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達成了宋之盟,晉、楚兩強暫時停止了爭霸戰爭,轉而忙於各自的內部事務。宋之盟是春秋曆史的轉折點,它表明中原諸侯爭霸的曆史進入了尾聲。⊙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第四階段,由公元前546年宋之盟至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知伯而分其地,前後凡九十四年。
這一階段是中原列國軍權下移和東南吳、越爭霸的曆史時期。
宋之盟後,中原諸侯的軍權普遍下移於卿大夫,禮樂征伐大權已由前一時期的“自諸侯出”轉變成爲“自大夫出”。
早在周靈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公羊傳》就說天下“信在大夫”,“君若贅旒然”。列國之君,有的被殺,有的被逐,不被殺逐者的權力也大爲削弱。
晉在平公時,公室已卑微,“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①”。六卿專權,政出多門,卿族鬥爭達到了白熱化程度。
首先是範氏與欒氏鬥爭,欒氏失敗,牽連被殺逐者數十家。至趙簡子(名鞅)執政時,趙、魏、韓、知四家又掀起了同範氏、中行氏的鬥爭。
這場鬥爭長達七年,牽涉五國,最後以範氏、中行氏失敗告終。
至春秋末,知氏最強,想兼並韓、趙、魏三家,反被三家消滅而分其地,曆史也就進入了戰國時期。
齊至景公時,政權下移,卿大夫的兼並鬥爭愈演愈烈。
開始是崔氏、慶氏擅權,繼而慶氏滅崔氏。欒氏、高氏又滅慶氏。不旋踵間,欒、高氏又爲田、鮑氏消滅。及景公死,田無宇子陳乞聯合鮑牧驅逐齊國守國命卿高張、國夏。齊簡公時,田乞又除掉簡公近臣闞止,朝廷內外皆田氏之黨羽,薑氏之齊終爲田氏所取代。
其他國家,如魯在文公時已失政權。
《左傳》昭公三十三年(公元前510年)說:“魯文公薨,而東門遂殺嫡立庶,魯君於是乎失國,政在季氏。”
終春秋之世,魯國政權始終在季孫、叔孫、孟孫三家手中;鄭在穆公以後,權歸七穆,即遊氏、國氏、良氏、罕氏、駟氏、豐氏、印氏七家;衛國政權落入孫氏、甯氏手中;宋國政權落入華氏、向氏手中。
楚國的軍權雖然沒有下移,但楚靈王殺郟敖奪位,殘暴不仁,引發內亂。平王得國後又誅殺大臣,寵信佞臣,國勢削弱。昭王繼位,令尹囊瓦專權,崇信費無極,殺大夫郤宛、陽令終,國家益亂。囊瓦又貪殘索賄,囚唐侯、蔡侯。蔡侯遂於公元前506年導吳伐楚、在柏舉大敗楚軍,五戰五勝,攻入楚都郢。楚國遭受了這次打擊,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參與爭霸事業了。
秦僻處西陲,自崤戰以後,雖屢求東進,但均未得手,轉而向西發展,漸次消滅戎、狄小國,開地千裏,遂霸西戎。景公以後,長期與中原隔絕,書簡有闕,史事已不可詳考。
在大國忙於內爭時,一些中小國家重又互相攻伐,中原秩序紊亂,致使時人有“無伯”之歎①。
在華夏諸侯霸業衰微的時候,東南的吳、越兩國迅速崛起,闖入中原,爭奪霸權。
吳爲太伯之後,地處東南,春秋初常附屬於楚。
周簡王二年(公元前584年),晉采取聯吳製楚方略,遣使通吳,吳由此強大。吳國發展的戰略是先西後北,首先西進與楚爭奪淮河中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