說,曾國藩的主要意義證明了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在意誌力的推動下,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對於中國這個文化體來說,曾國藩的更大意義是他展現的“中國式力量”。曾國藩全麵展示了傳統文化的正麵價值,證明了中國文化有活力,有彈性,有容納力的一麵。在滿清重臣中,他是第一個主張對洋人“以誠相待”的人。這一高度,今天許多中國人仍然沒有達到。當然,另一方麵,他也證明了傳統文化無法突破的極限,這一證明意義也十分重大。總而言之,他讓我們對祖先五千年積累的文化有了更全麵的認識。我以前的作品,主要致力於對文化傳統中負麵因素的批判。這本書,卻是致力於了解和認識傳統文化中溫暖的一麵。柴靜的話說得很好:“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了建設。”任何建設都需要尋找堅實的地基,我們無法和傳統一刀兩斷,我們必須尋找接口。

熟悉我的讀者會發現,這本書和我以前的作品寫法上有很大不同。它少了許多感覺和議論,多了大量的資料和引注。我想做的,是盡量用第一手材料構建這個人,在細節中呈現這個人和那個時代。←思←兔←在←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