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戰爭的方式就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僅從《孫子兵法》看,兵不厭詐已成爲兵家的共識,交戰國家已普遍利用設伏、誘敵、包圍、要擊、避實擊虛、避強擊弱、以逸待勞等一切“詭道”來克敵製勝。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更成了軍事家信奉的至理名言。
戰國時隨著大規模野戰和包圍戰的出現,戰爭方式變得更加複雜了。
僅排兵布陣一項,據《孫臏兵法·十陣》,就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之陣、雁行之陣、鈎行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等。
這些軍陣不但能適應截擊、堅守、突破、弩戰、惑敵、火攻、水攻等各種攻守形勢,而且要求車兵、騎兵、步兵乃至水兵等各兵種協同作戰。
春秋時期,列國爭霸的戰場,主要是平原曠野或城郭都邑,如《左傳》的門於某邑,即攻打某城城門。在國家的關隘要津之處,一般並不設防。
而戰國時期,由於戰爭方式和戰爭手段的變化,不論平原、山地,都已開辟爲戰場,列國的關塞要津更成爲攻守雙方的必爭之地。
如秦據崤函之險,即被看作是“天下雄國”;而魏處中原,無險可守,反被視爲“四分五裂之道”。
因此,戰爭的結果往往是“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①,表現得相當殘酷。
從兵器製作方麵看,由於戰國時鋼鐵冶煉技術的發展,兵器製造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鐵製以至於鋼製兵器在戰爭中日益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威力。楚國的鐵劍,韓國的“強弓勁弩”,吳、越的鐵劍都技高一籌,聞名於當世。
從軍事製度方麵看,由於戰爭規模、戰爭方式和戰爭手段的變化,勢必引起軍事製度的變化。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下文討論,故此從略。
戰國七雄爭霸和爭取統一的戰爭大體可以劃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止於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曆時百年,是魏國稱霸中原時期。
周定王二十四年,魏文侯即位。他禮賢下士,師事蔔子夏、田子方,重用李悝,實行變法,盡地力之教,獎勵農耕,行平糶之法。用吳起爲大將,取秦河西列城五座。任西門豹爲鄴令,引漳河灌田。命樂羊伐中山。
十數年間,國富民強。文侯在外交上團結韓、趙兩國,東摒齊,西拒秦,南抑楚。
在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時,楚侵入中原,滅莒國,勢力伸展至魯南境。
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魏聯合韓、趙二國,在乘丘擊敗楚軍。周安王十一年,魏再與韓、趙聯合,在榆關擊敗楚軍,魏國占據了大梁,並進一步攻占襄陵(今河南睢縣),成爲當時中原最強大的國家。
周安王十五年,魏文侯去世,其子擊嗣立,是爲魏武侯。武侯未能執行文侯團結韓、趙的外交方針,在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與韓爭奪鄭國;在周烈王四年,又與趙爭奪衛國,在北藺(今山西離石西)
打敗趙軍,因而與韓、趙結怨。此後,魏與趙、韓連年衝突。
周烈王六年,韓、趙攻魏,奪取葵地。魏在平陽打敗韓、趙軍。
次年,魏又在馬陵(此馬陵在今河南溫縣北,非馬陵之戰之馬陵)打敗韓,在懷打敗趙。
而後,趙則在濁澤打敗魏①,一度圍魏安邑。魏、韓、趙的聯盟徹底破裂,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