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1 / 2)

在傳統社會裏,農民的教育、文化、習俗以及生活環境是渾然一體的。大體上,農民農業生產以外的知識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學校教育(私塾、鄉塾等),一是戲曲熏陶。私塾教育不僅給了農民識字的能力,還教會了農民禮儀,使得農民的婚喪嫁娶有了張羅和喊禮的人,更重要的是給了農民說事的道理。這種道理經過戲曲裏忠臣義士、義夫節婦形象的催化,使農民知道了什麼叫做不忠不孝,什麼叫做不仁不義,什麼叫做不通情理。如果他們中間有人出現了問題,他們就會用這些道理來衡量。農民之所以總是傾向於請鄉紳來調解糾紛,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鄉紳更加知書達禮,對這些道理懂得更多,盡管這些沒有做過官或者具有高級功名的鄉紳、秀才乃至童生或者別的什麼有威望的人出來調解,用的話語也都是一樣的。反過來,如果鄉紳在行為上有失檢點,嚴重違反了這些道理,那麼他在農民中的威望也就喪失了。大狗叫,小狗也會叫,農民的嘴巴同樣是不饒人的,古代的農村社會,也有公共空間,也有社會輿論,別的不說,就是婦女們的家長裏短,唾沫就能把人淹了。農民的這種話語,雖然不能上達天聽,影響朝廷的政策,但對鄉紳卻是有作用的。鄉紳在鄉村的自治作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農民對他們的擁戴,顯然,這種擁戴是跟鄉裏道義有密切的關係,鄉紳絕大多數都不樂意讓自己的桑梓地的農民看不起。也可以說,即使沒有鄉紳出麵,農民依然是有自治能力的,這種能力在平時體現為大型宗教和戲樂活動的組織,在戰亂年代則表現為結堡自衛,在其中,農民的話語是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的。另外,農民說的話在某些條件下,也能影響到外邊的世界,否則我們怎麼能看到那麼多民歌、民謠和民間傳說?過去某些朝代,王朝政府甚至設置機構專門采風。民間的聲音,在某些特殊的背景下,也會影響到上麵的政治。

然而,自清末新政以來,由於新舊教育的銜接在改革中沒有做好,私塾被廢除之後,雖然並沒有立刻退出曆史舞台,但畢竟在陡然的變化中走向全麵衰落,鄉村文化的話語鏈出現了斷裂。加上民國以來戰亂和動蕩不斷,農村精英劣化,強權話語進入,傳統的禮法秩序陷入混亂,農民的說話能力開始大幅度退化。盡管如此,農民的自組織能力仍然可觀。在軍閥混戰,外敵入侵的權力真空狀態下,農村不僅出現了像紅槍會這樣部分由邊緣精英主導的民間自衛組織,也有大量傳統精英領導的聯莊會這樣的組織,對外來侵入的勢力還多少有點對話的權力。

中國革命在農村,通過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尤其是後者),在農村完成了顛覆性的革命。經過革命的風暴洗禮,新中國的建立也意味著農村話語的根本性變革。革命不僅僅是老的精英(從正常到邊緣的)退出曆史舞台,邊緣群體進入中心,而且意味著農村話語體係的轉換。舊教育基本上被掃除幹淨(隻有少數地區以掃盲班的形式存留了下來),舊的宗教、祭祀、戲樂性組織也基本上被新政權組織的宣傳團體和群眾組織所取代,傳統的禮法社會在革命的炮聲中徹底崩潰。在組織起來的農民中間,人們開始學會用新的話語,摻和一點過去鄉村道理的殘餘,來解決彼此的糾紛,處理相互的關係。“同誌”的稱謂,開始與“鄉親”、“老倌”以及叔嬸大爺、兄弟姐妹的稱呼混用;開會、發言、批評、表揚,這樣的新詞逐漸被農民所熟悉;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充斥整個社會的革命話語,諸如“批評與自我批評”、“公而忘私”、“鬥私批修”、“大公無私”、“跟群眾打成一片”等觀念的頻繁運用,對遏製農村幹部的腐敗,也的確有相當的作用。文革前在農村大規模推行的“四清運動”,盡管一度對農村幹部的“四不清”問題(主要是多吃多占和生活作風問題)進行了過篩子一樣的清理,但真正算得上腐敗的農村幹部,實如鳳毛麟角那樣的稀罕,查出的問題,不過是多吃了幾頓飯,私分了幾斤穀子,貪汙了幾十上百元,就已經是大蠹蟲了。盡管那時的農民沒有絲毫的自由,但卻處在強烈的革命道德話語的氛圍之中,農村幹部固然可以管,甚至關、打農民,但如果犯到了革命的話語,有點“四不清”的問題,那麼被打翻在地的可能性也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