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之間,國勢大振,遂擴編三軍,進兵中原,與楚爭霸。
公元前633年冬,楚軍圍宋。次年春,晉出兵救宋,一路侵曹伐衛,然後聯合秦、齊在城濮與楚展開大戰,擊敗楚軍,一舉獲得中原霸權。
楚國北進勢頭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中原諸侯一時紛紛離楚從晉,中原又出現了安定局麵。
第三階段,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至公元前546年宋之盟,前後凡86年,是晉、楚兩強爭霸的曆史階段。
城濮之戰後,晉借勝楚之餘威,雄踞北方,長期稱霸。
公元前627年,秦派兵長途奔襲鄭國,企圖在東方找到立足點,以染指中原霸權。
但秦軍在崤山中晉埋伏,全軍覆沒,三帥被俘。
從此秦爲晉所阻,終春秋之世,不能東進。楚雖在城濮之戰中受到重創,但究屬偏師折衂,並未影響國力,依然是南方大國,仍不斷北進,與晉爭奪中小國家,尤其是地處中原要衝的鄭國。
公元前626年,楚太子商臣弑父而立,是爲穆王。穆王在位十數年間,滅江、六、蓼,積極自強。其時,晉靈公年少昏庸,霸業不竟。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更積極向外發展,先後滅庸和舒蓼。
公元前606年,進兵中原,借伐陸渾戎之機,“至於洛,觀兵於周疆……問鼎之大小輕重”。
公元前609年,晉國內亂,靈公被弑,成公即位。但成公即位不過數年便死。景公嗣立,六卿不和。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晉、楚戰於邲,楚勝晉敗。楚莊王終於奪得中原霸權。
邲之戰晉國雖敗,但國力未衰,仍爲北方強國。
晉景公吸取邲戰教訓,奮力圖強,於公元前594年、593年接連滅掉了身邊的赤狄潞氏、甲氏、留籲、鐸辰諸小國,國力有所壯大。
齊見晉敗於邲,興兵進犯魯、衛等小國,又南聯楚國,企圖與晉分享北方霸權。晉、齊衝突再起。遂有公元前589年的鞍之戰,晉大敗齊軍。邲戰十年之後,即公元前587年,晉又在麻隧大敗秦師。爲了打破楚、秦聯合的局麵,晉采取聯吳製楚的策略,派巫臣出使吳國,“教吳乘車,教之戰陣,教之叛楚。”晉在滅狄、服齊、敗秦、聯吳方麵做了一係列工作後,專力對付楚國。
周簡王六年(公元前580年),晉、楚出於長期鬥爭,雙方都無法征服對方的考慮,提出了\" 修好結成\" 的願望,並一度結盟於宋西門之外。但不久即在爭鄭問題上發生衝突,導致了公元前576年的鄢陵之戰。
鄢陵之戰,晉勝楚敗,晉在雙方爭霸中又占了上風。
鄢陵之戰後,晉厲公寵信外嬖胥童,誅殺三郤,欒氏、中行氏又殺胥童、弑厲公。晉國內亂,公室衰微,六卿擅權。
公元前573年,晉悼公即位,修明政治,“節器用”,“盟諸戎,修民事,田以時”,使國力恢複。公元前570至562年的八年間,九合諸侯,諸侯紛紛倒向晉國一邊。又在虎牢築城,迫使鄭國服晉,兵威大振,三駕而楚不能敵,恢複了晉國霸業。
但是,晉國公室衰微的趨勢已難於挽回,悼公爭霸的努力雖成功於外,對內也隻能求得安定。他始終不敢糾彈欒氏、中行氏弑君的案件,就是例證。
楚國雖未發生政權下移的問題,但多年的爭戰造成重重內憂,而不競於晉。其兩屆令尹子囊、子木先後說:“當今吾不能與晉爭” ①,“晉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無以當之,不可與爭”②。他們都厭倦了與晉的爭戰。而那些夾在晉、楚兩強中間的中小國家,晉來服晉,楚來服楚,飽受戰禍蹂躪,更希望和平,所以弭兵就成了當時大小國家一致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