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魏國四麵受敵。但因武侯直承文侯之業,武力強大,所以國家並未衰微。
周烈王五年,魏武侯死去,其子罃嗣位,是爲魏惠王。
魏惠王時,魏不但與韓、趙衝突,而且與秦的矛盾衝突也日漸劇烈。
周顯王三年(公元前366年),秦在石門(今山西運城)擊敗魏軍,斬首六萬級。
周顯王七年,魏在涇水北岸大敗韓、趙聯軍,奪取了趙國的皮牢(今山西翼城縣東北)。但秦乘魏與韓、趙交戰之機,攻打魏的少梁(今陝西韓城縣西南),擊敗魏軍,俘虜魏軍主將公叔痤,奪取了龐城(陝西韓城縣東南)。
周顯王八年,魏迫於河東受趙、韓、秦三麵包圍的形勢,將首都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思◢兔◢在◢線◢閱◢讀◢
同時又在國內興修水利,選拔武卒,與趙、韓調整交換土地,開通道路,使魏的國力達到了極盛。
同時也就在魏惠王時期,受到了齊、秦的致命打擊,並走上下坡路。
其轉折點是周顯王十五年的桂陵之戰,齊勝魏敗。
11年後,魏又在馬陵敗於齊。
從此,魏國稱雄中原的局麵爲東、西的齊、秦兩強所取代。
第二階段: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
這一階段,又以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爲界限,劃分爲兩個時期。
前一時期是齊、秦兩強的勢力得到充分發展的時期。
其中,秦孝公變法圖強是一個重要的曆史內容。
秦國勢力發展很快,出現了山東六國合縱禦秦和秦國以“連橫”蠶食六國的鬥爭。
後一時期,因齊國破敗,天下以秦爲最強,是六國抗秦和秦國大發展時期。
周安王十一年,齊大夫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
周安王十六年,田和立爲齊侯,是爲齊太公和。
從此,田氏齊國取代了薑氏齊國。
至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在位)時,齊威王發奮圖強,銳意改革,重視農業生産,鼓勵開墾土地有功的即墨大夫,誅殺“田野不辟”的阿大夫,齊國大治,在諸侯中最爲強大。
齊威王用軍事家孫臏爲軍師,先後在桂陵、馬陵兩次大敗魏軍,奠定了在諸侯中的王霸地位。
威王死,子宣王立(公元前319年- 公元前301年在位)。宣王喜好文學遊說之士,一時各國學者聚集於齊國的稷門之下講學,號稷下學派。宣王皆賜列大夫,不治而議論,推動了齊國學術的發展。
當時,“齊之強,天下不能當”①。
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齊湣王即位。湣王專恃武力,曾進攻楚國,侵伐三晉,滅掉宋國,迫使泗上諸侯鄒魯之君向齊稱臣。但是湣王不修內政,殺戮大臣,使百姓不附,親族離心。
公元前284年,燕樂毅率燕、趙、魏、韓、秦五國聯軍討伐齊國,齊國城邑大多淪喪,臨淄被破,唯有即墨、莒二邑未下。湣王逃至莒,爲淖齒所殺。
後來,齊將田單雖戰勝燕國,盡複齊國故地,但齊國從此走上了衰落道路。
秦在戰國初年“僻在雍州,不與諸侯之會盟”,中原諸侯都把秦國看作“夷翟”。
周顯王八年,秦孝公即位,下令國中求賢,用魏國中庶子衛鞅爲大良造,先後兩次頒布變法令,獎勵耕織,集小鄉邑爲大具,化大家族爲小家庭,建立軍功爵製,實行什伍連坐。
衛鞅的變法最爲成功。經變法後,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