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我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上發表了對黃澤教授的訪談錄起,5年來先後訪談了包括台灣和香港學者在內的30多位中國人類學者。他們之中有享有國際聲譽的人類學家如李亦園院士,有中國第一個民族學博士如莊孔韶教授,有科班出身的人類學“洋博士”如台北的黃應貴研究員、美國的範可博士,有從其他學科進入人類學的女學者如靳薇教授,有少數民族的人類學家如藏族的第一個人類學博士格勒研究員、蒙古族的納日碧力戈博士、侗族的潘年英教授,有位居大學高層領導的學者如高發元教授,有身居大學底層的教師如鍾年教授、何國強博士,有正在國外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的青年學者如吳國富副教授,有從哈佛大學訪學歸來的人類學者如王建民教授,有中國恢複人類學係最早的係主任如周大鳴教授,有跨學科漫遊的學者如彭兆榮教授,有華裔人類學家如陳誌明教授,有初出茅廬的人類學碩士如孫九霞女士……大體上包括了當代中國人類學界方方麵麵的人物,從中可以窺見當代中國人類學發展的態勢和走向,正如李亦園先生在為本書所寫的序中所言:這是“中國人類學的口述史”。
事實上,自從《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發表人類學者訪談錄以來,這個欄目成了該刊最受學術界關注的名欄目之一,不僅在期刊界,而且在學術界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目前這個訪談錄還在繼續進行之中,2004年將繼續發表第16屆國際人類學民族學聯合會執行副主席、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清華大學景軍教授的訪談,中央民族大學教育人類學家滕星教授的訪談,台北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王明珂研究員的訪談,中山大學人類學係副主任鄧啟耀教授的訪談。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揚聖敏教授的訪談,雲南大學人類學係影視人類學家楊慧副教授的訪談……總之,隻要還有可能,我想把這個“人類學訪談錄”一直做下去,一直做到2008年第16屆人類學民族學世界大會在中國昆明召開之前。到那時,再出一本專集,作為我對人類學民族學世界大會的獻禮。
人類學訪談錄得到海內外許多人類學家的關照和支持,在《人類學世紀坦言》出版之際,我要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的出版得到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的資助。記得2001年12月在廣州中山大學參加一個會議時,哈佛燕京學社的負責人杜維明教授在早餐會上對參加早餐會的學者們介紹我時說:廣西有兩個東西了不起,一個是廣西師大出版社,一個就是廣西民族學院學報。這對我竭力推動中國人類學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因此,借此書出版之機對哈佛燕京學社以及杜維明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的出版還得到台北大豐洋傘公司董事長、廣西民族學院大豐基金會會長徐新田先生的資助。回憶起我2001年10月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進行學術訪問,徐先生邀請我參觀了他的公司、餐館和家具商店,並與台北著名的茶藝家範增平先生一起在茶藝館品茶之時,徐新田先生表示了對人類學研究的關注,所以才有了今年大豐基金會對本書出版的資助。在此亦對大豐基金會徐新田先生以及白安立先生和容本鎮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然,本書的出版還得到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當我們手捧散發著油墨香味、看到印刷精美學者照片的圖書時,我們對黑龍江人民出版社亦道一聲謝謝!
南寧的天氣終於冷下來了,但我的心卻為此書的出版而激動起來。回想起采訪的時時刻刻,回想起撰稿的時時刻刻,再聯想到2008年將在中國召開的人類學民族學世界大會,我還打算再出一本中國人類學者訪談錄,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人類學者們的支持和關照!讓中國人類學更大步地走向世界!
徐傑舜
2003年12月9日
於相思湖畔科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