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簡介(湊字數發新書)(1 / 3)

簡介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一般認為英國詩人雪萊之妻瑪麗·雪萊(1797--1851)的《弗蘭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說,法國作家凡爾納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我國高士其等也寫過不少優秀科幻小說。中文最早也有譯作科學小說。雖然從科幻史的角度[1]來看,暫時還沒有一個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認的定義標準。在科幻愛好者中盛傳的一則“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是這樣的:“地球上最後一個人坐在房間裏。這時響起了敲門聲。”可以說,這比一個精確的定義更能概括科幻小說的特質。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伊哈布·哈桑曾說:“科幻小說可能在哲學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簡單的,在美學上是有些主觀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麵而言,它似乎觸及了人類集體夢想的神經中樞,解放出我們人類這具機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科幻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係,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2]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範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幹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裏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3]分類軟科幻軟科幻小說(英語SoftScienceFiction,簡稱SoftSF)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硬科幻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的、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HardSF)--無論我們現在有了怎樣創新的理解,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義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曆史上在談及“硬科幻”時,還使用過另外一個詞Hardcore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釋,該詞與HardSF本不盡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襲科幻黃金時代創作流派並重複某些主題的科幻作品”--從主題限製上講與上述硬科幻大同小異,而從“流派”上的限定來看實際是指一種敘述方式--也就是說,上述重置的定義更接近這個定義。

曆史淵源在哲學主題上來說,科幻小說和人類上古的神話傳說有著相似的精神基礎,即對人類與宇宙關係的解釋、人類社會未來命運的關注與猜測。在文學譜係上,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應該是科幻小說最早的文學母體。早期的科幻小說往往帶有恐怖小說、冒險小說或奇幻小說的痕跡。又以推理小說和哥特小說與科幻的關係最為密切,許多作品兼有以上要素,難以嚴格區別。已出版的著名硬科幻有《入海之門》《太空序曲》《接觸》等等和國內流行的《失控的進化》和《三體》係列

時代背景科幻小說誕生於19世紀,是歐洲工業文明崛起後特殊的文化現象之一。人類在19世紀,全麵進入以科學發明和技術革命為主導的時代後,一切關注人類未來命運的文藝題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現未來的科學技術。而這種表現,在工業革命之前是不可能的。而科幻小說最大的特征就在於,它賦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來得以實現的極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學幻想”在多年以後,的確在科學上成為了現實。因此,科幻小說就具有了某種前所未有的“預言性”。法文中,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最早就被稱為“anticipation”,即“預測”。這樣的文學作品基於科學的可信性是必要條件,應當說這種“科學至上”的精神是科幻小說有別於其它幻想類型作品的根本所在。誕生與初創一般認為,瑪麗·雪萊最早將科學幻想元素引進小說創作中來。她在1818年發表的《弗蘭肯斯坦》被許多評論家和愛好者“追認”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關於這一點曆來存在爭論,也有人認為這部小說還不具備科幻小說基本的科學精神,隻是把科學當成了另一種魔法)其後,美國詩人愛倫·坡也相繼發表了一些具有科幻性質的小說作品。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出現了兩位重要的小說家,法國人儒勒·凡爾納和英國人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後者稱自己的小說是“ScientificRomance”(科學的浪漫幻想)。從作品來看,他們無疑是今天科幻小說類型的奠基人。一般科幻史認為,科幻小說作為一種嚴肅的文學體裁廣為人知、得到確立,要歸功於這兩位:《海底兩萬裏》“Bantam經典”英文版封麵。出生於航海世家的這位法國人,最初是迫於生計才投入小說創作的。凡爾納的作品在文學上繼承了冒險小說的一切特點:不可思議的個人冒險、異域風情(如《八十天環遊地球》)、神秘的人物(如尼莫船長)等。這種幻想的傳統源遠流長,比如他最著名的作品《海底兩萬裏》中,尼莫(Nemo)船長發現了沉入大西洋的島嶼亞特蘭蒂斯,這個傳說最早見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凡爾納的獨特在於,他的小說都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科學樂觀主義”,即認為“歸功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沒有什麼是不可能實現的”,或者說“有了科學,《海底兩萬裏》“Bantam經典”英文版封麵。未來的世界將更加精彩”。這在凡爾納所處的19世紀及以前的時代都是沒有的。比如《弗蘭肯斯坦》,在和主題上更像是一部恐怖、驚悚的“哥特小說”,其中對科學的描寫未曾脫胎於對魔法等超自然力的迷信。史實上,“電魔”的說法就起源於19世紀末。而凡爾納的小說中,隨處可見翔實的數字、專業的技術名詞,甚至對尚未實現的科學原理進行直接闡述--這種有知識炫耀嫌疑的段落甚至成了他書中唯一不太吸引人的部分。凡爾納在圖書館中習得的百科知識本已驚人,而他的文學技巧也相當純熟。1885年,為了紀念好友、法國大文豪大仲馬的去世,他模仿《基督山伯爵》的複仇故事結構,結合19世紀60年代匈牙利人擺脫奧地利統治的自治運動背景,迅速創作了《桑道夫伯爵》(MathiasSandorf)。小仲馬在致凡爾納的信中稱,從文學上說,凡爾納比自己更接近大仲馬。可見凡爾納對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駕馭能力。凡爾納是位勤奮的作家,大量的暢銷書也使他成了一位富翁。他的一係列科幻小說統稱為《奇異的漫遊》叢書,向19世紀的讀者展示了一個“科學奇跡”成為現實的理想世界--而20世紀,他的一些科學幻想真的成了現實。如“八十天環遊地球”、人類登月,大型潛水艇等。科幻史上將“科幻小說之父”的美譽贈給他,就科幻小說的文學價值和精神啟蒙而言,凡爾納實至名歸。如果說凡爾納開啟了科幻小說的大門,那麼英國人威爾斯則長驅直入、開疆拓土,指出了後世科幻作家可以繼續探索的所有道路。20世紀科幻小說中幾大主流話題,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反烏托邦”等等,都是威爾斯所開創的。Bantam經典版《時間機器》封麵。1894年和1895年間的《時間機器》,第一次提出了“時間旅行”的概念。這不僅要求在科學上論證“第四維”--時間的存在,威爾斯更在小說中描寫了地球毀滅前夕的“802701年,莫洛克人的時代”。威爾斯在這部開創性的小說開頭,竟Bantam經典版《時間機器》封麵進行了大篇幅的科學哲理討論,為的是幫助讀者克服不可能心理”。這種“如果某種科學技術得以實現,那麼未來將……”的開篇方式本身,也成了科幻小說的一種經典範例。1898年的《世界大戰》(TheWaroftheWorlds)對外星人(小說中是醜陋的“火星人”)的外貌特征進行了直接描寫,這也成了後來20世紀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一大特征。威爾斯在作品中首次意識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間可能的文明衝突:星際之間的戰爭。這是一個何其廣闊的“空間”,從此在科幻小說史上,人類和外星人之間一直烽火不斷。1901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又譯:月球上最早的人類),大膽幻想人類靠一種“可以隔斷萬有引力的物質”登上了月球。威爾斯的月球不是荒涼寂寞的,而更像是另一個地球。月球人的社會接近螞蟻的製度,擁有最高智慧的“月球大王”四肢萎縮,腦袋卻膨脹巨大--這種形象雖然有所改變,但“大腦袋”成了科幻小說中曆來對外星人的“標準形象”。《當睡者醒來時》首次發表於1899年,威爾斯在修改後於1910年再版。異星球上的主人公在冬眠了200年後醒來,發現未來世界的大都市比過去的時代更為糟糕。他在小說前言中寫道:“這篇故事所描述的大都市正是資本主義勝利的惡夢。”造成人類社會的未來變得更加邪惡、墮落的製度原因替代了技術因素,“人禍”成了科幻小說的主題。威爾斯開創了科幻小說中重要的一支血脈:“反烏托邦”小說。後來俄羅斯(蘇聯)作家葉夫根尼·紮米亞京的《我們》、英國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喬治·奧威爾的《一九八四》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威爾斯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正如《睡者》一書前言中所寫,他批判資本主義製度,始終持有“資本主義必將導致災難”的政見。一百多部作品,使他成為20世紀上半葉西方重要的社會思想家之一,對社會製度、道德和宗教改革都產生過重要影響。從這種意義上說,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也是一種“哲理小說”,他的作品總是通過幻想中的社會,來影射當時的社會和政治。作品整體上充滿了對人類社會未來命運的關照。這切中了科幻小說的核心精神:“科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要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這種嚴肅的思想主題使得科幻小說真正成為一種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學形式,而非止於追求冒險獵奇的低俗讀物--盡管在形式上難以區別。因此,也有評論家將1895年(《時間機器》的出版)認定為“科幻小說誕生元年”。但沒有爭論的是,這位跨世紀的作家是對20世紀科幻小說影響最大的人物。在小說技巧上,威爾斯也成功地在“通俗小說”和“哲學思辨”之間建立了聯係。引人入勝的情節激起了普通大眾強烈的閱讀欲望,但這又無損於威爾斯在小說整體上閃爍的智慧之光。

興起進入20世紀,科幻小說的發展可大致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星船傘兵二戰之前,發軔於歐洲的科幻小說,又在美國落地生根。美國科幻小說的先鋒人物是埃德加·萊斯·巴勒斯,他是著名的係列冒險小說《人猿泰山》(Tarzan)的作者。美國科幻小說繼承了威爾斯那種傳統,和奇幻、冒險故事一起成了主流通俗文學。20世紀30年代,科幻文學商業化大潮在美國興起的標誌就是湧現了一大批鮮明的科幻雜誌。這些雜誌也成了推動美國科幻小說發展的主要動力。其中的佼佼者有:美國著名科幻小說雜誌(截止2001年)刊物名稱創辦時間創辦人/著名主編奇異傳說WeirdTales1923年-2001年霍華·菲力普·洛夫克萊夫特驚奇故事AmazingStories1926年-2000年雨果·根斯巴克新奇故事AstoundingStories/新奇科幻AstoundingScienceFiction1930年-1960年約翰·坎貝爾奇幻與科幻小說雜誌TheMagazineofFantasyandScienceFiction1949年-2001年銀河科幻GalaxyScienceFiction1950年-1995年1927年,《驚奇故事》主編雨果·根斯巴克首次將“Scienti-fiction”改寫為“Science-fiction”。自此,“科學幻想小說”這個名稱才正式被用來指稱這種日益成熟的題材。他對科幻小說的傑出貢獻得到了後世的尊敬,美國科幻小說最高獎雨果獎就以他的名字命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現代科學技術與理論的相繼問世,刺激1920-30年代出現了一波創作高潮。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雨果·根斯巴克的《2660年的紐約》、約翰·坎貝爾的《火星上的智賊》、埃德蒙·漢米爾敦的《太空巡邏》係列、史密斯的《宇宙雲雀》等。這些作品中大致分為兩類:要麼是行星間、星係間的奇遇故事;要麼是虛構的探險活動。所以這一時期的創作在科幻史上常被稱為“巨眼怪獸”或太空歌劇時代。黃金時代雖然經曆了193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和二戰期間的硝煙,但習慣購買“通俗”科幻小說雜誌的美國年迪恩·孔茨驚悚科幻套餐輕人已經成了數目可觀的忠實讀者。科幻小說借此保持了旺盛的文學生命力和商業上的活力。戰爭期間大量研發或想象中的新科技甚至是科幻最新鮮的靈感源泉。二戰後,美國迎來了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美國著名科幻雜誌《新奇科幻》1941年7月號科幻史一般公認,約翰·坎貝爾是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領導者。一切源於一本雜誌的變革。坎貝爾在1937年將他主編的《新奇故事》AstoundingStories更名為《新奇科幻》AstoundingScienceFiction。不過,變革的不隻是名字。坎貝爾對作者要求極高,他們必須首先是素質良好的作家。而坎貝爾麾下也真的聚集了當時幾乎所有的美國科幻大家:以艾薩克·阿西莫夫、斯普雷格·杜岡、羅伯特·海因萊茵、雷·布拉德伯雷、範·沃格特……等等。阿西莫夫後來在《危險的幻想》(1967年出版)一書前言中強調了坎貝爾的重要貢獻:“他(指坎貝爾)給科幻小說領域帶來了一次真正的革命……”AstoundingSF致力於讓科幻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嚴肅”地出現在讀者麵前:“首先必須來自真正的科學,同時,也必須是真正的曆史,”且不能兩者居其一。這樣,科幻小說中人文和科學的真實性都得到了加強。阿西莫夫總結道:“科幻作家們努力在現實主義上下功夫的同時,描繪著計算機、火箭與核武器,它們與10年內出現的計算機、火箭與核武器如出一轍。結果是,50年代和60年代的現實生活,與40年代坎貝爾式的科幻小說中描繪的情景驚人地吻合。”1944年底美國發表了一篇科幻小說,精確地描述了原子彈的功能。小說當即引起了美國軍方的強烈震動,為此展開了一場調查。調查結論是,(“曼哈頓計劃”)不存在任何泄密行為,小說中的描寫隻是作者幸運地“推測”出來的。幾個月後,世界上第一顆真正的原子彈爆炸了。雜誌主編們將此事作為樹立科幻嚴肅性的實例反複使用。科幻史家認為,這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清晰地揭示了科學幻想與科學事實之間的聯係。科幻的“前瞻性”甚至成了一種習慣性思維模式。當今在科技新聞報道中,諸如“可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之類的字句並不罕見。曆史事件、對質量嚴格要求和不斷成長的大量讀者群這些因素的積累,促成了科幻小說在20世紀50年光暈:致遠星的淪陷代的巨大飛躍。而美國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又進一步推動了世界科幻小說的全麵繁榮。自20世紀60年代之後,在科技發達的西方工業國,都相繼出現了著名的科幻作家、作品。阿西莫夫夫與其經典著作(椅背上的太陽和宇宙飛船標誌代表“基地”係列,畫麵左側的機器人代表“機器人係列”,右側的圖象代表科普係列)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30-1992),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作品竟達到500部之多。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大係列:“基地”係列和“機器人”係列。“機器人”係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機器人》和《其餘的機器人》等作品集當中。此外阿西莫夫有關機器人的科幻還有長篇《鋼穴》和《裸陽》等。艾西莫夫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為機器人建立了一套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從而演繹出一係列推理性和邏輯性極強的漂亮故事。兩大係列中間是"銀河帝國三部曲"。“基地”係列(此係列為三部曲,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和《第二基地》,另有前傳和後傳)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它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其時人類已遍布250萬顆行星,人口達到1000億,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宇宙帝國。一位“心理曆史學家”卻根據計算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帝國行將崩潰,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長達30000年的黑暗時期,所有的文明都將蕩然無存;但是如果按照哈裏.謝頓(心理曆史學的創始人)的方法,通過建立基地,則可以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並將黑暗時期縮短為1000年。於是,“自然科學基地”(即“第一基地”)和“心理曆史學基地”(即“第二基地”)相繼被建立,它們將完成保存並發展人類文明的艱巨任務……除上述三大係列之外,艾西莫夫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寫某文明星球數千年才出現一次星空的《日暮》,描寫“平行宇宙”中外星人的《諸神自身》(又譯為《眾神自己》、《神們自己》),以及他少數涉及時間旅行的《永恒的末日》等作品。艾西莫夫不僅創作科幻小說,同時也寫作科普作品,同樣讓人百讀不厭。正如艾西莫夫逝世後一位評論家所說:“他的作品愉悅了數百萬人,同時改變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他對20世紀科幻小說的發展貢獻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