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國普遍地擴軍備戰運動
由於宗周覆滅,王權陵替,天子禮樂征伐大權落入諸侯手中。
它引起的第一個後果,就是列國普遍地擴軍備戰。
西周時期,在軍事編製中,最大的建製單位是“師”,還沒有出現“軍”。王室轄有西六師和成周八師兩支大軍,地方諸侯則“方伯二師,諸侯一師”②。
《周禮·夏官·司馬》所說“王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的製度,應是西周晚期“厲王革典”以後出現的①。所以,《左傳》襄公十四年說:“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爲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
春秋時期,由於激烈的兼並和爭霸戰爭,諸侯國則不論領地大小、爵位高低,都開始建立“三軍”,有些大國甚至建立了四軍、五軍、六軍。
如春秋伊始,鄭就建立了“三軍”。
據《左傳》隱公五年載,鄭在與衛、燕聯軍作戰時,就曾出動三軍,並贏得了勝利。
繼鄭之後,楚也建立了“三軍”。楚文、武兩王利用這支軍隊攻伐隨國,滅掉申、息、濮、鄧諸國。
春秋中期以後,楚在三軍之外,陸續在被它消滅國家的領地上建立了申、息、陳、蔡、不羹和許、葉之師,總兵力約達六七千乘車,四五十萬人。
齊在桓公時代也建立了“三軍”。
《國語·齊語》說:“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鼓是軍中指揮號令係統,三鼓即說桓公與國子、高子各統帥一軍。
《吳子兵法·圖國》說:“秦穆公置陷陣三萬,以服鄰敵。”秦穆公的這三萬陷陣,據《文獻通考》說,就是三軍。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載,晉在崤山大敗秦師,獲其“三帥”,也透露了秦有三軍的信息。
晉文公在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作三軍”,次年又“作三行”,擴編爲六軍。其後,襄公恢複三軍之製,而景公爲賞鞌戰有功人員又“作六軍”。
晉厲公改編“六軍”爲“上、中、下、新”四軍。
晉悼公又撤“新軍”,恢複三軍之製,但晉軍總兵力並未縮減。
周景王十四年(公元前529年),在平丘大會上,晉置兵邾(zhū,音朱)南,一次竟出動兵車四千乘,兵力30萬。
宋在西周,是“王者後,於周爲客”,有建三軍的權力。其製至春秋時未改,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戰時,宋國就出動了“三軍”。所以太宰子魚說:“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①
魯在春秋時是最保守的國家,遲至周靈王十年(公元前562年)始“作三軍”。
其後,一則考慮霸主征賦過重,二則由於權臣季氏爲了私家利益,又於周景王八年(前537年)“舍中軍”,恢複二軍之製。
在春秋晚期崛起的吳、越二國也都建立了三軍。
據《左傳》載,吳王僚曾統帥三軍大敗楚國與胡、沈、陳等諸侯聯軍。②
至吳王夫差時,吳軍又發展成上、中、下、右四軍,總兵力達十多萬人。
《國語·吳語》說:“越王乃中分其師以爲左右軍,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爲中軍。”這說明越國也有左、中、右三軍。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的三軍總兵力約五萬餘人。③”
除上列國家外,甚至連微小的邾國,爲在兼並戰爭中爭取苟活,也擴充自己的軍隊。
據《左傳》哀公七年載,邾有“兵車六百乘,兵力四五萬餘”,甚至可以與春秋初年的大國兵力相匹敵。
春秋時期社會生産力的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大規模農田水利的建設,爲列國的擴軍備戰提供了必要的物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