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狄侵宋。
次年,又侵齊。
公元前624年,狄侵衛。
公元前606年、605年連續侵齊,公元前603年、602年連續侵晉。甚至連晉國的中軍元帥先軫都死於狄伐晉的“箕之役”中③。
楚在春秋已是文化發展水平很高的民族,應屬華夏族之一部。
但楚地處南方,受群蠻、百濮包圍,衣服語言具有南方民族特色,不同於中原,所以自稱“我,蠻夷也④。”
當時,中原諸侯也把楚看成是“蠻夷”。齊桓、晉文所倡導的“攘夷”,其中就包括攘楚。《公羊傳》僖公四年說:“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指出春秋時華夏族與蠻夷戎狄諸族激烈鬥爭的嚴峻形勢,其“南夷”指的就是楚國。
楚在春秋初年受到南方諸少數民族的包圍,在發展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
公元前699年,楚武王時,羅國曾聯合盧戎大敗楚軍。至楚文王時,“巴人叛楚而伐那處(今湖北荊門東南),取之”,並一直攻到楚都城之門①。公元前615年,群舒叛楚。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即位不到兩年,楚國發生大饑荒,“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今湖北房縣南),師於大林(今湖北荊門縣西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以侵訾枝(在今湖北枝江縣),庸人率群蠻以叛楚,麇(jūn,音軍)人率百濮聚於選(今湖北枝江縣境),將伐楚②。”
楚國形勢危急,一度考慮遷都到阪高(今湖北襄陽縣西)以避其鋒芒。後出動重兵擊滅庸國,群蠻與楚盟而退兵。
東南的淮夷,周初曾被周公戰敗,勢力較小,春秋時常依附楚、魯等國,但也於公元前647年禍患過杞國。
但是,隨著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霸業的興起,侵入中原的戎狄漸被晉、齊、宋、魯諸國消滅。南方的群蠻、百濮、群舒漸次被楚國消滅。北部狄、西方的戎漸被晉、秦兩國消滅。東方的萊夷漸被齊消滅。
他們的族人都已融合到華夏族裏。當然,那些被華夏族驅逐到邊遠地區去的蠻、夷、戎、狄,還在繼續生存發展,並與華夏族進行著鬥爭。
4、春秋時期軍事製度的改革
春秋時期軍事製度的改革,是春秋軍事形勢的一大特點。春秋軍事製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打破“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的舊兵役製,擴大兵源。
周代實行國、野製度。這種製度的特點是把國家的領地自內向外劃分爲邑、郊、牧、野、林、坰等幾組不同的地域。
如《爾雅·釋地》說:“邑外謂之郊,郊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坰。”
《國語·周語》說:“國有郊牧”,《周禮·地官·載師》說:“牧田任遠郊之地”,都說的是這種製度。
周代的國野製是與分封製有聯係的。
周代的分封製其實就是一種武裝殖民製,它淵源於氏族社會的部落征服。
國人由周族成員及其擁護者構成,他們是殖民者,自然居住在國郊以內。野人是被征服者,他們居住在鄙野。
所以在周代,國人可以參加政治活動,接受學校教育,充當政府官吏。“執幹戈以衛社稷”,更是國人的基本權利與義務,野人作爲被征服者,是沒有政治權利的居民,不能參政、從軍和接受教育,隻能安於鄙野,爲國家“治田供稅”①。
因此,周代國與野、國人與野人的對立,事實上是奴隸社會“奴隸和自由民之間的對立,被保護民和公民之間的對立”。
但是,春秋時期日益頻繁的戰爭使兵員不斷增加,“國人當兵,野人不當兵”的製度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所以,打破國、野界限,開始向野人征兵,就被提到曆史的議事日程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