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序(1 / 1)

從1999年開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的哲學社會科學版在徐傑舜教授主持之下,開辟了一個《人類學學者訪談錄》的專欄。經過四年多時間的努力,徐先生和他的同事們訪問了二十多位包括台灣和香港在內的人類學工作者,並以詳實長篇幅刊登於專欄中。由於我一直是學報的忠實讀者,所以幾乎所有的訪談錄都瀏覽閱讀過,覺得很有意思,增加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行內故事,因此也常常對這些訪談錄有先睹為快的感覺。如今,徐教授將這三十多篇訪談錄編彙出版為《人類學的世紀坦言》一書,讓更多的讀者能閱讀到學者們的“坦言”,實在是很值得慶賀的事。徐先生來信要我為本書寫序,我也就義不容辭地答應了。

徐傑舜教授與他的同事們訪問的學者們在年齡上包括了老中青三代,所以在時間上代表了一段相當長的曆史記憶;在區域空間分布上除去有台港的學者外,也包括北中南各地區的人類學工作者,所以代表了我國不同地區、受不同訓練背景學者的經驗。在單一訪問時也許並沒有真正很有計劃的談話原則,但是集結編輯成書後卻似乎已構成了一部中國人類學發展的“口述曆史”,雖說少了較早期學者的訪談,卻也代表較近代的發展過程。從我個人的觀點看,這部非正式的口述史最少展示了下麵幾項意義:

一、記錄了中國學者進入人類學領域的轉折過程與經曆。

二、顯示了學者們對人類學學科建設的思考與努力。

三、說明了中國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與建構的情況。

四、展示出人類學本土化與中國化的努力。

五、闡述了人類學與其他學科互動的態勢。

六、顯示了中國人類學在不同地區發展的趨向。

七、凸顯中國人類學者與國際人類學交流的狀況。

八、展現中國人類學者對全體人類未來的關懷。

由於有上述這幾點很值得重視的意義,所以這本集三代中國人類學者的訪談口述史的出版確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這世紀之交的時劉,取名為《人類學的世紀坦言》,更是十分貼切。我們從這些坦率誠懇、翔實道出我國人類學發展的種種情境、意見、觀點與評論中既可看到人類學在中國百年發展的成果,也可窺見新世紀人類學在國境內發展的前景。我個人作為中國人類學工作者的一分子,當然樂於為本書寫序謹為推介。

李亦園

寫於台北南港中研院研究室

2002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