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看透貴人,尋找成功的捷徑(2 / 3)

岐王道:“他是一個在音樂方麵頗有造詣的人。”王維演奏了一首琵琶曲,曲調淒楚動人,令人擊節歎息。這首曲子是王維新近創作的,他演奏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公主非常喜歡這首曲子,於是迫不及待地向王維發問:“這支曲子叫什麼名字?”王維馬上立起身來回答:“叫《鬱輪袍》。”公主對王維更感興趣了。岐王乘機說道:“這個年輕人不僅曲子演奏好,還會寫詩,至今沒有人在詩歌方麵能夠超得過他!”公主越發好奇了,趕忙問道:“現在手裏有你寫的詩嗎?”王維趕忙將事先準備好的詩從懷中取出,獻給公主。公主讀後大驚失色,說道:“這些詩我從小經常誦讀,一直認為是古人的佳作,怎麼竟然是你寫的呢?”於是,讓王維換上文士的衣衫,坐人客席。王維風流倜儻,談吐風趣幽默,在座的皇親國戚紛紛向他投去欽佩的目光。岐王趁熱打鐵,說道:“如果這個年輕人今年科舉考試得以高中,國家肯定又會增添一位難得的人才。”公主問:“為什麼不讓他去應試?”岐王道:“這個年輕人心氣高傲,如果不能得到最為尊貴的人推薦考中榜首,寧願不考。可聞聽公主已推薦張九皋了。”公主連忙笑道:“這沒關係,那個人也是我受他人所托才辦的。”接著對王維說:“你如果真的想考,我必定為你辦成這件事。”王維急忙起身道謝。公主立刻命人將主考官召來,派官婢將自己改薦王維的意思告訴了他。於是王維一舉成名了。

古往今來,懷才不遇者大有人在,他們大都鬱鬱寡歡,恍恍終身而苦不得誌。而王維卻是個成功者,他敢於把自己送到貴人麵前,向貴人展示自己的才華,並且能夠運用智慧進行淋漓盡致地展示,最終取得了成功。

一語道破:

“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一個人具備廣聞博識、滿腹經綸固然重要。不過,你這些才華總要找到得以施展的地方。隻要你認準了能夠提拔你、賞識你的貴人,你就要向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使他們對你委以重任。

4、獨具慧眼,尋找自己的貴人

我們在向成功之路邁進時,貴人相助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有貴人相助,不但能縮短成功的時間,而且還能加大你成功的籌碼。人生中的導師,是“那些有真理和智慧領路的人,能從野花中采出蜜來。”事實上,每個成功的人都離不開某種形式的導師,他可能是你的父親、老師、上司,給予你強有力的扶助;也可能是書籍中的一位古聖先賢,給予你精神上的引領。

銀行業是非常注重資曆和經驗的,所以在銀行中擔任要職的往往是老成持重的人物。但一個年輕人隻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就登上了“金字塔尖”,他的成功經曆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

一位作家打算揭開這個謎底,他去拜訪這個年輕的銀行家時問這“很少有年紀這麼輕就能在銀行裏得到這麼高職位的人。告訴我你是如何奮鬥的?”

“這需要花許多功夫並勇於奉獻,”年輕的銀行家解釋,“但真正的秘訣是,我選擇了一位良師。”

“一位良師,這是什麼意思?”作家問。

銀行家說:“在我讀大學快畢業時,有一位退休的銀行家到班上做講座。他當時已經70多歲了。他的臨別贈言是:‘如果你們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地方,盡管打電話給我。”聽起來好像他隻是客套一番,但他的建議卻引起了我的興趣。我需要他給我些建議,告訴我在我想進入銀行業時該走哪一步才是正確的。可我又很怕碰釘子,畢竟他是個有錢而傑出的人,而我隻不過是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而已。但是最後,我還是鼓起勇氣打電話給他。”

“結果怎麼樣?”

年輕的銀行家這麼回答:“他非常友善,甚至邀請我與他見’麵談談。我去了,得到許多意見滿載而歸。他給我一些非常好的指導,告訴我應該選擇在哪家銀行做事,又告訴我如何將自己推薦給別人而獲得一份工作。”他甚至提議:‘如果你需要我的話,我可以當你的指導老師。’“我的指導老師和我後來有著非常良好的關係。”銀行家繼續說,“我每周打電話給他,而且每個月至少一起吃頓午餐。他從來沒有出麵幫我解決問題,不過他使我了解要解決銀行的問題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而且有趣的是,我的指導老師還衷心地感謝我,我們的交往使他的思想保持年輕。”

如果我們去尋找的話,幫助就在那裏。

在生活中各行各業有許多非常成功的人,人們隨時準備著幫助那些訂立成功目標的人。如果我們要求他們幫助的話,他們一定會幫助的。

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一定要找位指導老師,這可以幫助你發揮最大的才能。也許,同時也會使你的指導老師感到滿足。要記住,選對了一位良師,可以幫助你發現通往你目的地的捷徑。

尋找貴人是需要獨具慧眼的,沒有哪個人注定是你的貴人,這需要你用眼去觀察,用心去揣摩。

張新根是杭州一家筆莊的老板。1989年在杭州創業時,他十分貧困。那個時候是他人生中的最低穀。窮到沒有錢買煤球,隻能用幹柴燒火煮飯。即使如此,他也沒有放棄,而是經常出沒於杭州的各個畫廊、美術院校,隻要有機會就給別人看他的筆,正當他四處碰壁、十分窘迫的時候,改變他命運的一個人出現了。

有一天,張新根在一個畫廊觀賞,當時任杭州畫院的副院長周文清老師也來畫廊參觀,張新根看周老師氣度不凡,就拿出一支上好的雞毛筆要送給周老師,周老師看後甚感驚訝。這次巧遇使周文清老師對他的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筆會友,兩個人在研究筆的過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他的筆,周文清決定幫他開一個筆會,並免費提供場地。通過筆會,張新根認識了許多畫院的朋友,還解決了欠了多年的債務問題。還掉債務後,張新根的心情也輕鬆了起來。天長日久,通過書畫家和顧客間的相互介紹,他的筆莊在杭州漸漸有了名氣。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張新根找到了自己的貴人,開創了自己的一番事業,可謂幸運之極,這是他慧眼識貴人的結果。

既然尋求貴人的幫助如此重要,那麼我們該如何慧眼尋找貴人呢?

(1)從相貌上識貴人

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人成長的家庭環境,比如具有富貴家庭背景的人,一般生活條件好,發育也好,相貌比較端莊。但是,一些具備特殊相貌的人往往是“奇才”、“怪才”,也不可忽視。

(2)從氣色神態識貴人

氣色神態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內心世界,更是其個人成長經曆的留言板。成功、自信、再成功的不斷重複,以及遇事果敢沉著的心態,會越來越明顯地通過氣色和神態反映出來。如果說,人的相貌可以有很大的隱蔽性,那麼,氣色神態可以更清楚地告訴你,誰是貴人。

(3)從眼神方麵識貴人

眼睛是一個人心靈的窗口,透過眼睛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的確,眼睛在我們的交往中,是語言和行動之外的最好交流途徑。眼神是一個人思維和感情的流露,是性格特征的外顯特征。一個成功的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眼神中充滿著自信與執著,從來不躲避遇到的任何事物和人。抓住眼神特征,你就很容易找到你的貴人。

(4)從書信往來方麵識貴人

書信是既古老又現代的交流工具,即使是在科技高度發達,新技術普遍應用於我們生活的今天,書信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書信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文風、性格、做事的態度,全麵表達所想、所思。通過書信往來,你可以找到賞識自己的、願意幫助你的貴人。

(5)從日常性格識貴人

常言道:“性格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性格不同的人往往命運各異。現代心理學研究得出結論,成功人士往往具有相似甚至大致相同的性格。而性格是在人的一生中最難改變的東西。所以,看一個人的性格,你可以判斷對方是否可以做你的貴人。

一語道破:

在向事業高峰攀登的過程中,貴人相助絕對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有貴人相助,可以使你盡快地取得成功,甚至可以使你飛黃騰達、扶搖直上。

5、你盯住了機遇,貴人就盯住了你有時一個人的失敗並不是因為他不勤奮或才能不高,而是因為他沒有抓住機遇,獲得貴人的重用。可是,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機遇也是可以自己創造的。

1989年夏,正當健力寶公司的事業發展如日中天時,世界體操王子李寧解甲退役,加盟健力寶公司,這一消息引起了社會的巨大震動。

健力寶公司的總經理李經緯與體操王子李寧,一個是優秀企業家,一個是世界體育明星,早就有了交往。在李寧告別體壇之前,李經緯和他曾作過一次深談,得知了李寧退役後的最大心願是辦體操學校,培育體操人才。而辦學要錢,必須要靠實業才能實現這個理想。這使李經緯想起外國一個著名足球運動員退役後開辦運動鞋廠的故事,李寧不也可以這樣做嗎?同時他深知,如果李寧的名字與健力寶聯在一起,會給健力寶公司帶來不可估量的精神效應和物質效應。

李經緯由此盟發了邀請李寧加盟健力寶公司,創辦李寧運動服裝廠的念頭。李寧也愉快地接受了健力寶的邀請,擔任總經理特別助理,籌建李寧牌運動服裝廠。隨著亞運會的召開,李寧運動服也一炮打響。

1990年北京亞運會,健力寶公司在全國各企業中捐款名列第一。1992年,中國體育代表團出征巴塞羅那奧運會,健力寶公司是惟一的國內讚助單位。這一切都少不了李寧的作用。

健力寶公司看準了李寧身上所蘊含的巨大的商業價值,在他實業辦學的同時宣傳了自己的產品和企業,借李寧的影響力樹立了自己的形象,為自己的產品找到了靠山。

“機遇喜歡光顧有準備的頭腦”,隻要仔細觀察,用心分析,就能找到助你成功的人。天上不會掉餡餅,貴人也不會主動找上門來。攀龍附鳳,首先要懂得創造龍,創造鳳。出人頭地的願望人人都有,被社會所認可,也是人們正當的追求,不但有利於個人的發展,更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在努力上進的同時,給自己創造出一個或者幾個貴人,不但能讓自己早日邁向成功,更能讓自己以一種積極的態度麵對生活,也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更加充實。結交權貴,攀龍附鳳這些做法雖有沽名釣譽之嫌,但隻要不損害別人,就是光明正大之舉,尋找貴人、依靠貴人也自然值得世人借鑒。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會做人的機遇就多,貴人就多,反之,機遇少貴人也少。所以,握住貴人的手吧,不要錯過他給你的機會!

王嘉廉的CA軟件公司,創業不到20年就達到營業額30億美元。1999年財政年度,其營業額更是高達53億美元。當CA產品在美國和全球企業界備受青睞時,軟件業頭號人物比爾·蓋茨說:“他在90年代步子大得驚人,我都害怕他要超過我。”王嘉廉能達到這樣的地位,是全球華人的驕傲,也是他善於抓住機會、利用貴人相助的結果。

1944年8月19日,王嘉廉出生於中國上海,8歲那年隨父來到美國,當時他連一句英語也不會說。

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他和後來的創業夥伴亞森一起進入“標準數據電腦公司\"32作。這份工作,使王嘉廉和亞森了解了市場需求,為他們日後創業打下了基礎。

1966年,一家瑞士的電腦公司試圖打開美國市場,開始尋找代理商。王嘉廉發現他們在美國銷售的主打產品,是一種全新的係統——CA-SORT,這種軟件是為IBM公司的產品服務的,但卻針對IBM產品的某些不足進行了改進,它的運行速度提高了四分之一,卻僅占硬盤儲量的一半。

王嘉廉立即意識到,這種產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幸運的是這家瑞士公司並沒打算在美國創辦子公司,而是想找一家美國公司來代銷產品。他們相中了王嘉廉打工的“標準數據電腦公司”,但該公司老板竟然拒絕與瑞士人合作。

當王嘉廉得知“標準數據電腦公司”老板特勒先生準備讓公司退出軟件市場時,立即與亞森和另外兩個朋友商議,他們合力買下了特勒公司裏的軟件部門,以此為基礎創建了CA軟件公司,由CA公司全權代理CA-SORT在美國的銷售。

雖然在公司創立之初,曾經遇到過一些困難,但都被王嘉廉等人克服了。進入80年代,CA公司展開了瘋狂的兼並收購行動。1982年5月,王嘉廉正式宣布兼並卡培茲公司。6月,他在新奧爾良市設立地區銷售辦公室,開始向全美擴張的第一步。1987年他以8.3億美元購買Uccel公司,兩年後又以1.7億美元購買了ADB.公司。到了1989年,他的財產已超過了1億美元。

1995年,CA公司再出18億美元巨資,購買了萊金特公司,引起行業的震動。他的這次收購,當時與IBM收購Lotms一起被列為電腦軟件業兩大收購案之一。就連比爾·蓋茨也不得不佩服地說:“王嘉廉無愧為一名商戰高手和資本經營大師。”

收購兼並成了CA公司的成功之道,1996年他們再收購夏恩公司,1998年收購Realogt和另一家Vicwpint公司。1999年3月29日,他們以35億美元現金收購了世界著名的軟件及谘詢服務公司百達靈,創下電腦業有史以來的收購第一天價。

CA軟件公司是僅次子微軟的第二大軟件公司,沒有瑞士的貴人提供的機遇,王嘉廉發達或許要推後很多年。

機遇是貴人給予的,你盯住了機遇的時候,貴人就盯上了你。

一語道破:

機遇與貴人是形與影的關係,機遇通常就是貴人給予的,所以,得到了機遇就得到了貴人,把握機遇實質上是把握人與人的關係。

6、對“症”下“藥”找貴人

“對症下藥”是醫生常用的一句口頭禪。能根據病人的不同症狀來開藥的醫生才是好醫生。這樣做才能夠保證藥到病除,找貴人也要遵循這個道理.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長處,也有自身的短處,若短處越來越成問題的時候,長處也就無法發揮了。這樣,人就成為了一個廢人,這時,要找一個別人的長處就是自身的短處的貴人,讓他來彌補這方麵的缺陷。

馬克思與恩格斯都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人,他們在共同的革命鬥爭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馬克思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一生中有一個人對他是至關重要的,就是他的戰友恩格斯。恩格斯在經濟上給了馬克思很大的幫助,使他得以完成許多革命理論巨著。

馬克思年輕的時候非常貧窮,因為沒有固定工作,收入不穩,貧困與苦難先後奪去了他四個兒女。1855年4月,馬克思的兒子愛德加爾病逝,他感到自己受此打擊已快支持不住了,寫信給恩格斯。恩格斯把他夫婦接到了曼徹斯特,在恩格斯的精心照料下,馬克思度過了人生最痛苦難熬的時期。

恩格斯1820年生於普魯士萊茵省一個紡織工廠主家庭,1841年他進入英國曼徹斯特他父親人股的棉紡廠辦事處工作。在這期間他深入工廠和工人住宅區,調查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842年恩格斯認識了當時在《萊茵報》當主編的馬克思。1847年他與馬克思一起,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將其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而後與馬克思共同撰寫了《共產黨宣言》。

1850年11月,為了資助馬克思的理論研究,恩格斯承擔起了為馬克思一家謀求生活來源的後勤保障責任,重新回到曼徹斯特的工廠,從事他所厭倦的商業工作。這完全是恩格斯為馬克思做出的犧牲,本來他也可以從事理論研究,早在19世紀40年代初,才20出頭的恩格斯就寫出了像《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工人階級狀況》這樣的輝煌著作。為了支持馬克思的理論研究,他一幹就是20年。

作為一個領袖人物,政治名譽比什麼都重要,恩格斯為了幫助馬克思,卻把自己的一些理論成果也記在了馬克思名下。1851年8月,《紐約每日論壇報》編輯查理·德納邀請馬克思擔任該報的英國通訊員,為了多一個經濟來源,馬克思答應下來了。但馬克思掌握的英語程度不夠高,寫政論性文章還有較大困難,他寫信讓恩格斯幫忙。

為了保住馬克思這份工作,十分繁忙的恩格斯寄出了連載論文《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的第一篇。此後,以“馬克思”署名的文章在該報連續發表,其中有120篇是恩格斯寫的,稿酬都寄給了馬克思。

1852年2月27日,馬克思給恩格斯寫信,再次談到他妻兒生病、生活無保障一事,恩格斯回信說,以後每個月都會按時給他寄錢。恩格斯開始隻是個小職員,自己也不寬裕,每月照寄錢從來不誤。後來恩格斯在公司裏升職了,月薪增加,他每月給馬克思的資助也增加。有報道說,恩格斯每年要資助馬克思7000英鎊。

正是由於恩格斯的慷慨相助,才使馬克思勉強維持生存,得以長期一心一意從事著述,為寫作《資本論》進行廣泛深入的經濟學研究。正如偉大導師列寧所說:“如果不是恩格斯犧牲自己而不斷給予資助,馬克思不但不能寫成《資本論》,而且勢必會死於貧困。”

對於恩格斯的奉獻精神,馬克思既感動也不安。他在1867年寫給恩格斯的信中說:”坦白地向你說,我的良心經常像被夢魔壓著一樣感到沉重,因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為了我才浪費在經商上……”

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幫助整理《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花費了10年時間,自己卻謙虛地說沒做其他任何工作。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寫成的鴻篇巨著,恩格斯對這部著作的創作和出版,同樣付出了很大的心血。馬克思在創建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體係的過程中,凡遇重大問題總是先同恩格斯商量,共同探討以達到一致意見。在提供事實經驗和統計資料方麵,恩格斯自始至終都為馬克思的創建工作予以幫助。

馬克思的短處就是不會做生意,而這方麵恰恰是恩格斯的長處,兩人結合就成為一個很完美的整體了。兩位革命導師一個勤奮耕耘,一個甘於奉獻,正因為他們有如此的親密合作,才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兩人中缺了任何一個,都不會有《資本論》這部巨著誕生。

毫無疑問,即使你的本領再大,也總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正如俗話所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能注意、善於注重他人長處的人,必定可以成為處世方麵的強者,必定有著眾多的各行各業的朋友,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辦起事來自然事半功倍。

一語道破: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貴人的提攜和幫助往往就是一塊強有力的敲門磚,能夠為自己贏得機會並拓展廣闊的舞台,充分地顯露自己的才華,做到“懷才有遇”,從而為自己進一步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7、進取,贏得貴人幫助的條件

貴人幫助他人會考慮幫助有沒有結果,而幫助一個沒有進取心的人,猶如堤內漏水堤外補,不僅無濟於事,反而白費了自己的精力財力。所以進取是贏得貴人相助的基本條件。

於品海三十出頭,就曾躋身億萬富豪之列。他出身貧寒,靠白手起家成為商界新貴。白手起家往往要有機會,才能一躍而起,那麼是誰給了於品海這個機會呢?這個人就是《明報》創始人金庸先生。是金庸確定於品海為《明報》未來掌門人,才成就了於品海的大事業。

《明報》是新派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與其中學同學沈寶新於1959年創辦的。當時金庸出資8萬港元,沈寶新出資2萬港元。時至今日,《明報》已是市值約10億港元、盈利約1億港元的大型報業集團。除《明報》外,該集團還有娛樂性的《明報周刊》、學術性的《明報月刊》。

1989年5月20日,在《明報》創刊30周年茶會上,金庸突然宣布辭去社長一職,隻留任《明報》集團董事局主席一職,並表示要徹底淡出江湖。

此消息一傳出,立即,引來10多個財團上門洽談收購金庸所持股份一事。先後有收購專家梁伯韜與出版奇人鄭經翰合組的收購拍檔;有英國報業大亨麥士維;有香港財閥李嘉誠;有香港首席洋行怡和;還有澳籍傳媒大王、《南華早報》大股東梅鐸以及日本德間書局老板和他的顧問於品海。

於品海何許人?他乃一介寒士,1959年出生於香港一山東籍的海員家庭,靠勤工儉學才中學畢業。1977年,於品海前往加拿大沙省大學政治係求學,學成後回港,不久進入金庸舊屬黃揚烈創辦的《財經日報》做國際電訊和翻譯,月薪為2000港元。由於薪金太少,他於一年後離職到富麗華酒店做職員。

1985年,於品海以20萬港元為資本,說服朋友韋家祥、麥永強等人投資80萬港元,創辦智才顧問管理公司。同年8月,於品海做成智才的第一單業務,與日商合作,發展並管理桂林的漓苑酒店。智才隻出資100萬港元,就獲得這家擁有200多個房間的酒店管理權,到後來直接成為它的控股公司。傾其所有做成的這單業務,智才獲益不菲。

後來的幾單生意,智才都是為日本財團來華投資提供服務。兩年後,智才上市,市值已達6億港元。短期內能達到這樣的業績,充分顯示出於品海的經營才能。智才後來於1991年收購了南海紡織,實現第一次大飛躍。智才在這次交易中,不但沒有付出,還套現9.75億港元。

於品海對事業十分執著,雖未能協助日本出版商談妥《明報》收購事宜,但他卻在這個過程中給“金大俠”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據某周刊稱,於品海花了多年時間,與金庸聯絡感情。他經常陪金庸看戲,吃大閘蟹,不時大談他的辦報理念,令金庸十分開心。

1991年12月,於品海收購南海紡織不久,就與金庸進行商談,他這次是代表自己要收購《明報》,而非為日本財團效力。於品海向外公布了他“技術性收購”,當時金庸持《明報》60%股權,沈寶新持15%,其餘為公眾散股。按協議於品海從金、沈二人手中購入50%股份,需要現金4.53億港元,他掏空家當也沒這麼多。

怎麼辦?金庸惜才,幫他出主意。兩人合組了“明智公司”,智才為第一股東,占60%股權;金庸注資1.8億港元現款,換另40%股權。另外,於品海說服金庸購入智才所持的南海發展(前身為南海紡織)50%的股權,又出資1.6億港元。兩項相加,金庸共出資3.4億港元,頂了於品海購入《明報》50%股份的大部分賬項。他隻需另付1.13億港元給金庸,就可把五成《明報》股權的款項還清。

他們完成第一次“技術性收購”後,第二次協議時又商定,金庸尚持有的25%《明報》股權自1994年12月1日起,分5次全部讓給於品海。

此後於品海出任《明報》集團副主席,到了1994年3月31日,《明報》集團宣布:自即日起查良鏞(即金庸)與沈寶新退休,分別辭去董事局主席、副主席職務,由於品海擔任董事局主席,金庸任名譽主席。這一年,於品海才35歲。

4月於品海正式上任,並當選為香港報業公會主席。《明報》股價飆升,由每股4元漲到10港元以上,於品海所控的《明報》及南海發展,市值達40億港元,於品海個人賬麵財富也由5億多港元逾至13億港元。

金庸在與於品海交接董事局主席一職時,曾發表講話,稱:“過去大約10年中,我熱衷於尋求一個聰明能幹、熱心新聞事業、誠懇努力的年輕人,可以將《明報》交托給他。如果不是我運氣好,不會遇到於品海先生這樣似乎‘度身訂做’的,比我想像所要求更加精彩的人才。……他是在加拿大讀政治經濟係的,對傳播事業至少熱衷了10年,至於企業策劃,那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