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陳、蔡、許、鄭諸國,勢力深入中原腹地,是南方大國。
秦本西陲附庸小國。
西周末,秦襄公將兵救周,又護送平王東遷,始受封爲諸侯,平王賜以陷落戎族手中的岐豐之地。
襄公及其子文公,曆時兩代,打敗犬戎,“收周餘民而有之,地至岐。”①
其後秦憲公(甯公)、武公又攻取西戎大片土地,在邽(guī,音龜)邑、冀戎、杜、郢等地設縣,發展成爲西方大國。
晉在春秋初期,由於曲沃叛亂,內訌不止,國力削弱。至周僖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僖王命曲沃武公爲晉侯,允許組建一軍,晉始起步發展。武公子獻公積極對外擴張,先後滅耿、霍、魏、虢、虞,終成北方大國。
第二階段,由公元前681年齊桓公稱霸,至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前後凡四十九年。
這一階段齊桓公稱霸在前,晉文公建霸在後,是春秋霸業的縞潮階段。特點是齊楚、晉楚三國爭霸。
齊桓公爲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即君位後,即任命大政治家管仲爲相,在國內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實行“參國伍鄙”①製度,“作內政而寄軍令”,重農業、通工商、治魚鹽之利,爲霸業奠定了基礎。
齊桓公稱霸的特點是以“尊王攘夷”爲號召。在“尊王”方麵,公元前655年,他召開了諸侯“首止之會”,安定了周惠王太子鄭的太子地位;公元前652年,他舉行“洮之會”,安定了周襄王之位。
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之會”上,推重周天子,甘居臣下地位,以約束諸侯。
公元前649年,王子帶召揚拒、泉臯、伊洛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秦、晉伐戎救周。
次年,晉爲戎、周講和,未獲成功。齊派管仲\" 平戎於王\". \"尊王\" 的旗幟使齊桓公取得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政治優勢。
齊桓公的\" 攘夷\" 功績,有以下幾個突出事例:即救邢、封衛、救燕、服萊夷和伐楚。
齊桓公稱霸三十多年,團結了中原諸侯,打擊了戎狄勢力,抑製了楚國的北進。他多次召開諸侯大會,尤其“葵丘之會”,重申了周代的一些禮製,促進了中原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是他霸業的頂點。
孔子曾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
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至於今受其賜”①是對齊桓公霸業的中肯評價。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桓公死,齊因內亂而霸業衰微。
這時,中原諸國唯宋最大,宋襄公有賢名,遂奮起爭霸。
周襄王十年,宋襄公伐齊,立孝公。
次年,又執滕子,殺鄫子,攻伐曹國,在諸侯中立威。隨即轉而向南對抗強楚。楚成王也想乘齊霸衰微,北上爭霸。這就引發了宋、楚衝突。
公元前639年,在諸侯“盂之會”上,楚人逮捕了宋襄公並討伐宋國,後來又放了他。宋襄公不能吸取教訓,於公元前638年伐鄭,楚救鄭伐宋,雙方戰於泓水,宋軍失敗,襄公受傷。次年,宋襄公因傷病歿,稱霸之夢遂化作泡影。
楚敗宋以後,聲勢顯赫,公元前637年伐陳,與衛聯姻,結好魯國、曹國。
公元前634年,楚又伐宋、伐齊,占據齊國穀地。中原諸侯莫敢攖(yīng,音英)其鋒。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回國即君位,整頓國政,通商寬農,啓用人才。他像齊桓公一樣打出\" 尊王攘夷\" 旗幟,於公元前635年出兵平定王子帶之亂,安定襄王,獲襄王所賜南陽之田,開辟了進出中原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