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軍事史
本卷提要
本文從軍事形勢、戰爭、軍事製度和軍事思想與軍事著作等四個方麵論述春秋戰國軍事史的分期、特點及前後演變的曆史軌跡。
春秋戰爭的主要特點是諸侯兼並和大國爭霸,爭霸戰爭的主要方式是車、步兵聯合作戰,並出現了水軍兵種。
春秋時期的軍事製度,不論兵源、兵役、軍賦和軍事編製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列國還出現了地方兵和卿大夫采邑家兵。
在爭霸戰爭中誕生了偉大的軍事家孫武和《孫子兵法》、司馬穰苴和《司馬法》。它們是集我國古代兵家思想大成之作,尤其是《孫子兵法》,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科學的理論基礎。
戰國時期的戰爭已不再是單純的爭霸戰爭,而是兼地略土,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戰爭。
戰爭規模大,曆時久,大規模的野戰和圍城戰突破了傳統的戰爭模式。
戰國的軍事製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常備軍出現,職業化軍官産生,關塞要津普遍設防,經常性的軍事訓練取代了“蒐狩”式的訓練方法,軍功爵製確立,軍事法律體係更加完備,而這標誌著軍事製度由奴隸製向封建製的轉化。
戰國時産生的吳起與《吳子兵法》、孫臏與《孫臏兵法》、尉繚與《尉繚子》、《六韜》等一批軍事思想家和軍事著作,以不同的特點和從不同的方麵豐富了我國古代的軍事學術思想寶庫。
一、春秋戰國軍事概述
(一)春秋時期的軍事形勢
春秋是我國奴隸製社會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
它起於公元前770年,其標誌是周平王東遷洛邑;終於公元前453年,其標誌是韓、趙、魏三家滅知伯而分其地,形成戰國七強格局①。
春秋時代的特點是周天子的一統天下瓦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春秋時期社會的政治製度、經濟製度、階級關係和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晉國太史蔡墨說:“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 ②,司馬遷轉述董仲舒概括《春秋》一書說:“《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③,都是對這一時期社會變化的深刻描述。
從軍事史的角度說,春秋時期的變化也是很顯著的。
由於王權衰落,西周時以天子爲最高統帥的軍事領導體製宣告瓦解,軍權下移於諸侯,列國普遍擴軍備戰。
在激烈的兼並與爭霸戰爭中,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廬、越王勾踐相繼稱霸①,執諸侯盟會之牛耳,成爲春秋五霸。
長期的爭霸戰爭,使中原列國的卿大夫勢力壯大。
春秋中葉以後,軍權又下移於卿大夫,形成了“禮樂征伐自大夫出”,乃至於“陪臣執國命”的曆史局麵。
列國的兼並與爭霸戰爭又導致了兵源的擴大,兵役製度的改革,新型軍賦製度的出現。
隨著軍隊組織的發展,軍事編製和軍陣陣法也有了發展,都邑兵和卿大夫采邑家兵普遍建立。
在南方的吳、越、楚等國還出現了水軍兵種。
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産生了孫武和司馬穰苴兩位偉大的軍事思想家和戰略家。他們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和《司馬穰苴兵法》,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民族古代的思想文化寶庫。
軍事鬥爭是政治鬥爭的組成部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所以軍事形勢總是與政治形勢相聯係而存在的。
縱觀春秋時代的軍事形勢,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