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列國普遍實行“令男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④的獎勵人口政策,促進了人口的繁衍,這是列國擴軍備戰的基本條件。
激烈的兼並與爭霸戰爭,使列國的擴軍成爲生存的需要。#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反之,列國的普遍擴軍,又加劇了兼並與爭霸戰爭的曆史進程。
2、諸侯兼並與大國爭霸
春秋時,天子失權,王綱解紐,周代的最高政治權力出現了真空,諸侯漫無統紀,起而互相兼並,進而發展爲大國爭霸,形成了取代王權的霸主政治,又稱方伯政治。
《史記·周本紀》說:“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方伯政治是周代奴隸社會在衰落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曆史局麵。
周初,“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諸侯國,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天子在所分封的諸侯國中,委任王室功臣、懿親爲諸侯之長,代表王室鎮撫一方,稱爲“方伯”。
春秋時,王權陵替,霸業代興,可以說正是這種方伯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諸侯強並弱、大吞小的兼並戰爭中,許多國家都遭到了覆亡的厄運。
《荀子·仲尼》載齊桓公“並國三十五”,《韓非子·難二》載“晉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有度》載“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裏”,《十過》載秦穆公“兼國十二(《史記·李斯列傳》作“二十”),開地千裏”。
而那些兼並了較多領地的國家,如秦、齊、晉、楚、吳、越等則成爲實力雄厚的大國,彼此展開了激烈的大國爭霸。
春秋時的諸侯兼並和大國爭霸可以劃分爲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至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北杏會盟,開始稱霸,前後凡八十九年。
這一階段是諸侯互相兼並的混亂時期,在兼並中形成了幾個區域性的“小伯”,即鄭、齊、秦、楚。
鄭在武公時就吞滅了虢、鄶(kuài,音快)等十邑。
鄭莊公以一代梟雄繼承父業,任王朝卿士,依靠優越的政治地位和三軍武力,在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首先削平了共叔段之亂,統一了內部。繼之對外用兵,先後伐陳、伐宋、入許、敗息、救齊,大敗戎師。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又在繻葛戰敗周桓王。
一時之間,中原諸侯罕有其匹,號爲“小伯”。但鄭爲四戰之地,壤地褊(biǎn,音扁)小,無法向外發展,所以未能成爲與齊、晉、秦、楚相匹敵的大國。
齊爲太公望呂尚的封國,西周時爲東方大藩,有征討“五侯九伯”之權。
春秋初,仍未喪失大國地位。
《國語·鄭語》說:“及平王之末,……齊莊、僖於是乎小伯。”
襄公嗣位後,首先伐滅了阻礙齊向外擴張的紀國,又滅郕(chéng,音成)、伐衛、伐鄭、殺魯桓公,保持了東方諸侯之長的地位。
楚本祝融姓的一支,早在周初已經建國。
春秋初,楚君熊儀(若敖)、熊眴(蚡昌),“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積極向外擴張。
楚武王熊通伐隨,敗鄖(yǚn,音雲)與蒲騷。
楚文王熊貲滅申、滅息、滅鄧,屢犯蔡國,勢力伸展到河南南部。
至楚成王熊惲時,更加緊北進,兵鋒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