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reference_book_ids\":[7337158784516623422,7340144864941575230,7267108879106837563,7345302890535193662,7257408037470604300,7340144862739565630,7312743713740950567,7314195821367397391,7294567286654897202,7314195825653976099,7071200584958774280,7337158773795998782,6857717464541694989,7340899454553181246,7340209028481436734,7172013603778726925,7340897937376939070,6988533058454473736,7340209036974902334,7337158776174152766,7267091336992394303,7314195833950309402]}],\"1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1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莊子》reference_book_ids\":[7356081950852910142,7298982660079094794,7294567297975323687,7330845769601125438,7307583101771729982,7340897935967669310,7316123635809258548,7337879025840294974]}],\"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302363849557019700,7077833029015571464,7337548830532979774,7332299523408022590,7107503072137448478,7340535583871077438,7339810822505385022,7294565322378447881,7311637008198143030,7345768839986023486,7340164183310224446,7349025283959180350,7000257011547900936,7337548832776916030,7317891697977855039,7314149005968018470,7329737059181005886,7337548830524591166,7077822913100991501,7316123640058088482,7077813329493756936,7337595471810006078,7077813329514728479,7071200634816449543,7255253493282245671,6867020911866809352,7320440426807168027,7322279466221177918,7316430498425736207,7311282701141543955,7330853868160420926]}],\"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2,\"start_container_index\":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2},\"quote_content\":\"《鋼鐵是怎樣煉成的》reference_book_ids\":[7315356568491396096,7338335716553788478,7312284109647121443,7356885034181119038,7294563932876835877,7222920241855073319,7338366574752975934,7052268974544784397,7330845065641741374,6885615270778375176,6989851914024258574,7295704005404019774,7340116044792482878,735688303872416467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千裏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古往今來,對於友人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論是兩肋插刀的勇敢,還是指引難覓的慨歎,都足以見得友人對於人生和成功的意義。有一個為自己兩肋插刀的好朋友不愧為人生的一大樂事。交友是人生重中之重,它關係著自己一生的成敗。
1、擦亮眼睛,謹慎交友
有許多人喜歡邀一大幫朋友在一起喝酒、聊天、閑逛,這確實是人生的一大樂趣。然而你的這堆朋友中,有幾個是所謂的“良師益友”,有幾個是“真心英雄”,有幾個是“紅粉知己”,有幾個是“酒肉朋友”,有幾個是“虎狼朋友”,有幾個是“稀泥抹光牆”的朋友,有幾個是“酒逢知己幹杯少”的朋友……有個著名雕刻家說過,雕刻就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的一種藝術。這話說得十分精辟,不隻是適用於藝術,也適用於人生。交友也可以這樣說,要想知道哪些人可交,關鍵在於要知道哪些人不可交。換一種說法,也可以表述為,交友的藝術就是一種分辨哪些人不可交的藝術。哪些人不可交呢?
(1)雞蛋裏能挑出骨頭的人
有一種人,他們無論和什麼人打交道,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在雞蛋裏挑出骨頭。這種人的特點是看什麼都不順眼,看什麼都不如意,看別人不是這裏有問題,就是那裏有毛病,他們能在最完美的東西中發現不完美,他們能在沒有問題的地方找出問題,他們能在讓人尊敬的人身上發現不能讓他滿意的蛛絲馬跡。他們表麵看來和你關係好像不錯,但是隻要一轉身,他們馬上便會傷害你。例如有兩個老同學,由於一個成績較突出,為人也很好,在單位有口皆碑,另一個雖然和老同學關係不錯,但當別人稱讚老同學時,他卻經常背過老同學說他在上學的時候有什麼風流韻事,怎樣的被大家瞧不起。雖然大家並不覺得他說的那些就是什麼瑕疵,但他卻一定說那是了不起的大汙點。這樣的能在雞蛋裏挑出骨頭的人,最好不要和他交朋友。
(2)太注重個人利益的人
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不為自己打算的人,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生活常識。但一個明事理、有道德的人,不可能隻想到自己,不顧臉麵地為自己謀私利。那些隻考慮自己的人,隻想到個人利益的人,最易傷害的不是跟他生疏的人,而是和他比較熟悉、比較親近的人。因為生疏的人,本來就和他沒有交往,他想跟人家計較是沒有條件、沒有基礎的;而熟悉的人、親近的人和他們有較多的接觸、較多的交往。在接觸和交往中,他們為了個人利益,處心積慮、想方設法占熟人的便宜。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他們甚至不惜背叛朋友,以滿足自己可笑的欲望。這樣的人,如果把他當作朋友,便會吃虧上當,給自己帶來麻煩。例如有人請朋友為自己修房子,本來由於關係比較密切,在開工前沒有說工錢的問題。不是主人不想說,而是朋友說他是幫忙,如果把工錢說在前麵,就是看不起他。但當工程完畢後朋友開的價錢實在要比公道價錢高出幾倍。主人實在不能也不好接受,便說是不是有些太多了。那個朋友卻翻了臉,最後主人不得不吃了這個啞巴虧。像這樣的朋友,你敢交嗎!
(3)忘恩負義的人
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做人的基本常識。如果與知恩不報、忘恩負義的人為友,就等於是自掘墳墓。例如有人收養了一個孤兒,花了幾十年心血,孤兒上了大學,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收養者年老重病在身,看病住院耗盡家資,便讓自己的孩子到孤兒處借錢,這個忘恩負義的人知道老人的病無法看好,隻給了恩人的孩子50元錢,且對恩人的孩子說:“今後不要再來找我!”這樣的人,敢和他交往嗎?
(4)缺乏生活常識的人
人,可以說都是世俗的人,都是平凡的人。但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客套和禮節,正常的人都知道且能正確運用,但一些人由於性格的原因,便不會說一些必要的客氣話,做一些比較得體的事。這種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無論是個人原因還是性格原因,都不可作為深入相交的對象。如果以之為友,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會因為交上了這樣的朋友而讓別人懷疑你的人格,最起碼會給你帶來一定負麵影響。如有人把朋友甲介紹給朋友乙。朋友甲辦了一個藝術學校,朋友乙也是個藝術愛好者,在家裏也輔導了幾個學生。朋友甲所以去見朋友乙,是想讓乙給自己介紹幾個學生。按說無論你願意不願意介紹都沒關係,但幾句門麵話應該會說。但朋友乙聽了朋友甲的來意後,便神情倨傲地說:我先問你,你辦的學校學生有沒有出路?現在社會上的騙子多的是,什麼裁剪呀,烹調呀,不過都是想弄幾個錢而已。話未說畢,朋友甲臉上就實在掛不住,轉身走了。出來後,對介紹來這裏的朋友說:“你就交這樣的朋友,讓人感到不像吃五穀長大的。”雖然朋友甲的話好像也過分了些,但朋友乙的確缺乏起碼的生活常識,這樣的人,不可深交。
上麵所說的四種人不可交,並沒有多少深奧的道理,許多都是老生常談,但是,人們往往不是因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是在生活中不能準確地判別。所以說,要知道哪些人不可交,關鍵在於要在生活中分清一些人的行為,對其行為要有比較理性的判斷,才能真正知道哪些人不可交。如果不交不可交之人,你便會交上真正的朋友。
中國有句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告誡人們要善擇良友。朋友之間推心置腹,坦誠相待,為了共同事業,在工作上相互勉勵,在生活上相互照顧,有了困難相互幫助,有了缺點相互批評,這會對自己的事業起促進作用。古代孔子曾說:“與善人居,如人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俱化矣。與不善人居,如人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俱化矣。”這些講的都是同樣的道理,交什麼樣的朋友,關係實在太大了。
那麼,應該怎樣擇友呢?
(1)要與誌同道合的人為友。交朋友應該有共同的利益、理想和誌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對於擇友標準是這樣說的:“友誼的基礎在於兩個人的心腸和靈魂有著最大的相似。”大家所熟知的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主人翁保爾·柯察金和冬尼婭曾有過真摯的友誼,但終因所選的道路不同,誰也無法改變對方的誌向,最終連原來的一點友誼也徹底破裂了。這可能要經過痛苦的感情割舍過程,但“誌不同,不交友”,分手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是擇友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標準。
(2)要與品德高尚的人交友。《論語》上記載了孔子的擇友標準:“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就是說,要與正直的、誠懇的、知識淵博的人交友,這是益友;與阿諛奉承、當麵恭維、狡詐奸猾的人交朋友,那是有害的。我們一定要善於識別真朋友還是假朋友,尤其對於“忠言逆耳、良藥苦口”要有正確的認識。
(3)要善於看人的本質、主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我們不要片麵理解“誌不同,不交友”的原則。不是說什麼都要“同”,才能交朋友。我們在選擇朋友的時候要看本質方麵的表現,如思想品質、工作、學習等方麵,而具體的愛好、性格則不必苛求。
(4)“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是千百年來的經驗之談。因為認識一個人要有個過程,尤其是誌同道合、興趣相投、榮辱與共的知心朋友更是難覓。孟子曾講過:“人之相識,貴在相知,貴在知心。”所以有人說:雪中送炭真君子,錦上添花是小人。”患難之交、貧賤之交才是真正的朋友。
一語道破: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生存競爭之需要,使人與人之間關係變得複雜起來,有人借刀殺人,有人軟刀子殺人,有人給人設下圈套,害人染上惡習,導致一個人的毀滅。之所以要把朋友分門別類,是因為中國的古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即使再有堅強的品行,處在汙濁的環境、和黑衣人交往,他也會變得醬色起來。
2、患難之交才是真朋友
人是需要關懷和幫助的,尤其是處在困境中的時候。給患難時的朋友雪中送炭,大家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患難之中方顯真情。
德皇威廉一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可算得上全世界最可憐的一個人。他眾叛親離,隻好逃到荷蘭去保命,許多人對他恨之入骨。可是在這時候,有個小男孩寫了一封簡短的信,表達他對德皇的敬仰。這個小男孩在信中說,不管別人怎麼想,他將永遠尊敬他的皇帝。德皇深深地為這封信所感動,於是邀請他到皇宮來。這個小男孩接受了邀請,由他母親帶著一同前往,他的母親後來嫁給了德皇。
“我不知道他那時候那麼痛苦,即使知道了,我也幫不上忙啊!”許多人遺憾地說。
這種人與其說他不知道朋友的痛苦,不如說他根本無意知道。
人們總是可以敏感地覺察到自己的苦處,卻對別人的痛處缺乏了解。他們不了解別人的需要,更不會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也佯裝不知,大概是沒有切身之苦、切膚之痛吧。
雖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們至少可以體察一下別人的需要,不時地關心朋友,幫助他們脫離困境。當朋友身患重病時,你應該多去探望,多談談朋友關心的感興趣的話題;當朋友遭到挫折而沮喪時,你應該給予鼓勵:“這次失敗了沒關係,下次再來。”當朋友愁眉苦臉,鬱鬱寡歡時,你應該親切地關愛他們。這些適時的安慰會像陽光一樣溫暖受傷者的心,給他們以希望。
小於在某企業擔任打字工作。一天中午,一位董事走進辦公室,向在辦公室的小姐們問道:“上午拜托你們打的那個文件在哪裏?”可是當時正值吃午飯時間,誰也不知道那個文件擱在哪裏,因此誰也沒有理睬他,這時,小於對他說:“這個文件的事我雖然不知道,但是,譚先生,這件事交給我去辦吧,我會盡早送到您的辦公室的。”當小於把打好的文件送給董事時,董事非常高興。
幾周之後,小於高興地向她的同事宣布:她升遷了。顯然,小於的熱心和辦事利落獲得了董事的讚賞,董事在董事會上大力推薦了她。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碰到失利受挫或麵臨困境的情況,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別人的幫助,這種雪中送炭般的幫助會讓原本無助的人記憶一生。
朋友間的友誼靠的是赤誠相見,誌趣相投,而不是靠甜言蜜語來維護的。物質上的交換,肉麻的吹捧,互相利用甚至爾虞我詐,應該唾棄的。真正的友誼應該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經得起環境的考驗。
在患難之際,朋友給予你最有力的支持,表麵你們的友誼是真情實意的,你們相互間是忠誠的、有真情的。但在關鍵時刻,若一人棄另一人而去,說明這個朋友不值得交往。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兩人結伴穿越森林。突然,一隻大熊從樹林中躥了出來。其中,那個個子瘦小的人,為了自己逃命,快速地爬上了一棵樹。而那個很胖的人,因為無力爬樹,隻好倒在地上,一動不動地裝死。因為,他曾聽說熊是不碰死屍的。果然,那頭熊隻在他頭上嗅了一嗅,便像感到很不滿似的走開了。
大熊走後,爬在樹上的那個人跳了下來,問朋友:“那頭熊好像在你耳邊說了什麼,它告訴了你什麼?”
“它說,”另一人借題發揮地答道,“患難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患難時刻最能考驗朋友是否忠誠,那個拋棄朋友的人就不配得到友誼。
還有一個故事:一個女子待嫁閨中,有三位追求者,誰去誰從,她一時難以抉擇。這名女子心想一計,假裝成雙目忽然失明,然後通知三個追求者。
某甲前往慰問,叫她耐心地醫治,而對彼此間的關係未置可否。某乙見女子已成瞎子,不再去探望。某丙卻一直守候她的床前,發誓萬一不幸,眼睛不能複明,彼此間的愛情依舊如故。三個追求者的真情,通過她“失明”檢驗,自然分得明明白白。“盲女子”遂嫁給了某丙。
甲乙都笑某丙太癡情,誰知定情之夕,才發現該女子明察秋毫。甲乙大為驚異,疑為上天保佑,經女子一說明,才知是女子所施的巧計。
當然,故事中那種檢驗愛情的辦法不值得提倡,但它可以說明一個道理:患難之中見真情。當一個人處於逆境和患難之中時,是離他而去還是向他伸出援助的雙手,這才是對友誼的考驗。
朋友之間的友誼不是體現在飯桌上,也不是吃出來的,喝出來的。真正的友誼,是雙方在誌同道合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高尚情感,它根植於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沃土之中。
這種友誼不會因見解不同而分裂,不會因貧窮而嫌棄,不會因落難而絕情。這種高尚而無私的友誼,應體現在人生的每時刻,尤其應體現在患難之中。
一語道破:
“患難之交才是真朋友”,有時候不用很費力地幫別人一把,別人也會牢記在心,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3、朋友間需要尊重
我們都很清楚自己想從朋友那裏獲得什麼。可是你是否考慮過自己會是個什麼樣的朋友?你知道應該怎樣來提問自己,問題都是明擺著的:你是否體諒別人,你是否肯聽別人的話,你是不是個好朋友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尊重朋友。
沒有尊重就沒有友誼,猶如沒有基石不可能築起大廈一樣。那麼尊重源於何方?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尊重隻有在自尊自愛的基礎上才能誕生。
做他人的朋友也意味著做自己的朋友。自尊自愛是件有益的事,人人都應當自愛。懂得自愛的人往往關心自己,這不僅是交際中的重要之事,也是為人處世的重要之事。
朋友滿腔憂愁時,找你傾訴和宣泄一番,這是他對你的充分信任。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最好做一個良好的聆聽者,冷靜地為他分析,幫他調整情緒,平緩一時的衝動。但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在聆聽之後,要尊重朋友,切不可泄露了隱私。
同樣,當你碰巧獲知朋友的隱私後,切莫將它作談資,廣泛散布。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尊,一旦這層保護膜被你捅破之後,你將落個“小人”之名。所以,這時,宜采取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裝糊塗。
北宋時期,司馬光在當朝時受人擁戴,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他誠信待人,別人有困難找他幫助或傾訴時,他總能為人保守秘密。當時,朝中有位大臣叫韓克,與司馬光是好友。有一次,韓克的兒子偷了家裏的銀子去參與賭博,被發現後,韓克又是打又是罵,卻起不了什麼作用。在苦惱之餘,他去找司馬光,希望司馬光能為他想點辦法。
司馬光誠懇地聆聽了韓克的傾訴之後,教了他一個辦法。韓克聽了很高興,可是轉念一想,家醜已被外人所知,心中頓有焦慮之念。
然而過了很久,韓克都未聽到朝中大臣的議論及有關此事的影射之言,才知道原來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的荒謬,在後悔慚愧之餘,韓克更加信服了司馬光,成了朝中司馬集團的重要人物。
司馬光在處理朋友關係時,就很好地保守了秘密,不但幫了朋友的忙,還保守了朋友的秘密,最後使朋友為之信服,兩人的關係由此又前進了一步。
有了自尊自愛,也就懂得了尊重朋友,尤其是當你們出現意見分歧時。友情的價值既在於互相尊重對方,也在於互不傷害各自的獨創性。
雙方掩飾自己而保持表麵的一團和氣,這樣的友情對雙方都是有害無益的。“合而不同”,雙方都保持自己的個性,這樣才能越發相互信賴、長久,相互尊敬,建立真正的友情。
當然,在某些特殊的場合,為了幫助朋友,有時需要損害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但這畢竟是在‘萬一’的時候。平時,友情的基礎應該是雙方都不歪曲自己,依照自己確信的方式生活,走自己向往的道路,在前進的道路上與朋友保持良好的關係,這才是真正的友情。
羅曼·羅蘭說:“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葬記憶的小島,永不向人打開。”馬克·吐溫也說過:“每個人像一輪明月,他呈現光明的一麵,但另有黑暗的一麵從來不給別人看到。”這座埋葬忘記的小島和月亮上黑暗的一麵,就是隱私世界。有的人在交朋友時,隨便侵入朋友的隱私地帶。他們認為,朋友之間,應該推心置腹,坦誠相見,所以就不存在什麼隱私。抱有這種觀點並侵入朋友隱私世界的人,是不可能交到朋友的,而且還會傷害到別人。不錯,朋友之間是應該坦誠相見,推心置腹,但在隱私問題上,這一道理是行不通的。如果要交朋友,就不要侵入朋友的隱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