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沛殊恩,用酬勞勩”,冊封曾國藩為一等侯,世襲罔替。同時冊封曾國荃為一等伯。有清二百年裏,漢人得此異數者,少之又少。真是兄弟二人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然而,就在封侯的喧鬧喜慶過去不久,曾國藩卻又一次陷入了苦惱之中。
原來,曾國荃午夜送來的那張捷報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曾國荃沒有詳細調查,就匆忙彙報說,幼天王“積薪宮殿,舉火自焚”,南京城內十萬太平軍皆被消滅。南京一役,圓滿成功。
然而事實是,南京城破之際,有數千人突圍成功。這數千人中,就有洪秀全的兒子幼天王。自古用兵,講究擒賊擒王斬草除根,幼天王逃走,則太平軍殘部猶心有所係,鎮壓太平天國自然不能算徹底成功,曾國荃血戰兩年得來的“首功”由此也大打折扣。曾國藩得知真相後,如同兜頭一瓢涼水。他隻能盼布防的湘軍在南京城外迅速抓住幼天王。這樣,他也可以從容向朝廷彙報,措辭之間,極力回旋,使他們兄弟不至於十分難堪。
四 “絕無良心科第二名”(4)
讓他想不到的是,幼天王居然一路逃過湘軍在南京城外的層層布防,千裏奔逃到湖州,投奔了當時太平軍餘部中的堵王黃文金部。更讓他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不稟告他,率先將此消息報告給了朝廷。
此人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通過線人,得知了幼天王的蹤跡。按常理,他應該及時把這個消息告訴曾國藩,讓曾國藩決定如何處置整個事情。再退一步,即使是由他來向朝廷彙報,他無論如何也應該先與曾氏兄弟通報一下情況。這樣於國家無損,而於私誼有益。事實上,在以前的軍務大端上,左宗棠一直是這麼做的,隻有這次,在涉及曾氏兄弟根本利益的大事上,左宗棠沒有這樣做。在獲得了幼天王下落後,他立刻於七月初六直接奏報朝廷:
據金陵逃出難民供:偽幼主洪填福於六月二十一日由東壩逃至廣德,二十六日,堵逆黃文金迎其入湖州府城。查湖郡守賊黃文金、楊輔清、李元繼等皆積年逋寇,賊數之多約計尚十餘萬,此次互相勾結,本有拚命相持之意;茲複借偽幼主為名號召賊黨,則其勢不遽他竄可知。且江西兵力漸集,李世賢、汪海洋諸逆如不得逞於江西,則遁入浙、閩,複與湖州踞逆相首尾,亦未可知。
也就是說,據金陵逃出來的難民交待,幼天王逃到了廣德,被堵王黃文金接入湖州城。黃文金等都是太平天國骨幹,又擁十萬殘部,本來就要戰鬥到最後一刻。如此又得到了幼主作為號召,實在十分危險。其他太平軍殘部,有可能前來彙合。
這道奏折,不但有實情,還有誇大。幼天王逃至湖州是實,但是所謂他受到太平天國十萬餘殘部的熱烈歡迎,“拚命相持”,卻是誇大不實之詞。其實,洪秀全在天國覆亡之前已經人心喪盡,毫無政治經驗、與臣下素無交往的幼主更談不上什麼號召力。李世賢、汪海洋等殘餘將領對“迎駕”、“護駕”根本不感興趣,不想給自己找一個空頭麻煩,所以幼天王在逃亡途中總是“趕不上”他們。堵王黃文金雖有“迎主”的舉動,其後卻對幼天王本人避而不見。由此可見,幼天王這條小泥鰍已經翻不起大浪,不值得人們那樣大為緊張了。
左宗棠誇大幼天王的影響力,意圖十分明顯,那就是要風涼貶損曾氏兄弟的戰功。他告訴清廷,幼天王遠比南京城更重要。幼天王逃出,並且受到十萬餘殘部的熱烈歡迎,那麼太天國各地殘部聯合起來,重新複興,並非沒有可能。看來鎮壓太平天國大業,隻是完成了一半。而曾氏兄弟就是憑著一半成功,騙得了封侯之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