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血戰西太平洋之三 02(2 / 3)

謝爾曼中校完全搞錯了。那24架敵機根本不是蘇-27,而是我軍的殲-無人機。它們的任務主要也不是攻擊“猛禽”,而是要截獲f-22的電子信息。台軍的飛行員曾經在台灣海峽上空上過一次當,誤把殲-無人機當作蘇-27,但是他們沒有向美軍通報這件醜事。不過要騙美國佬也非易事,進行電磁偽裝還算是比較容易的,翼尖、機腹下安裝相應的角反射器,再經過仔細的測試調整就可以了。美軍還有一套“非應答敵我識別”係統,最早是用在f-4“雄貓”上的。它不僅根據雷達反射波的圖像來辨別目標的機型,而且根據目標飛行的動作來辨別。同樣轉一個灣,f-與蘇-27的動作差別就很大。那麼殲-與蘇-27的差別豈不是更大,美國佬為什麼不能識別呢?原來那些殲-無人機安裝了價值不菲的三軸變穩係統,可以模擬蘇-27的不少動作。翼尖的“內斜視”幹擾器是剛研製成功的,7個掛架上不僅有幹擾器、模擬蘇-27的機載雷達,更主要的是幾台接收機,它們接收/g77雷達在各種模式運行時的脈衝進行數字化處理後不僅記錄在磁帶上,而且通過“飛天”提供的高速數據鏈路發送到總部的電子戰中心,供專家研究。隻是翼尖下掛了2枚l-2d紅外影像尋的格鬥導彈。

這些是無人機,地麵操縱人員大膽地迎著“阿姆拉姆”飛了過去,他們根據掛載的雷達跟蹤到的導彈圖像,仔細地調整翼尖發射器的參數,使得戰機偏在幹擾形成的雷達反射麵的一邊。那些導彈得到的圖像被極化效應放大了5倍的尺度,例如殲-的翼展隻有9米,在阿姆拉姆的雷達圖像上有30多米,導彈當然是往中心位置撞擊,並有近炸引信。隻要戰機不在中心,導彈就會脫靶,而且強烈的電磁幹擾會令近炸引信失效。這些都在自己的靶場上以國產導彈或繳獲的美製導彈作過試驗,但是實際效果如何是隻能通過實戰來驗證的。當然使用無人機付出的代價要小得多,盡管它們的改裝費用每架高達4千萬元,比起真正的殲-可低多了,關鍵是飛行員不用冒風險。

無人機群中有4架是特殊的,是殲-z型的無人機。它們不像那些殲-改裝的無人機,而是在研製殲-z時同步研製的無人駕駛型編號為殲-w,兩者85%機體和裝備是相同的。後者沒有駕駛艙,換裝了高性能的數據鏈、遙控裝置和bw-2型三軸變穩係統。這次它們掛載了我軍研製的最新型的微波炮wb-吊艙,抓住機會來驗證了。代價是高昂的,每架殲-w連同掛載的設備價值8千萬元呢,電子戰不僅是高科技之戰,也是燒錢的比鬥。

高功率微波武器是利用定向發射的高功率微波束毀壞敵方電子設備和殺傷敵方作戰人員的一種定向能武器。其輻射頻率一般為-30吉赫(gh,吉赫=千兆赫),功率在吉瓦(百萬千瓦)以上。它與激光武器的差別它對目標的破壞是軟破壞,造成破壞效應所需的能量要小好幾個數量級;它射到目標的照射區遠比激光射束的光斑大,因此打擊範圍大,對跟蹤、瞄準的精度要求比較低;它能全天候作戰,受煙塵等戰場環境影響較小;此外,微波能穿過大於它波長的縫隙,對掩體內的人員和電子元件起殺傷和破壞作用。它的成本、使用、維護和保養費用都比激光武器低廉。

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出現,把電子戰推向更深層次。其特點是攻擊性突出,範圍更廣、並能對設備和人員造成不同程度的殺傷。其作戰性能與微波束的功率密度密切相關0。0-微瓦/平方厘米功率密度的微波束,能幹擾在相應頻段上工作的雷達、通信設備和導航係統,使其無法正常工作;功率密度提高百萬倍達到0。0-瓦/平方厘米時,可導致雷達、通信和導航設備的微波器件性能下降或失效,還會使小型計算機芯片失效或被燒壞;功率密度為0-00瓦/平方厘米的強微波束照射目標時,其輻射形成的電磁場可在金屬目標的表麵產生感應電流,通過天線、導線、金屬開口或縫隙進入飛機、導彈、衛星、坦克等武器係統的電子設備的電路中。如果感應電流較大,電路功能會混亂、出現誤碼、中斷數據或信息傳輸,抹掉電腦的存儲或記憶信息等。如果感應電流很大,則會燒毀電路中的元器件、使電子裝備和武器係統失效。功率密度為千瓦-萬瓦/平方厘米時,能在瞬間摧毀目標、引爆炸彈、導彈、核彈等武器。

當強度為3毫瓦/平方厘米的微波束照射炮手、坦克和飛機駕駛員及其他重要武器操縱人員時,他們的工作狀態就可能發生變化;強度為0。5瓦/平方厘米時即開始產生熱效應,會造**體皮膚輕度燒傷;為20瓦/平方厘米時,隻要照射2秒鍾,就可造成皮膚三度燒傷;80瓦/平方厘米時,僅秒鍾就可使人喪命。在強微波照射試驗中,千米外山羊頃刻間死亡,2千米外的山羊則完全喪失活動功能。微波武器無孔不入,隻要目標的縫隙大於微**長,它就可進入目標內部,殺傷人員。

如此誘人的性能自然吸引美、俄等國的軍方。美、俄在上世紀末微波武器的研製取得了突破,美國的勞倫茲·利弗莫爾實驗室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研製出頻率5。9吉赫、功率。2吉瓦的虛陰極振蕩器。空軍菲利浦實驗室研製出軸向激勵的虛陰極振蕩器,頻率。7吉赫,功率7。5吉瓦。俄國研製了火箭磁流體發電係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已研製出艦載防空高功率微波武器樣機,用於對付敵方的反艦導彈。美海軍在研製能取代“密集陣”艦炮的高功率微波武器。美軍最先實用的是微波炸彈和防區外發射的壓製敵防空係統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它們都是一次性使用的。還在研製攻擊敵通信衛星和電子偵察衛星的微波武器。

我軍也及時跟蹤這一技術,拿出了自己的樣機。例如,wb-型艦載微波炮可取代近防炮,作用距離為3千米,它也有陸基型的用於近程防空,該係統可以從戰艦的供電係統中得到巨大的電能作為脈衝功率源,以驅動高功率微波源。軍事研究人員自然想把它裝備到戰機上去對付那些中遠程空空導彈,這些以雷達波製導的導彈是經不起微波炮的轟擊的。由砷化镓芯片組成的半導體開關,能將直流電直接變為微波信號,可大大降低微波源的重量。等離子體輔助慢波振蕩器,體積小、重量輕,工作頻率4-8吉赫,電子束轉換效率高達5-25%。因此微波武器係統本身上機已經不成問題,比如wb-型係統全重500千克,可以封裝在一個吊艙內,兩端都有定向天線,可以對付前後兩個方向飛來的導彈。不過與美俄一樣,機載係統難以得到巨大的電能。係統需要在秒鍾內獲得超過。5萬千瓦的電能,即使有金龍電池,也要將近0噸的電池。

wb-裝備在h-m、h-8、y-8m、y-4m之類的大型電動飛機上作為防衛武器問題不大,它們都裝載了0噸以上的電池。那麼殲-之類的戰鬥機怎麼能掛載呢?wb-盡管需要功率巨大的電能,但需要的供電時間非常短促。科研人員自然會想到超大功率電容器,不幸的是,它們極為笨重,轉換的效率也不高。俄國研究人員試製了火箭磁流體發電係統,能產生大功率電能。而我軍研製的新型噴氣發動機也是利用磁流體發電來驅動助燃的微波發生器以及發動機的啟動電機,在ds-、ds-2和ds-型電動風扇噴氣機上,幹脆以磁流體發電來驅動功率巨大的風扇和壓氣機。以殲-z換裝的ds-發動機為例,它的磁流體發電裝置的最大輸出功率達。5萬千瓦,以此來驅動風扇和壓氣機。而且殲-z還裝備了00千克的金龍電池以穩定供電係統的運行,那也可以提供千千瓦的電能。這些電能足以直接驅動wb-係統了。

問題是一旦風扇和壓氣機得不到電能供應,發動機就會停止運行的。經過艱苦的努力,科研人員解決了涉及的一係列問題,使得微波炮可以每5秒鍾內取得秒鍾的電能供應,以發射一個超高功率的攻擊脈衝,而不至於影響發動機的工作。wb-型微波炮終於可以掛上戰鬥機了。在攻擊演習中它可以摧毀3千米距離內的主/被動雷達製導的空空導彈,我軍的此類空空導彈也依據試驗數據進行電磁加固處理。這是它們的首次實戰運用,沒想到就對上了美軍的頂級戰機“猛禽”。結果是令人振奮的,它們根據探測到的/g77雷達的跳頻工作的規律和im-20的彈載雷達的跳頻規律,當機載雷達和紅外探測儀都確認“阿姆拉姆”接近到3千米的距離時,wb-接收到彈載雷達的脈衝,立即以同樣頻率的超高功率微波脈衝對準導彈照射過去。“阿姆拉姆”的彈載雷達天線突然接收到被放大了幾千萬倍的電磁波,刹那間電子線路冒出火花,接著強大的感應電流還破壞了彈上的其他電子設備。導彈隻能在發動機的推動下直線前進,變成了一顆炮彈。

殲-w上並沒有設備能探測到“阿姆拉姆”上的這一變化,不過在攻擊脈衝發射後,戰機立即開始機動。一般來說在導彈的主動段,戰機是無法躲開追蹤的,導彈甚至可以飛出30g的機動,而超過9g的機動是飛行員不能承受的。殲-w沒有駕駛員,但是機體也無法承受超過2g的機動。操縱人員看到那枚被照射過的導彈不再機動了,他們甚至能想象到在總部的研製人員看到同步傳送過去的圖像時歡呼的情景。他們立即重新啟動“內斜視”幹擾器,以超機動動作躲開了另一枚“阿姆拉姆”的追蹤。wb-的缺點是要5秒後才能再發射一次。

“內斜視”幹擾器能在彈載雷達中形成一個放大了的圖形,“阿姆拉姆”則按照質心瞄準的原則往中心點攻擊,如果沒有擊中的話,近炸引信則在距目標最近點引爆戰鬥部。有2枚導彈偏離了中心點,又恰好偏到了殲-無人機躲避的方位,近炸引信又沒有被幹擾失效,於是讓2架無人機受到輕傷。好在是架的自封油箱的小破口被自行封堵上了,一架的偵察吊艙被打壞了也不影響飛行。

操縱人員發現了“猛禽”的第二波導彈攻擊,他們改變了戰術。24架無人機本來已經降到了8000米的高度,此時猛然來了個垂直俯衝,“阿姆拉姆”要化秒鍾才能飛行23千米接近到7千米的主動段,而目標已經降到了3000米的高度。“阿姆拉姆”繼續以5馬赫的速度俯衝追殺的時間飛行了4千米,目標已經降到了300米的超低空,20架改為掠海飛行,4架殲-w則在減速、減少角度繼續向飄浮著大量“銀星”的海麵俯衝。那些彈載雷達可沒有那麼優良的俯視性能,又受到“銀星”的幹擾,再遭“內斜視”幹擾器的幹擾和微波炮的轟擊,全部掉入了大海,隻是濺起了24個水柱。

謝爾曼中校無論如何也不能咽下這口氣,還未出世就轟動世界的“猛禽”居然拿已經問世近30年的“老舊”蘇-27毫無辦法!他盡管知道“猛禽”在低空和近距格鬥時,對蘇-27並不占多少優勢,還是一聲令下,機群齊刷刷地向超低空的目標急速俯衝,此時雙方的距離已經拉近到28千米,到了動用格鬥導彈的距離。“猛禽”攜載的2枚最新型im-9x是本世紀初服役的2第四代近程空空導彈,最大射程超過8千米,最大離軸發射角達80度,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當然有得一搏。就在此時他的耳機裏響起了呼救聲,幾乎同時e-3傳來了命令,讓他們攔截正在攻擊下麵f-機群的敵機。

24架f-組成的攻擊機群是這場“3·2”空戰中最先遭到打擊,也是損失最慘重的美軍中隊。他們先於f-22出發,掛載的大都是“哈姆”、“小牛”和“斯拉姆”導彈和製導炸彈等對地攻擊武器,每架隻掛了2枚“響尾蛇”作為自衛,當然還有被動的自衛手段,載彈量達到噸。一般的f-作戰半徑僅為925公裏。可是這些f-的機身頂部都安裝了“保形油箱”,可額外多攜帶3000磅燃料,增加了航程。它們在3000米高度直奔巴士海峽,電子戰吊艙在嚴密搜索台灣島東岸的雷達和防空係統。中隊長斯多夫少校發現台軍的預警雷達大都在正常運作,而防空係統的雷達則大都未打開。由於美軍戰機有台軍的敵我識別碼,這些雷達都沒有跟蹤、鎖定的動作。似乎在電磁對抗層麵,這裏一片詳和。當接近花蓮與西表島的中點時,高空的f-22機群已經超越到南邊去了,海麵上有飄浮的“銀星”在幹擾f-的機載雷達。好在海麵上並沒有艦艇行駛,台軍的艦艇不知為什麼也都呆在軍港裏。

“猛禽”與“蘇-27”的戰鬥場麵他們通過li-數據鏈也觀察到了。li-可不僅僅是提供數據傳輸的通道,而是一套戰術數據係統。台軍於200年開始構建,透過這一信息交換界麵,來共享美軍和日軍的機、艦和偵察係統獲得的信息。台軍以“衡山指揮所”的衡山戰情係統為核心,建立自動化指管作業係統,下設三個區域作戰管製中心(分在北、中、南三處)。li-能整合預警機、陸軍作戰中心、海軍作戰中心等處的信息,由以下部分組成

tds(戰術數據係統)電腦係統是li-的核心,任務是持續維持一個清晰的戰術場景圖,它向網絡係統的所有用戶(節點)提供戰術資料;從網絡中的其他用戶(主動節點)取得戰術資料;持續維持戰術資料庫最新內容,使所有入網用戶分享一致的整體戰術場景圖。

jtids(聯合戰術信息分配係統)――是一個“通訊、導航、識別係統”,在係統中提供信息加密、傳輸加密信息、自動入網功能,還能將須中繼的信息轉送出去,並且提供相對導航功能及加密的語音電路。

指管處理器(2)又稱為協定轉換器。還有保密器子係統。

每架f-都是一個主動節點,自然能得到戰術場景。可惜預警機也不能幫助它們躲過災難。我軍的48架殲-z從恒春基地出發沿台島東海岸向北進發,一路都是在超低空飛行,在崖岸和“銀星”的雙重掩護下,e-3並未發現它們。它們到達花蓮附近海麵時分成了2隊,南北相距約5千米,然後在5米的超低空以30千米/小時的低速遊弋。他們都嚴格地保持無線電靜默,隻是通過數據鏈接收戰術場景。不久,在北部的中隊長柳紅兵大尉看到f-機群接近到5千米時,立即調轉機頭與他們同方向飛行,並開始加速。24架f-是以比較密集的攻擊陣形向前推進的,殲-z的陣形更密集,當f-剛剛在3000米高度掠過殲-z的當口,我軍飛行員默契地把油門杆推到了底。ds-發動機發出了低沉的怒吼,戰機如離弦勁箭直射上空的敵機。

3秒鍾後,f-上的紅外報警裝置才發出尖叫,而此時我軍的空中勇士也發起了第一波攻擊。對敵陣後部的架f-是用“雷霆-30”機炮攻擊的,2根炮管中的30枚炮彈,轉瞬間越過了2500米的距離,它們是如此的密集,幾乎每架f-都被4-5枚炮彈擊中,30毫米炮彈比美軍“火神”機炮的20毫米炮彈殺傷力可大多了。飛行員座椅的鈦合金裝甲都無法抵禦它們的打擊,隻有個美軍飛行員得以跳傘逃生。其餘8架f-各遭到2枚l-9l格鬥導彈的夾擊,由於距離僅為3-5千米,那些美軍飛行員又都在注視“猛禽”的攻擊,隻有5個經驗豐富的老手聽到警報就不顧一切地進行機動規避才得以擺脫導彈的追殺。3架f-未能逃脫空中爆燃的厄運。f-不是都安裝了高壓氙燈來幹擾紅外尋的器的嗎?

這就是電子對抗的課題,美國和以色列為了抗擊恐怖分子以“毒刺”、“針”式防空導彈對低空直升機和客機的攻擊,研製成功對抗這類紅外尋的導彈的幹擾係統。大致的原理是,以前視紅外儀根據導彈的尾焰搜索並鎖定來襲導彈,以高壓氙燈對準導彈發出強烈的光束,導彈的紅外接收器遭到如此強光的衝擊會暫時失效。後來改進後就裝備戰機了,用以對付格鬥導彈相當有效。當然格鬥導彈也會作相應的改進以抗擊此類幹擾。我軍的科研人員比較出色地解了這道難題,研製的遠紅外探測元件和高性能濾色片發揮了作用。氙燈的色譜中遠紅外光很少,接收器件受到的衝擊就少得多。當然我軍的戰術也絕,如此近距離奇襲,又是2枚導彈夾擊,那些幹擾係統就來不及作出反應。

逃脫了這波攻擊的5架f-陣形已亂,滿滿掛載的噸武器一件也沒有發揮作用,反而成了機動時的累贅,很快就再次遭到我軍48架殲-z的前後夾擊,對於後麵襲來的導彈還可以釋放拖曳誘餌來抵禦,可是還有前麵的導彈呢,結果就不用再贅述了。024的超級比分,而且據f-的幾個飛行員說,敵機是機頭進氣的米格-2一類的“老式”戰機。這一結果令預警機和特混艦隊戰術中心的美軍指揮官瞠目結舌,他們隻能指望f-5和f-22報仇雪恨了。

當時有24架f-5在000米的高空警戒,美軍非常擔心我軍殲-8z的攻頂戰術。在中東戰爭中,f-5曾經擊落了架黎巴嫩軍的米格-25,在海灣戰爭中又擊落了2架伊拉克的米格-25,在對付超高空高速截擊機方麵是有些手段的。現在超高空的殲-8z沒有來,倒是來了批超低空的戰機,本來對付他們應該是f-的事,可惜另外的48架f-已經與艦載機聯隊彙合去搞正麵衝擊了。好在f-5也有極佳的低空性能,於是2架f-5俯衝了下來。盡管f-5的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但仍有超卓的機動性,善於格鬥,加減速快,爬升、翻筋鬥、小半徑轉彎性能都相當好,在空戰中容易取得優勢,因此又稱為“空中優勢”戰鬥機。配備的高分辨率g-70雷達搜索半徑達200公裏以上,能指揮空空導彈同時攻擊個目標。還裝備低空導航和夜用的紅外線目標定位係統。那些飛行員認為對付那些米格-2之類的小飛機還不是手到擒來的事嗎。

那邊的f-22也決心攔住那些往低空“逃竄”的“蘇-27”,不過隻是2架俯衝了下來。因為他們這個中隊的重點任務還是攻擊敵軍的2架預警機,有2架還是直插巴士海峽與正麵衝擊的大機群同時衝擊**的攔截線。在f-22的飛行員想來以架2億美元的隱形戰機對付2架4千萬美元的老舊飛機絕對是不成問題的。不過俯衝到低空他們才發現有點問題,敵機已經降到了00米甚至更低的高度,海麵上的幹擾物大幅度降低了機載雷達的效能,“蘇-27”居然有如此的超低空性能,真是聞所未聞。受到先入為主的影響,他們至今還咬定那些是蘇-27戰機。此時他們又得知後麵的f-慘遭偷襲,不由得怒火高萬丈,於是不約而同地選取“響尾蛇”導彈來攻擊敵機。

新型im-9x具有全向攻擊能力,其動力裝置改用有推力矢量噴管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配合以自動駕駛儀飛行控製係統,大大提高導彈的機動性和離軸發射能力,最大離軸發射角達80度,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其末製導采用紅外焦平麵陣列尋的器,提高了目標跟蹤與識別能力。其最大射程為8千米,為了保險他們都是接近到7千米時打開小彈艙發射導彈的。“響尾蛇”是射後不管的,他們則為了確保摧毀繼續逼近敵機,把高度降到了千米以下,速度當然也得降到亞音速,在如此低空作超音速巡航是不行的了。接下來的情景令他們終身難忘。

有4架“蘇-27”減速後首先在雷達視野裏消失了,似乎掉到了海裏,那4枚“響尾蛇”算是完了,它們可不是“魚叉”導彈,並沒有掠海飛行能力。其餘的“響尾蛇”隻要最多7秒就能擊中敵機的,可惜其後預警機隻能確認有架敵機被擊落。那些“猛禽”可是沒有功夫看結果了,導彈告警機發出了尖叫,對方終於發射了格鬥導彈。那些導彈都是在距他們0公裏處發射的,告警機尖叫時它們已經逼近到8千米處了。“猛禽”在排氣管上下了功夫以減弱紅外輻射,但是全向攻擊的格鬥導彈根據機體在高速飛行時的摩擦發熱就能追蹤目標了。那些飛行員當然是飛行尖子,在訓練場上也麵對蘇-27、米格-29演練過,可惜從來沒有機會駕駛“猛禽”參加實戰。此時麵對3-4枚導彈的夾擊也就相當緊張了,他們的高度已降到800米左右,機動受到了限製。於是個個拿出自己的絕招來逃命了,他們先是急升、左右機動,可是那些導彈照樣追了上來,看來“猛禽”的紅外隱形在近距離上並不管用。於是大量的熱焰彈被投射出來,景象十分壯麗,龐大的“猛禽”似乎掠飛在節日的焰火之上,至於隱形就談不上了。有紅外成象跟蹤功能的尋的頭不受影響,當接近到3-4千米的時候,空中又閃起了高壓氙燈耀眼的閃光。可惜那些導彈受到的影響似乎也不大,而且飛行員並不知道導彈的尋的頭是否被破壞,他們還得躲避直飛而來的導彈。其實真正救了他們的還是“猛禽”超卓的機動性,以及機體的抗破損安全性。盡管如此還是有5架“猛禽”被近炸引信引爆的彈片擊中,那些自封油箱、機翼被穿2個小洞並不怕,致命的是其雷達隱形性能遭破壞了,e-3的雷達屏幕上赫然出現了這5架“猛禽”。指揮官趕緊命令他們立即高速返航。

其他7架“猛禽”的飛行員驚魂甫定,有好幾個看清了在熱焰彈光芒映照下的對手,不約而同地驚呼“米格-9!?”

怎麼“蘇-27”不見了,變成了米格-9?他們沒能看見那4架殲-w,不然還會驚呼“米格-2”呢。預警機上的指揮官也聽到了他們的驚呼,他立即聯想到中國人在把殲-改裝成無人機的情報。自己出動2億美元架的“猛禽”去鬥不值百萬美元的殲-,傳揚出去定會讓國際航空界笑掉大牙。要是他知道那些改裝後的殲-至少價值5、百萬美元不知道心裏會不會好受些。指揮官命令他們退出這裏的戰鬥,還是去加強衝擊巴士海峽的機群。然後通知那些f-5要順便幹掉這些無人機。不過那2架f-5也並不好過。

那些殲滅了f-中隊的殲-z如同湧起的巨浪,吞匿了24架飛機後一下子又沉入了海中。f-5的g-70雷達可以說神通廣大,不僅空戰時能同時製導枚導彈攻擊不同目標,而且能搜索/鎖定陸地上的坦克、裝甲車等目標予以殲滅,還能跟蹤海上艦艇予以打擊。可是對貼近海麵飛行的低速戰機麻煩就來了,它們比艦艇可要小得沒法比了,可速度又比艦艇高得多。在高空俯視的話,受“銀星”的影響根本無法鎖定目標,於是以紅外線目標定位係統鎖定目標發射了“響尾蛇”導彈。由於兩者速度差太大,導彈要在海平麵上飛出3馬赫的速度也很不容易,下麵的殲-z以50千米的時速如同遊魚般地扭動著,大多數“響尾蛇”都鑽到海裏去了。即使有幾枚盯得很緊的,殲-z還有絕招,那就是停止向發動機噴油,而以金龍電池提供的千千瓦電功率驅動發動機的風扇,足以在低空滑行十幾秒鍾。發動機是刹那間就被吹冷了,如此低速的飛行,機身根本就不會發熱,“響尾蛇”哪裏能找到什麼目標呢。

f-5的最低速度就是300千米/小時,看到結果的時候就衝到了殲-z的前頭去了。這一下可輪到殲-z發威了,那些在千米高度的f-5成了最顯眼的仰攻目標,有8架殲-z瞄準5架f-5開炮,他們不約而同地來了個齊射,720枚炮彈如同閃電般地飛向5架巨鷹。有2個美軍老手一看超到對方的前麵去了,知道不妙趕緊作超機動飛行算是躲過了一劫。架f-5遭重創,隻得退出戰場返航,有2架輕傷的也趕緊急速上升。其他的7架f-5都遭到了幾枚格鬥導彈的前後夾擊,架被2枚導彈擊中頓時在空中爆炸解體,架被重創退出戰場,2架輕傷。空中到處是f-5投射的熱焰彈發出的耀眼光芒,幾乎所有的f-5都彈射出拖曳誘餌來抵擋導彈攻擊。新型誘餌的拖纜長達00米能模擬飛機的雷達特征,問題是它隻能對付後方來的導彈襲擊,而且還嚴重影響了戰機的機動。此時f-5遭到的是殲-z的前後夾擊,那架被擊落的f-5就是因為沒有及時丟棄拖曳誘餌才遭厄運的。

剩下的9架f-5都急速升空逃逸了。接連的重挫讓美軍的空中指揮官羅傑斯上校警覺了,由於那些米格-2(美軍飛行員都把機頭進氣的殲-z誤認為是殲-7了)時而升上來突擊一下,大多數時候是在貼近飄浮著“銀星”的海麵上低速飛行,連號稱火眼金睛的預警機都搞不清他們的數量,隻能估計有30-40架,甚至連f-5和f-22究竟擊落了多架此類飛機都無法確認。他無論如何也難以接受眼前的戰報,即使飛行員報上來的戰果是準確的,也不過擊落了4架敵機,那不過是老掉牙的米格-2啊(他們知道中國出口到巴基斯坦的殲-7都改成了兩側進氣的布局)!自己卻損失了架f-5,而且有5架“猛禽”和2架“鷹”遭重創被迫退出戰場。經與梅裏斯上將商討後決定讓上麵的2架也參與作戰一定要幹掉那群米格機,羅傑斯還告誡帶隊的倫斯德中校,那些米格-2肯定是作了重大改進的,讓他們小心從事。

倫斯德盡管怒火萬丈還是看出些端倪,本來米格-2的強項是中高空性能,那些小飛機有如此出眾的超低空性能,很可能是改裝的殲-,能以極低的速度貼近海麵飛行。海麵上布滿了不斷漂移的“銀星”幹擾體,弄得大名鼎鼎的g-70雷達都無法跟蹤它們。他們在8000米高度如同雄鷹展翅,可是那些殲-如同在灌木叢中的野兔,令他們無從下手。那些殲-似乎滿足了剛才的戰果,並不依仗數量的絕對優勢升空同他們決戰,一直在下麵優哉遊哉地滑行。他們可沒法等待,並不全是為了爭回麵子。初戰的失手,讓自己中隊的一名飛行員掉到了海麵上,前麵f-中隊至少有8名跳傘飛行員得以生還,那些呼救信號和定位信號都已經傳到了他的屏幕上。他是不可能去營救的,可是那些“海鷹”也不敢來救啊。他隻得命令2架f-5以紅外線目標定位係統鎖定目標,當然也是以“響尾蛇”來攻擊敵機。自己率9架也降低高度到5000米掠陣。很快2架“鷹”呼嘯著撲向選定的目標,中校他們則注視著戰況。

倫斯德中校可不知道,他們要對付的敵機是由龐大的係統的。台灣的東海岸大都是崖岸直逼大海,隻有宜蘭附近有較大的一片衝積平原,花蓮和台東的衝積平原就非常之小了。花蓮附近有一處崖岸高達千米,聳立在岸邊十分壯觀,海岸山脈的主峰新港山高達82米,距太平洋僅3千米。控製了花蓮-台東一線後,我軍在崖岸的高處設立了3座“冷眼”-ii被動雷達,那些繳獲的台軍雷達也源源不絕地把敵機活動的情況傳輸到剛建立的戰術數據係統。更絕的是偽裝部隊利用繳獲艦艇上的充氣筏裝上電動推進器在這一帶的海麵上布設偽裝物,不僅有“銀星”角反射體,還有玻璃鋼球體的“微波爐雷達”和紅外發光模擬裝置――它們能發射出模擬尾噴管紅外光譜。這些模擬裝置都有指令接受裝置。洞庫密布的佳山基地已經成了我空軍前線指揮部,利用繳獲的-30運輸機不斷地充實他們的裝備。海航4師得到了24架改造過的f-組成的蘭軍中隊的,當時還不敢使用繳獲的台軍的f-和f-5。不過我軍隻準備以之對付**係部隊,對付美軍還是使用新組建的殲-大隊和無人機大隊。師長洪傑大校一見f-5越過了5000米線命令啟動海麵上的模擬裝置,各殲-小隊抓住時機殲敵,要求各小隊做好互相掩護。要有持久作戰的準備,堅決拖住這股敵軍。

那些f-5的飛行員頓時陷入了困境,雷達報警機的尖叫讓他們嚇了一跳,而鎖定目標的周邊又突然冒出了大批的“新目標”,閃爍的光點搞得他們眼花繚亂。有9個家夥趕緊發射了“響尾蛇”然後立即開加力大迎角爬升,有3個“菜鳥”級的家夥,還在瞪大眼睛辨識目標呢,導彈報警器又尖叫起來,屏幕上赫然顯示,後前有3-4導彈追殺上來。與“響尾蛇”性能差不多的l-5格鬥導彈的射程有7千米,殲-z都是在-7千米的距離發射的,而且又是“機多勢眾”,不僅有追尾攻擊的,還有迎頭攔射的。f-5乃重型戰機當然有極強的自衛能力,可惜迄今還沒有發明攔截空空導彈的導彈。他們彈射的拖曳誘餌僅能吸引後方飛來的導彈,但是00米長的拖纜和誘餌又限製了戰機的機動。美軍裝備的紅外激光幹擾器的效果並不理想,l-5的新型濾光片擋住了激光束。更要命的是f-5僅名飛行員既要操縱攻擊係統同時攻擊幾個目標,又要駕駛飛機作複雜的規避動作,還要控製誘餌的發射、紅外幹擾器的運作。他又不是三頭六臂,稍有不慎就要完蛋。2架f-5被毀,架遭重創。

不過殲-z要發起攻擊也必須脫離海麵上幹擾物的掩護,躍入300-500米的高度,這也給了空中掠陣的倫斯德一個機會。9架f-5都找到了目標,而且都是同時攻擊2-3個目標。按照說明書每架f-5可同時攻擊-8個目標,可是在實戰中哪裏有時間同時找到那麼多稱心的目標呢?這些f-5都是美空軍的精銳,經過長時間的高強度訓練,動作極為熟練,也非常果斷。他們首先是對準海麵上的輻射源發射了一通“哈姆”反輻射導彈,其後盡管是以雷達鎖定目標的,2-4千米的距離也適合im-20彈載雷達的主動跟蹤,但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響尾蛇”。因為前者至少要0秒鍾才能擊中目標,而目標以俯衝速度隻要3-5秒鍾就可以鑽到“銀星”堆中。那時“阿姆拉姆”的主動雷達導引就會失效。不過中校也不敢一路追蹤下去,隻能點到為止,趕緊拉起機頭爬高。那些新型“響尾蛇”是不用載機製導的。

可惜戰績並不能令中校滿意,最令他惱火的是“響尾蛇”大都去追蹤敵機發射的誘餌彈了。其實根本不能怪那些導彈,那些殲-z大都能沉著地降到00米高度拉平,然後等到導彈追蹤到2000米左右時突然停止噴油,以千瓦的電功率驅動風扇,再以最低功率驅動壓氣機,發動機驟然間就被冷卻了,而且戰機減速很慢,還能略作機動飛行。那些“響尾蛇”盡管有紅外影像功能,可是目標的影像根本就沒有了,它自然就隻能去追蹤熱焰彈了。當然解放軍也不都是神仙,4架殲-z被擊中,此類輕型戰機的生存能力比起f-5就差得遠了。好在裝甲座椅和“零-零”彈射裝置保住了飛行員的生命。

一輪對攻下來倫斯德又遇到了問題,海麵上已經又多了2個美軍飛行員呼救,2架前來執行搜救任務的“海鷹”隻能在遠處等待。不積極營救自己的飛行員其負麵影響可太大了,倫斯德命令立即清理跳傘飛行員周邊的敵機。雙方在這塊低空空域展開了鬥智鬥勇,結果是我軍損失了7架殲-z,擊落了0架f-5,擊傷了4架,還乘亂突襲擊落了架“海鷹”。最大的勝利是拖住了這股敵機,俘虜了27名美軍飛行員。我軍的跳傘飛行員也全部獲救。當倫斯德率領殘餘部隊返航嘉手納的時候,70的比分絲毫也不能緩解他的沮喪心情。後來得知大機群突擊的成績比他更糟,才讓他的心情略微好過些。

當9架f-22急急忙忙趕往巴士海峽的主戰場時,那裏的戰局已經發生了巨變。美軍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慣用的手法就是搞電磁壓製,導致對手根本無法探測到美軍戰機,甚至無法通訊。如此一來伊拉克或南聯盟的戰機那裏是f-5、f-的對手呢,美軍可以大搖大擺地掌握製空權了。那些地麵空防係統更是兩眼一抹黑,不僅找不到美機,而且雷達一開機就得挨打。這一次美軍的“戰斧”、f-7、b-2暫時還沒有得到允許對中國本土的地麵目標攻擊,好在海麵上也沒有什麼防空陣地要摧毀。於是首要目標就是摧毀中國的2架預警機,可是f-22被阻截了一段時間,所以由2架r-35‘聯合鉚釘‘電子偵察機、架e-30h‘羅盤呼叫‘電子幹擾機和2架ef-8電子戰機打頭陣,據說這是美軍一次派出的最強大的電子戰陣容。采用的是標準而有效的戰術,r-35負責監視敵機雷達,將雷達參數通過li-數據鏈直接傳輸給e-30h和ef-8。e-30h掛載的特別發射陣電子幹擾吊艙和ef-8的幹擾吊艙則全功率運行。一時間這一空域電磁輻射強度驟增,美軍幹擾機的最大覆蓋距離足有200千米,當時雙方機群的前鋒相距僅20千米。

不過美軍指揮官準備微笑的嘴巴還未咧開就被凍結住了。對手的還擊讓他們暈眩,那些殲-0m、殲-掛載的電子戰吊艙的功率絕對超過“電子黃蜂”和“羅盤呼叫”的,過了半分鍾架eq-h加入進來,解放軍的幹擾壓製功率超過了美軍的5倍以上。美軍指揮官這才想起了金龍電池的威力。一般來說,機載幹擾機的威力要遠遠小於地麵的幹擾機,戰機的容積是十分有限的,吊艙不可能做得很大,更要命的是戰機的供電能力十分有限。“電子黃蜂”的lq-99戰術電子幹擾機功率達到千瓦已經很了不起了,掛5個也不過5千瓦。這一下雙方的機載雷達都不起作用了,而且通訊係統也基本上被堵塞。幹擾機當然隻是對前麵的區域起作用,還不能幹擾到遠遠地躲在後方的預警機和超高空中轉無人機。預警機雖然不能以雷達脈衝探測幹擾區域內的戰機,但是它們的被動工作模式能探測那些幹擾機和對方的預警機。各戰機相互間的直接通訊是不能進行了,它們各自采用指向性極強的天線自動對準後上方的“太陽神”或“飛天”還是可以進行通訊和數據傳輸的。r-35就是如此向e-30h和ef-8發送信息的。

當時戰場的態勢是巴士海峽東側大約30千米處,美機有24架f-5在000米高空向西疾速推進,目標自然是對方的電子戰機,並負責攔截可能出現的殲-8z、殲-2之類的超高空戰機;稍後是40架f-在3000米低空搜索,以保護後上方000米高度的架e-30h和8000米高度的2架ef-,幹擾機都是排成南北方向的一字長蛇陣,機載幹擾機可以發揮最佳效果;2架r-35“聯合鉚釘”則偏後一些在5000米高空為電子戰機提供敵方的信息,“聯合鉚釘”可是一款非同小可的電子偵察機,世界上各種雷達參數都在其測量範圍內,其測量脈衝的寬度可精確到正負0.微米、方位可精確到正負度。還裝備紅外探測器和前視雷達,探測距離達238至370公裏,可在30公裏內分辨出3.7米長的物體。這次可能是有點大材小用,對方的機載雷達在幹擾戰開始後全部關機了,300公裏外的-50u正在高速後撤,敵機幹擾機的功率大得也不用它探測了,台灣島上沒有一處幹擾機或有威脅的雷達;84架f-4和f-8e艦載機組成的艦載機聯隊在8000-2000米高度,組成攻擊陣形,它們是最主要的打擊力量;北部還有9架f-22在2000米趕過來,將越過巴士海峽突擊敵軍的2架預警機。2架e-3遠遠地躲在後方250千米處的萬米高空實施預警指揮,它們的任務太艱巨了,敵機有近200架,更要命的是原先殲-8m在高空播撒的幾百個空中“銀星”氣球,在時速超過00千米的高空西風的吹送下已經抵達戰區。預警機采用過濾低速目標的方法來排除它們的幹擾,可惜效果不佳。理論上氣球的速度不會超過40千米/小時,可是它們不是園的氣球,而是有個長度全不同的角,在高空遄流的作用下會高速滾轉,一些尖角的線速度與前進速度疊加就大大地超過這個值了。

解放軍空軍的陣營也很整齊,在巴士海峽附近組成了一道攔截線3000米高度是48架殲-0,在它們後邊些是2架掛載電子幹擾吊艙的殲-,它們在8000米高度,不久架艦載電子戰機eq-h在它們下方5000米高度,它們的幹擾機功率比美軍的大得多;它們的前上方5000米高空有2架殲-w無人機掛載電子戰吊艙負責偵察美軍的機載雷達和預警機的參數,再傳送給幹擾機;8000米高度是0架殲-和0架殲-7z,它們是空戰的主力軍,還有3架殲-0h組成的艦載機聯隊與他們協同作戰;000米高空有2架殲-ii和24架殲預警機的攔截線後方250千米處的000米高度實施預警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