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

公元前519年,吳在雞父(今河南固始縣東南)大敗楚軍,攻占州來(今安徽鳳台縣),此後又連克淮河中遊重鎮巢(今安徽巢縣東北),鍾離(今安徽鳳台縣東北)。

爲穩定後方,公元前521年滅徐,公元前510年侵越,斷絕楚國在吳背後布置的後援。於是加緊西進,圍弦,侵潛,侵六,逼進楚國本土。公元前509年借口救蔡,大舉攻楚,在柏舉破楚軍,五戰入郢,獲勝楚大功。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伐越,越王勾踐在槜李大敗吳師,吳王闔廬因傷而死,子夫差立。

夫差二年,在夫椒大破越軍,越王勾踐被迫降吳。夫差穩定了南方之後,率軍北上伐齊,爭霸中原。

公元前484年,在艾陵大敗齊師。

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空國北上,與晉在黃池爭霸,“欲霸中國以全周室”。

越乘吳國內空虛之機,攻入吳都,俘吳太子友,焚姑蘇台。吳被迫撤軍向越求和。

此後,越連續攻吳,不到十年,於公元前473年滅吳。

越爲東南“斷發文身”之族,至越王允常時始見記載。晉聯吳製楚獲得成功,楚以聯越伐吳作爲對策。《春秋》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記載,越從楚伐吳,是楚聯越伐吳之始。

越至勾踐時始強。公元前496年,越在槜李敗吳師,闔廬因傷而死,夫差日夜思想報複。

公元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勾踐戰敗求和,向吳請降。夫差采納太宰伯嚭建議沒有滅越國。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國勢漸強。

公元前482年襲破吳都。

公元前478年,越複攻吳,“吳士民罷弊,輕銳盡死於齊、晉”。越在笠澤大敗吳軍,並進圍吳都。

公元前476年,越又舉兵攻吳,吳師敗,退保姑蘇山。

公元前473年,越滅吳,並有其地。

越滅吳後,“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爲伯”。

當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①。越王勾踐是春秋時代最後一名霸主。

3、華夏族與蠻夷戎狄的鬥爭

平王東遷以後,西北的戎、狄族也尾隨周室侵入中原。

據史載,自公元前716年至公元前650年,華夏的鄭、齊、魯、衛、曹、虢諸國和周王室無不受戎族的犯擾。

其中,如公元前716年北戎侵鄭和公元前714年北戎伐齊。齊向鄭乞求救兵,一時之間諸侯皆來戍齊。

公元前670年戎侵曹,曹羈逃亡到陳國。

公元前664年,山戎禍患燕國。

公元前650年揚拒、泉臯、伊洛之戎同伐京師等,都是十分嚴重的事件。

狄族內侵的勢力較之戎族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狄人又號北狄,後來分爲兩支:一曰赤狄,一曰白狄。其中赤狄最爲強大。晉大夫士燮曾說晉文公時“秦、狄、齊、楚皆強”①。

狄人恃其強大武力,遍侵華夏邢、衛、齊、晉、鄭、魯諸國,確爲一時之雄。

僅據《左傳》,從公元前661年至公元前596年,華夏諸國幾乎無年不有狄禍。

如:公元前661年狄人伐邢,邢國潰敗。

次年,攻滅衛國。

公元前650年,又滅溫。

公元前644年,“狄侵晉,取狐、廚、受鐸,涉汾,及昆都(今山西臨汾縣南)”②。

公元前623年,狄侵齊。

公元前618年,狄又侵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