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血戰西太平洋之三 02(1 / 3)

一般來說,現代戰爭最先交戰的除了特種兵之間的隱蔽作戰外,總是由空軍來進行的。即使是特種兵的交戰往往也要空軍的,例如特種兵的投送、撤離、火力等。空戰基本上還會覆蓋整個戰爭的進程。美軍以為研製了一些先進的戰機,又接連在對格林納達、巴拿馬、利比亞、伊拉克、南聯盟這些彈丸小國的空戰中大獲全勝,就成了空中霸主。甚至狂妄地認為美空軍已經找不到對手,對中國空軍的評價大致上與朝鮮戰爭初期也差不多,認為是一支原始的空軍。對距離上的差別也不認為有問題,因為美軍的戰機有全球部署,空中加油機又讓它們能不受距離的限製。

對於前不久史古裏格中隊的失利,飛行員和梅裏斯中將都認為是“敵人太狡猾”的緣故。這次憑借海空軍聯手的優勢,中國人將沒有機會了。

※※※

福建前指3月2日330

直接指揮這場台海戰役的前線指揮部機構相當緊湊,刁明光上將任司令員兼政委,空軍參謀長古天力中將、海軍副司令員夏誌雄中將、總後勤部副部長任世雄、總裝備部副部長牛天星為副司令,副總參謀長金施平中將為參謀長。前指下設三個軍種指揮部空軍指揮所,由古天力任指揮;海軍指揮所,由夏誌雄任指揮、南海艦隊副司令員唐偉民少將為副指揮;登陸作戰指揮所,由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薛寶康中將任司令,海軍作戰部副部長關德峰少將任政委,我軍的海軍陸戰隊還沒有統一的指揮機關,關少將負責陸戰隊的培訓、組織等工作;信息戰指揮部,由總參電子戰室的許士虎少將任指揮。

空軍指揮部,不僅指揮掌握海峽上空的製空權,還要調度各型運輸機完成空運任務;海軍指揮部不僅要指揮護航艦隊控製海峽南部為登陸艦隊護航,還要組織登陸艦隊的運作。登陸作戰指揮部負責指揮登陸台島的部隊控製登陸場,並展開殲滅**係部隊的作戰。這些指揮部與55年前的955年月指揮解放一江山島的“浙東前線指揮部”的組成有點相似,那可是我軍第一次三軍聯合登陸作戰,也是張愛萍上將軍事生涯的得意之作。那一仗打得很漂亮,也很艱苦。

信息戰部則是全新的軍種指揮部了,這也體現了我軍的進步,他們的任務完全符合信息戰的狹義的定義在情報的支援下,綜合運用軍事欺騙、作戰保密、心理戰、電子戰和對敵方信息係統的實體摧毀,阻斷敵方的信息流,並製造虛假的信息,影響和削弱敵指揮控製能力;同時,確保自己的指揮控製係統免遭敵人類似的破壞。他們也許是開戰最早的部門,他們策劃的新型電子欺騙手法堪稱一絕現在盡管有光纖、有線通訊係統的,但那些流動的部隊仍離不開無線電通訊,包括衛星通訊。而無線通訊難以避免地被敵軍偵察到,密碼可以保護傳輸信息的內容。但不能讓敵方不知道“進行了通訊”這一事實。某一地區通訊量的突然增加,就可以讓敵方警覺有重要事件發生。

我軍信息戰部門研製了一套係統,各個通訊節點始終在滿負荷的工作,沒有有效通訊時,就發送無意義的電文。而且在各處部署了大量的偽裝通訊點,其中有不少是在移動的,它們也在不斷發送無意義信息。整個係統的關鍵是一旦頻譜資源主控計算機接到有效通訊的要求,立即指令一些偽裝通訊點停止工作。如此一來美、日、台的電子偵察部門的專家門、電子偵察機,以及他們使用的計算機就得滿負荷地工作,得努力地找出其中隻占%的有效通訊。專家的精力是有限的,計算機的資源也是有限的,那些無意義電文也是加密的。至少他們就沒有察覺台海戰役開始時福建前指的通訊流量有什麼變化。

在開戰初期指揮部的工作十分繁忙,盡管有幾十個預案,但沒有一個與實際情況完全吻合的。指揮官必須據此調整部署,參謀人員則製訂新的運作方案,向各參戰部隊發出指令。剛才他們漂亮地完成了一次突擊搶運任務,增強了登島先遣部隊的實力。其運送的兵力構成和裝備體現了解放軍陸軍部隊的重大進步。此前經運-機群一波隱蔽的空運,台島上已有第、第2高原山地師、第陸戰師的先遣隊和一批特種部隊,總共萬人;第2陸航集團軍的第4陸航師部分主力也已飛渡,有2500多人。他們控製的地域卻很大,包括南部的恒春半島和台東直至花蓮的台島東部通道。相對**係的包括7-9個聯兵旅的近20萬兵力和十多萬民防軍顯得十分單薄。但這次搶運的卻幾乎都是第、第4、第7、第8後勤旅的先遣部隊和少量的38集團軍的先遣部隊及海、空軍部隊。

解放軍陸軍這些年來的變化極大,很多人隻看到表麵上的進步,比如陸航集團軍的組建標誌我軍低空火力的突飛猛進,電動主戰坦克的大量裝備增強了地麵突擊力量,特種兵的神奇業績更是令世人屬目。其實更深層次的進步是聯合後勤體製的確立。沒有現代化的後勤,那些閃亮的裝備根本就無從發揮作用。盡管電動武器極大地簡化了後勤保障,但那些直升機絕對不是一副旋翼加上幾個導彈發射架,坦克也不是兩條履帶加門炮。它們都是電腦、傳感器、光電設備、液壓、電傳、gs…高技術產品的有機組合,沒有有力的維修、保養體製,它們就動不了。為它們供電、供油、供應彈藥也非易事,油料和彈藥的種類不勝繁多,而且必須均衡地供應,否則也不能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以美軍為例,他們的後勤人員的總數早就超過了一線的作戰部隊。我軍不久也將如此,不能完成這一轉化,就絕對無法推行中央製訂的我國全球安全戰略。

這4個後勤旅的任務十分繁重,首先是接管先遣部隊已經奪取的台軍的個洞庫群和恒春、南灣、台東、花蓮-佳山基地的龐大倉庫的管理。這些物資可以極大地緩解我軍的運輸壓力,尤其是重炮、坦克、戰車等重型武器。如何運用好這個資源是很複雜的工作。台軍的武器係統與我軍的差別很大,如何進行快速的改製以提高運用的效率也需要很好的謀劃。這些倉庫還可以用來轉運我軍的物資,因為我軍已經推行聯合後勤體製,他們將為進駐台島的陸海空軍部隊提供後勤保障。更絕的是一些帶空調的倉庫將被改裝為野戰醫院。前指對前線傷員的快速救治極為重視,那是保持戰鬥力的重要措施。國民黨係的台軍已經答應在高雄劃出2個醫院給我軍使用,我軍先遣隊已經接管了恒春、南灣、台東、花蓮基地的醫院,還將征用台東市和花蓮市的一些民用醫院。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居然有一批被服廠工作人員已經到達了這些倉庫,那些台軍的作戰服都將被改製為我軍的,其實有的隻要換上我軍的肩章和領章就可以了,那些被子、野營裝具上的台軍標記也將被“八一”標誌覆蓋。我軍後勤官的勤儉本質似乎至今未變。實際上在激烈的戰鬥中被服的損耗是相當大的,現代的軍用被服可不是染上軍綠色的普通服裝,要求耐磨、阻燃、透氣、保溫,甚至有防紅外輻射的功能。織物的後處理工序也是相當複雜的。

突擊搶運的裝備,並非人們想象的都是主戰坦克。這次僅運去38軍4機步師的4輛08式主戰坦克算是壓陣的,其餘的重型武器除了紅旗-9、紅旗-5、紅旗-7防空導彈係統、預警雷達、“冷眼ii”被動雷達係統等防空係統外,主要就是一批由59式坦克改裝的“鐵駝”重型步兵戰車,它們的厚重裝甲可以讓步兵隨同坦克推進到更接近前線的突擊地域,其30毫米機炮也可以為突擊的步兵提供強勁的火力。“鐵駝”的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從火線及時撤運傷員,在前二年的中南半島、阿富汗和伊朗的戰爭中,它們及時從火線撤回傷員,使傷員得到最及時的救治,大大減少了官兵的陣亡。

刁明光司令他們抓住時機喝茶休息一陣,也算是非正式地碰了一下情況。開局比較順利,大家比較輕鬆。

“李參謀,你讓許指揮也來休息一下。”刁司令員招呼了一下。

“刁司令員,有什麼事嗎?”許士虎少將問道。

他今年45歲,在這群將軍中算是年青的。盡管眼睛熬得紅紅的,還很興奮,顯然是慣於熬夜的主。他不僅掛著教授的頭銜,而且被一個電腦公司招聘去主持了好幾個項目的研製。進入部隊後又率領一批年青幹將連連攻關,在信息戰領域是位領軍人物。

“坐下喝杯茶,別搞得太緊張了。”

“緊張倒不緊張,就是太興奮了。我們已經把台軍衡指的那條重要線路旁接過來了,能掌握**份子的不少重要信息。”

本來在衡指電訊部的地下黨員林森雲把衡指的一處通訊線路旁接到羅天成依靠聯勤司令陳福斌的關係搞到的一個台軍終端接口上。後來第山地師奪取了548洞庫後,這條線路又接入了洞庫的終端接口,然後再轉發給前指的接收機,不久從南灣港到北呂宋的阿帕裏的海底光纜也連通了。昨天夜裏就在亞米島外巡邏的菲共人民軍一艘巡邏艇實際上是可以敷設輕便海底光纜的施工船,當隱蔽結集在巴士海峽的我軍直升機群突擊南灣港時,它也全速向那裏進發,一麵往海底放光纜。這種光纜雖然不耐用,但敷設容易,能應急使用。於是這條線路再利用台軍內部的線路接到南灣,再經阿帕裏-東沙島-海南島就接入我軍的通訊網絡了。

“司令員,許少將他們真是立了大功了。那個台軍洞庫的電腦都已經與我們的戰術係統接好,那些資源真正為我們掌握了。”任世雄十分感慨。

“現在我們的壓力大了,38軍、山地師和陸戰師,都在催我們加速運送兵員,他們保證能運用台軍的那些庫存武器。現在南部登陸艦隊中的快速艦群已經開始突擊,但最早也要上午8時許才能抵達南灣港,而機帆船隊則要時許才能到達。古參謀長,你們如果有把握攔截美軍戰機的話,就可以再搞一次大規模空運了?”薛寶康中將趁機向古天力施加壓力了。

這也是實情,那些搭載重型裝備的登陸艦艇即使換裝了電動推進係統,速度也隻能提升到20-22節,從廣州北部的集結海域直奔南灣也有220多海裏。而龐大的機帆船隊即使是輕裝,又有側風的助推速度也隻有8節左右。而大型運輸機隻要20分鍾左右就能越過海峽,它們隻運送輕裝戰士的話,一次可以送去近萬名官兵呢。那些運-的速度太慢,運量也小,盡管比較隱蔽,也能分散風險,似乎難以滿足需要。運輸直升機也有這個問題。

許少將的話似乎加重了壓力“李佑民他們有特殊的信息渠道,根據情報民防軍正在迅速擴充。經過初步的混亂,他們在北部的動員體製也開始發揮作用了,**總部將把個聯戰旅裂變為2個旅。我軍的先遣部隊馬上將承受巨大的壓力。”

現在真是一刻千金啊,刁司令員知道,登島的特種兵和山地師部隊在地下黨和信息戰勇士的情報下又鎖定了一批**係控製的洞庫群,並對花蓮北部的蘇澳也正準備下手呢。不過前提是有後續部隊的,否則危險性太大。

刁司令員問道“下一波運-什麼時候能再次抵達台島?”

那確是一支不容輕視的空運力量,經過進一步動員機群擴大到了近400架,一次可以隱蔽地運送近萬名輕裝備的官兵呢?

古天力回答道“它們是從3時許開始陸續返航的,要5時許才能再次抵達台島的各洞庫和基地。那些‘魯斯蘭’、運-4和運-8由於轉運繳獲的‘天馬’導彈、‘霍克’防空導彈係統以及台軍庫存的m4、m50魚雷和聲納浮標等,也是3時許返航的,它們最快可在4時前抵達高雄、恒春、台東和花蓮機場。”

他看了一眼牛天星打趣道“牛副部長這一下可發了,免費引進了那麼多先進裝備。”

那些裝備在對抗美軍的作戰中是用不上的,自然要及早運回來研究。

“對這一點,我是要謝謝你,不過你們給我們的位子也太少了。我們那些專家、技師在台灣都忙得四腳朝天了。你能不能把我們的人多送些過去啊。”

刁司令員說道“我們不能一點險也不冒。就出動2架運-4、40架運-8搶運一輪吧,航線分散些。那些搭載防空導彈的02型快艇也可以出一把力了。”

02型導彈快艇是引進前蘇聯的黃蜂級大型導彈快艇,排水量20噸。原來裝備“冥河”式反艦導彈(我國仿製為“上遊”式)4枚;最大航速38節。前些年把狀態尚好的50多艘作了重大改裝,除了改用電動推進係統,把最大航速提高到48節,改裝相控陣雷達外,最主要的是改裝了多用途導彈發射架。可搭載多款反艦導彈、反潛導彈和防空導彈。並安裝了數據鏈係統,有8艘安裝了指揮設備和無人駕駛直升機,作為指揮艇。它們既可以根據無人機的指示實施超視距反艦作戰,也可以實施集群協同防空作戰。

“從廈門基地出擊的4個集群24艘已經推進到澎湖以南50公裏處,其中的2個集群將繼續向南灣方向推進,個小時後就可抵達南灣以西50公裏處實施防空警戒。對低空飛行的運輸機群可以提供有力的防空保障。”夏誌雄彙報道。

大規模運用導彈快艇進行防空作戰可能還是戰爭史上的第一次。

指揮部又重新呈現忙碌的氣氛。刁司令員剛要離座起身,見年副總理走了過來,於是兩人又坐了下來。

“法國和以色列那頭搞定了嗎?”刁司令員問道。

台軍自己沒有高精度偵察衛星,於是從以色列和法國那裏購買衛星照片,他們耗資數千萬美元建立了地麵接收站,可以得到大陸大片地區的實時高精度照片。我軍決定不對台島實施導彈攻擊後,這就成了一大威脅。

年副總理笑了笑說道“我軍的反衛星武器震懾了他們,法國人的偵察衛星不那麼多,不願冒被我軍破壞的風險。以色列人更是精明,他們不會把寶押到**份子身上。他們都宣稱這些資源衛星出現了故障,無法向台灣的客戶發送照片。”

他喝了口茶,問道“司令部遷到台灣的哪裏定了嗎?”

“我認為還是與國民黨的指揮部保持一段距離的好,恒春空軍基地的條件不錯,與高雄基地有數據光纜。而且那裏肯定是抗擊美軍幹涉的第一線,除非他們敢派陸戰隊登台,我看是借個膽子給他們也不敢。恒春半島的控製也相對容易些。”

看來我軍的指揮官還是保持了指揮靠前的作風。

“那好,讓秦副省長多帶些武警部隊過去,他們熟悉當地的語言。我認為總部的戰略意圖很清楚,台灣今後是我們麵向太平洋的重要基地,這次必須徹底鏟除分裂勢力。對敢於對抗的**係部隊和民防軍要堅決殲滅不留後患,武警在地方上的動作也要果斷,那些民獨黨和台聯的頭目和骨幹抓捕後立即就地正法,查抄家產,家屬遷到西北的開發區。一般成員抓捕後立即押解到陝西省的監獄關押,根據他們轉變的情況再作出處理…”

王剛決心之大,實屬驚人。此舉至少涉及40-50萬人,但是非如此不足以清除幾十年來在台灣島上形成的盤根錯節的**勢力。不過誰也不曾想到,其後的發展會走到更尖銳地步。

當然最令人矚目的還是現在開始的中美大空戰。

在有人駕駛的戰機大空戰之前,就爆發了一場相當規模的獵殺無人機的空戰。美軍不再相信台軍的偵察係統,為了保持對戰場的全天候連續監視,出動了相當數量的無人機。美軍依仗其先進的航空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研製了多種型號的無人機,隻是能用於這個戰場的無人機並不多。因為美軍隻能從航母群或衝繩基地起飛無人機,距離戰區有相當的距離。美軍先後出動了24架新型的“獵人”無人機,其活動半徑50-300公裏,續航時間8-2小時,能正常起降,也可傘降。最大速度近200公裏/小時,實用升限4500米。用以在低空偵察在巴士海峽飄浮的“銀星”反射體上是否有超輕型戰機或直升機埋伏。

“蠓蟲-1”無人機是中情局重要的工具。機長5。7米,翼展2。8米,曾在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期間用於監視塞爾維亞部隊集結情況。裝設重52千克綽號“猞猁”的合成孔徑雷達,其分辨率達到0厘米(u-2高空偵察機拍攝的圖像隻能分辨出0。3~米的物體)。間諜衛星的分辨率同“猞猁”差不多,但是衛星遠不如飛機機動靈活。“猞猁”可晝夜透過雲霧、雨幕,在700米高空,從距離2千米以外得到像照片一樣的圖像。在理想情況下,甚至能發現留在沙灘、泥土等鬆軟地麵上的腳印。為抗幹擾,其頻率可調。美軍這次出動8架,以監視台島東部和南部的情況。

“海洋巡航者”艦載無人機是2002年服役的,本來是在海洋上收集氣象資料用於天氣預報。海軍看中它收集情報的能力。它機身長4。5英尺,翼展為0英尺,沒有尾翼,符合空氣動力學的特別設計,由gs係統導航,曾經以48小時從亞洲橫越太平洋飛到了美國,飛行了8000公裏。在船上發射和降落回收都很方便。配備了數字攝像機和紅外線照相機可以全天候工作。操作者可以操縱鏡頭掃視,或者鎖定物體。特混艦隊先後出動了架,試圖穿越巴士海峽實時監視我軍的登陸艦隊。

“捕食者”無人機是無人機中的明星,最大續航時間0小時,實用升限720米,動力為一台3。4千瓦的活塞機,巡航速度48公裏/小時,活動半徑可達5558公裏。裝有合成孔徑雷達、光電攝像機、紅外成像儀、全球衛星定位係統和慣性複合導航係統等高科技設備,原型可掛2枚“海爾法”反裝甲導彈,b型可掛8枚呢。在任務區續航時間為32小時,通常采用常規輪式起飛和軟式著陸,緊急情況下也可用降落傘回收。具有全天候偵察能力和對地(海)攻擊能力。曾經在反恐作戰以掛載的“海爾法”反裝甲導彈摧毀一輛敵方的吉普車。這次美軍出動了8架,來監視和攻擊台灣海峽的我軍登陸艦隊,有2架“捕食者”-b型各掛載4枚輕型反艦導彈,準備試驗其海上攻擊能力。

“全球獵鷹”無人間諜偵察機,每架價值2500萬美元。機身長4。米,翼展38。米,比波音737客機的還長,飛行高度為。95萬米。一台渦輪風扇發動機,飛行速度50千米/小時。機翼可裝750公斤燃油,占了飛機總重量的0%。可以從基地飛行2250公裏,然後在目標上空穿梭飛行24小時,獲得雷達、紅外線和黑白圖象後再返回。其飛行距離與以往的無人機相比,有革命性的提高。200年4月22日,“全球鷹”完成了從美國到澳大利亞的越洋飛行創舉,飛行了時,全程長達。384萬公裏。它的主要偵察工具則是安裝在機頭裏的合成孔徑雷達,突出的機鼻裏藏著直徑達。2米的天線。這種雷達通過特殊的方法掃描地麵目標,能獲得近似光學照相效果的目標圖象。雷達波能穿透**等障礙,在夜間和陰雨天氣照常執行任務。可以逗留在某個目標的上空長達42個小時,以便連續不斷的進行監視。美軍出動了2架分別監視台灣島和台灣海峽西岸的戰場情況。

這些無人機深入敵區,自然需要大量的通訊信道,於是還出動架太陽能飛翼――“太陽神”無人機,那又是一個無人機的神話。它在2003年實現了9小時不間斷飛行。7米的翼展比波音747還大,但隻重900千克,起飛時速不到50千米,最高時速0千米。飛行高度達3萬米,比絕大多數飛機都飛得高。由十幾個很小的螺旋槳發動機驅動,它們每個的功率與電吹風差不多。要5個多小時才爬升到3萬米,可向00多千米的地區內提供4000路高速數據通道。它被定點在台東市東南50千米處的高空,以戰區的飛機和無人機的通訊。

我軍對打擊無人機一向非常重視,在援越抗美戰爭期間,從94年8月-99年底,美軍無人機共入侵我國領空97次,被我軍擊落了20架。當時美軍動用的無人機能在。7-2萬米高空飛行,時速達800千米,我軍飛行員照樣以殲-把它們幹掉。在中印戰爭中又摧毀了大批的印軍無人機,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此類飛機大都很小,便於采取隱形措施,所以要點是準確地預測它們可能的活動區域,再實施嚴密的偵察以搜索、跟蹤、鎖定它們。它們的速度都不高,飛行高度大都也不高,以高速戰機攻擊它們難度比較大。我軍總部對美軍大量使用無人機的戰術非常重視,專門組織力量研究對付的戰術和裝備,並組織了專門的特別中隊進行訓練,以掃除這些無人機。無人機的最大弱點是自身缺乏能動性,一般不能與對手主動作戰,又極為依賴通訊鏈路。它們又必須深入敵區,等於是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40年後我軍已經擁有了對付無人機的趁手工具。雙座的殲偵-7是偵察那些無人機的最佳手段,它裝備的前視紅外成象儀能搜索、跟蹤無人機的發動機,而“天眼通-2”的升級產品“天眼通”-3型已經脫離了雷達告警接收機的範疇成為電子支援係統,它能搜索並跟蹤、鎖定8個輻射源,那些不斷與控製站交換信息和指令的無人機是相當強烈的輻射源。殲偵-7的長航時可以在相當大的區域內搜索目標,它自身極佳的隱形性能使那些無人機的操縱人員幾乎無法發現它們。在中印戰爭後期,印軍為了保護越來越少的寶貴的飛行員,更多地購買了無人機來使用,讓我軍飛行員得到演練技戰術的機會。通常以架殲偵-7搜索、跟蹤目標,再指揮2-4架殲-7逐個摧毀。

為了備戰台海戰役的無人機大戰,總裝備部下達指令研製打擊超高空無人機的戰機。哈爾濱飛機集團欣然接下了任務,他們研製的殲-7和改進型殲-7在實戰中大顯神威,自身也積累了豐富的設計和製造經驗。而我軍的航空電機的研製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不僅提高了比功率,達到4千瓦/千克,而且轉速範圍達到了2倍的比例。美軍在“太陽神”超高空無人機上的小電動機在低空和高空的轉速相差0倍,不過功率非常小。

他們決定還是在殲-7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加大翼展到40米,采用高升阻比的機翼剖麵。電池和變頻器均勻分布在機翼內,4台額定功率為450千瓦的變頻電動機螺旋槳埋在機翼中,驅動低噪聲推進螺旋槳,機身基本借用殲偵-7的,座艙被加大了改為雙座,前座為駕駛員,後座為任務指揮官,負責操縱複雜的偵察設備,並把目標分配給戰鬥機。實際上成了一架空中指揮機。巡航速度提高到380公裏/小時,巡航時間4小時,最大速度提高到750公裏/小時。升限更是提高到2000米,足以對付“全球獵鷹”以及新型的u-2偵察機。自身裝備了25毫米的“雷霆”式機炮,有管,每管5發炮彈,有相當的攻擊力。由於采用鎂鈉合金與碳纖維玻璃鋼製成的組合材料,隱形性能仍接近殲-7型,被賦予殲偵-7b型號。至於那些“獵人”、“捕食者”、“蠓蟲”“海洋巡航者”之類的無人機仍由殲-7來對付。當那些三軍聯合軍演的部隊在客人麵前著力表演的時候,那些反無人機的空軍部隊正在艱苦的作最後的演練,我軍研製的無人機落力地模擬美軍的那些無人機給他們當靶機。

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美軍的那些“獵人”和大名鼎鼎的“捕食者”蜂擁而來,迅即被殲偵-7的前視紅外儀探測到,它們的位置即時被發送給在各空域巡邏的殲-7。這類小型低速的隱形戰機是打擊無人機的最佳武器,美軍的預警機也不能在遠距離發現它們,也就不能指令無人機作規避動作。它們的速度與“獵人”、“蠓蟲”、“捕食者”等也差不多,低空飛行性能極佳,可以沉著地占位-瞄準-射擊,正是一打一個準。最有趣的是我軍在花蓮以東近岸處的“銀星”反射體密集區的上方埋伏了一批最新型的殲-z,有9架“獵人”從300米的低空逼近了這個區域,被高空的殲偵-7b發現。決定由這些殲-z客串一下捕“獵”者。一般來說高速噴氣戰機要攻擊這些低空低速飛行的小目標是相當困難的,即使尾追速度差也太大,那些空空導彈大都是針對高速戰機的特征設計的,對小小的無人機命中率實在是不高,以我軍飛行員節約的觀點也覺得太浪費了。用機炮也很難,瞄準的時間太短促,炮彈的散布稍大一些就打不上這些小東西。當年那些打擊高空無人機的殲-飛行員實在是高手,能發現97次,擊落20架真是難能可貴。

不過現在的殲-z擁有了超低空、超低速的性能,又裝備了“雷霆”式機炮,對付這幫小東西就容易多了。根據殲偵-7b的指示,借助微光夜視儀和熱成象儀很快就咬住了一架架小“獵人”。飛行員都是第一次駕駛殲-z實戰,大多數小心地逼近到50米的驚人近距離才開炮的,本來“雷霆”炮的散布就極小,這一下那些小東西全都粉身碎骨了。它們刹那間就在美軍戰艦上的操縱人員麵前的屏幕上消失了,操縱員還以為是發生了什麼故障呢。至於那2架“環球獵鷹”就隻能勞動殲偵-7b自己去攻擊了,實際上殲偵-7b還不及“環球獵鷹”重呢,隻是翼展略大些,兩者的任務也大不相同,後者裝上750千克燃油可以飛行萬多千米呢,而殲偵-7b隻裝了800千克的金龍電池,2名飛行員及相應裝備也不過500千克左右,在低速飛行的情況下電動螺旋槳的效率比渦輪風扇發動機可高多了,航程也有4500千米呢。“環球獵鷹”盡管有遙控人員操縱也沒有可能同“王牌”飛行員駕駛的戰機格鬥的,“獵鷹”碰上“獵人”算是完了。

※※※

台灣以東洋麵美軍特混艦隊3月2日340

特混艦隊的參謀長發現,盡管無人機的損失並未導致人員傷亡,可是它們也未取得預想的效果。他明白在未掌握製空權的情況下,派遣無人機意義不大,它們無法突破中國人的攔截。看來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的經驗還不能隨便用到中國來。但他和梅裏斯一樣相信中國人絕對無法承受他的艦載機聯隊和空軍聯隊的聯手猛擊。那些“猛禽”將徹底摧毀中國空軍的士氣,即使f-5“鷹”式的打擊威力也決不是那些中國人能承受的。

“報告,f-22機群將與**的蘇-27機群接觸,預計彙合點在西表島和花蓮之間的空域,目前距離0千米…”

為了便於讀者對這場空戰的理解,對涉及的地理和兩軍的戰略態勢略微介紹一下美軍的陸基空軍都是從衝繩的嘉手納機場出發的,那裏距離巴士海峽950千米左右,距離台灣的花蓮約80千米。而花蓮正東220千米處就是琉球群島的西表島,西表島上有一條飛機跑道,不過美、日都沒有部署空軍進駐。巴士海峽南邊的亞米島距南灣僅20千米,我軍在上麵秘密部署了部“冷眼”-ii被動雷達係統和一個觀通站。巴士海峽北部的蘭嶼島在南灣東麵80千米處,原來是台灣的核廢料堆放基地,我軍控製南灣後立即出動一支突擊隊控製了這個島,並在島上也隱蔽地部署了部“冷眼”-ii。台東市以東30千米的綠島也被我軍控製,上麵也部署了一部“冷眼”。美軍特混艦隊的中心在距離花蓮以東約350千米的洋麵,4艘重型航母都需要一個長邊為0千米的矩形海域作機動,而統一指揮的4支護衛艦隊在航母群外圍約50千米處組成護衛圈。

一般來說美軍航母群都采用豪華型的3層防禦來護衛航母,外防禦層,配置在距航母85-450公裏處,由衛星、e-2(距航母85公裏)和艦載雷達提供偵察預警,在325公裏外有2-5架f-4擔任攻勢防空警戒;f/a-8和“戰斧”導彈實施反艦、對地攻擊(可遠達000公裏以外),s-3(400公裏以外)和岸基-3(000公裏以外)擔任遠程反潛。水下有艘攻擊核潛艇先於編隊3-4天隱蔽出航,執行探路和驅潛任務。

中間為區域防禦層,配置在距航母50-85公裏處,仍由e-2和艦載雷達提供預警,防空兵力為5公裏外的f-4和f/a-8及艦載宙斯盾係統,反艦手段為機載和艦載的“魚叉”和反艦型“戰斧”導彈。區域反潛的主力為編隊前側方00-85公裏處的攻擊核潛艇,有時還在編隊後方50公裏處配置另艘,以防敵潛艇尾追偷襲。在未配置潛艇的扇麵內,由距航母30-40公裏處的護航艦用拖曳聲納進行概略搜索,然後引導反潛直升機進行攻擊。

內層為點防禦層,設在距航母50公裏以內,以自衛防空反潛為主。防空主力為艦載宙斯盾係統,北約海麻雀、“拉姆”和密集陣近防火炮及電子對抗措施,反潛主力為反潛護航艦隻及艦載反潛直升機,反潛兵器為“阿斯洛克”反潛導彈,m4魚雷和水聲對抗措施。護航艦隻一般呈環形配置,以確保防空網無空隙。此外,環形配置也無需因航母收放飛機迎風轉舵而調整隊形。在高威脅時,可沿威脅方向前出40-50公裏作前沿布置。

航母群的運作是海軍中最複雜的,航母的彈射和回收戰機時必須迎風以30-33節的高速航行,比方說現在是刮西北風,要彈射和回收各3架,那就要折騰將近個小時,那麼航母就得向西北方向疾馳約0千米,為了迎接下一波的彈射和回收,就得往回行駛0千米以回到原地。如此沉重和高速的航母要轉向80度回航,再轉向80度仍然對準西北風豈是容易的事。它們的運作還會影響護航艦隊以及集中在中央的補給艦、油船等輔助艦隻的動作。而由4個航母群組成的特混艦隊要定點在台灣島的外海進行作戰部署其難度可想而知。

梅裏斯的戰術部署是強行衝擊我軍在巴士海峽上空組成的攔截線,突破後即摧毀海峽南部的我軍登陸艦隊的主力登陸艦。隨後還要組織第二波打擊力量摧毀正在向巴士海峽疾進的我軍2個航母群。美軍的艦載機聯隊當然是直接突擊我攔截機群,但是從嘉手納基地升空的陸基戰機群的攻擊航線就有講究了。鑒於台島的混亂局麵,他懷疑恒春半島和花蓮基地已有**突擊隊的滲入,不敢再借助台軍的。陸基空軍聯隊的航線向南偏西方向穿過花蓮與西表島的中點,側擊**的機群。“猛禽”依仗其隱形的優勢在2000米高度以590千米/小時的速度作超音速巡航,下麵3000米高度有24架掛載了“哈姆”反輻射導彈和其他對地攻擊武器的f-,如果台島上有解放軍的防空係統威脅聯隊的話,它們將毫不留情地予以打擊。為了穩操勝券,由嘉手納基地出動了2架e-3預警指揮機指揮空中作戰,2架“鷹眼2000”隻是擔負艦隊的預警。當然那些r-35、e-30h也將進行電磁壓製。

他了解對手的部署,原來滯留在海豐縣紅海灣的“祈連山”號和“安徽”號2個航母群從昨夜23時許開始以33節的極速向巴士海峽疾進,現在距海峽隻有270千米了。它們的艦載機聯隊約有70架固定翼戰機,2艘所謂的航母艦可搭載約30架直升機和隱形小飛機,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也是他的首要目標。**在海峽西岸的個一線基地都構築了堅固的洞庫,至少可以容納400架殲-7、殲-0一類的輕型戰機。作戰半徑可以達到戰區的2個二線基地部署的殲-係列、殲-8重型戰機有240架。至於那些神出鬼沒的“紅蜂鳥”和隱形小飛機就難以得到準確的數字了,據說前者的總裝備量為00多架,後者有200多架。那些q-、“飛豹”大都部署在二線基地,集結的總數在240架左右。至於**的h-和少量的圖-95、“逆火”中將不認為它們能威脅特混艦隊。

中將已經感覺到目前的解放軍不同於世界上的其他對手,盡管中國一再聲稱是“發展中國家”,他們的人均gd值在世界上的排名也很靠後,但是他們擁有有效的三位一體的核威懾力量、有效的反衛星手段、龐大的軍用衛星群,甚至擁有可以飛越美軍航母群偵察的超高空偵察機,這一點最令中將惱火。美軍一貫認為自己有特權派遣偵察機到別國的領空去偵察,並未研製超高空的截擊機。現在中國研製的殲-2擊落了“曙光女神”,而且由此改裝的偵察機堂而皇之地從他頭頂飛過。巡洋艦上的vhf甚高頻雷達和偵察衛星能發現它們的蹤跡,但美軍的戰機和導彈都不可能得到製導數據,這些偵察機肯定有隱形措施,再說也沒有導彈能追上這種偵察機。好在美軍還擁有巨大的優勢,足以抵消這一小小的缺憾。

f/-22“猛禽”可是一款非同小可的第四代戰機,至少美國人認為那是世界上唯一正宗的第四代戰機。特征是隱形-包括雷達波和紅外隱形、超音速巡航、高機動性、優越的整體戰術性能――體現在高性能綜控電腦和大功率相控陣火控雷達/g77,其低截獲概率模式極具震撼力,同時跟蹤目標數超過30個,並能同時攻擊其中的-8個目標。原先它的設計是為了替代f-5,作為製空戰機,後來為了得到更多的訂貨量,改進了它的對地(海)攻擊力,把編號都改為f/-22強調了對地攻擊能力,甚至在2002年時提出要在該型戰機的基礎上發展fb-22轟炸機。每架價值2億美元呢!由它們打前陣是理所當然的。

就在梅裏斯等人在戰術中心靜候佳音時,2個f-22中隊的帶隊指揮官謝爾曼中校卻有點發愁。遠處e-3傳送過來的信息指明與他們對陣的是24架蘇-27,可是他的雷達屏幕上卻是24個模糊的光斑。他隱約地感到中國人在戰機的翼尖上加裝了“內斜視”幹擾係統,那是本世紀初美軍率先研製成功的機載雷達幹擾器,當翼尖的2個圓柱形小艙的天線接收到來襲導彈的彈載雷達發射的脈衝時,會作出相應的增強反射,彈載雷達接收到的回波由於“交叉極化”效應,難以對目標準確定位,彈載雷達是不可能裝備複雜的反幹擾裝置。小艙的前後都是相控陣發射天線,對前方和後方來的雷達製導導彈的作用最明顯,對側麵的效果會差些。f-22的火控雷達盡管功能超群,在“低截獲概率”模式下也難以對這些目標精確定位。

當雙方接近到80千米的時候謝爾曼發現對方沒有啟動火控雷達,他與e-3上的指揮官都認為這些蘇-27是在依靠-50u預警機提供戰術信息。而現在機群距那2架-50u足有400千米,對方不可能發現自己的。於是他命令率先發起攻擊,盡管im-20型空空導彈的最大射出已經提高到90千米以上,他怕**飛行員故技重施來個掉頭逃竄。“猛禽”最大的問題是為了隱形就不能使用4個外掛架搭載導彈,內置彈艙隻能掛枚im-20,另有小彈艙掛了2枚“響尾蛇”格鬥導彈,不過一旦要與蘇-27之類的戰機搞近距格鬥那就不太妙了。為了追求隱形,“猛禽”可是犧牲了不少機動性的。現在每架“猛禽”都打開彈艙射出了2枚最新型的“阿姆拉姆”,分別撲向2架敵機,美軍實施的是夾擊戰術以提高命中率,說實在的要對付蘇-27之類的高手,此類遠處導彈的命中率實在是不高。

可是中校也明白他的這一動作相當致命。一般的超視距導彈攻擊時,機載雷達能探測到遠處的敵機,但無法探測敵機發射掛載的導彈,要等導彈接近到35千米左右的時候才能探測到。可是“猛禽”卻不同,它打開彈艙時rs猛增,一般的雷達此時都能探測到它。對方不僅能測定它的位置、航向,還能知道它發射了導彈。果然,那些蘇-27開始啟動機載雷達並激烈地機動起來,不僅散開來進行蛇行機動,而且上下翻飛。謝爾曼他們被迫轉換了雷達的運行模式,那些“阿姆拉姆”在中段是被動雷達製導的必須由載機為它照射目標,導彈上的接收機可不能按照li(低截獲概率)模式運作。果然屏幕上目標顯得清晰多了,/g77雷達的處理器確有非凡的抗幹擾能力。可是謝爾曼很擔心那些導彈上的彈載雷達能否抵禦此類“內斜視”幹擾器。那麼一直進行被動製導好了,哪可不行,中校知道他一打開雷達的正常運作模式,所謂的雷達隱形就蕩然無存,對方的被動跟蹤係統就能鎖定“猛禽”。這種險是不能冒的,每架“猛禽”價值2億美元啊。

im-20的速度是5馬赫,發射時的距離是80千米,對方盡管在作機動,仍是向前推進的,35秒後導彈接近到敵機的7千米處,謝爾曼他們發出指令,讓阿姆拉姆啟動彈載雷達進入主動攻擊狀態,自己立即把火控雷達切回li模式。此時“猛禽”距蘇-27也隻有54千米了。令他困惑的是那些蘇-27並未發射著名的-2導彈,他們的雷達至今也沒有發現導彈的蹤影。難道那些飛行員想搞近身格鬥嗎?令中校沮喪的是敵機在導彈啟動彈載雷達後,都不再作規避動作,而是筆直地迎著導彈飛行,同時又在急速降低高度。隻有蘇-27能作此類高機動飛行動作,就是飛機軸線不變的情況下作升降或側飛。7千米的距離,im-20隻需要飛行2秒鍾,可是3秒後那24個目標還在他的雷達屏幕上閃爍,隻有2個目標似乎急速地下降了片刻。48枚導彈的命中率幾乎為零(中校估計輕傷了2架敵機),他的/3遠程打擊力量完蛋了。此時他的機群與對方已經接近到40多千米了,他穩定了一下情緒,當機立斷命令再次發起導彈攻擊,仍然是夾擊。由於距離近了一半,2枚導彈的夾角大多了。於是又是48枚導彈疾速地向“蘇-27”機群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