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血戰西太平洋之三 02(3 / 3)

從數量上看解放軍占了相當的優勢,隻是梅裏斯絕對不會認為殲-7、殲-8之類的戰機也能算數,殲-0也不過是輕型戰機,而美軍的陣營當然“亮麗”得多,“猛禽”更是他手中的王牌。

那麼解放軍的預警機不是也會受到幹擾嗎?是的。可是作為守方受到的影響就小多了。再說,在雙方僅靠目視空戰的情況下美軍還會有什麼優勢呢?美軍大吹大擂的優勢全是在超視距空戰和信息戰。大家兩眼一抹黑那就幹吧。美軍的宙斯盾戰艦距離巴士海峽有將近300千米,它們的相控陣雷達功率比預警機可大多了,本來是作為艦隊區域防空的,此時敵機顯然不會來衝擊,也隻能勉為其力地負責探測高層的敵機。美軍是不能再等了,剛才**又一波空運機群抵達了台灣。現在偵察衛星和預警機送來的信息顯示**又在準備大規模空運,而龐大的兩棲艦隊也在高速逼近台島南端。指揮官一聲令下美機發起了衝擊,首要目標當然是對方的電子戰機。

美機新型的反輻射導彈能直接攻擊敵方雷達的地理位置,並不怕雷達的關機和跳頻,但顯然不能用於這個場合,電子戰機都在高速運動。於是f-5、“雄貓”開始強行突破,以便發射“哈姆”導彈。新型“哈姆”導彈抗幹擾能力更強,有效射程更遠,工作頻率範圍更寬,射程已達0公裏,速度達3馬赫,有三種作戰方式,即自衛、機遇和預定程序。其中機遇方式在載機整個飛行過程中,導彈的導引頭均處在工作狀態。導引頭比機載雷達探測裝置的靈敏度還高,它存有各種威脅數據顯示給飛行員,使之向威脅最大的目標雷達發射導彈。“哈姆”導彈在98年空襲利比亞的戰鬥中,命中率達00%。在99年的海灣戰爭中,與英製“阿拉姆”反輻射導彈一起,使伊拉克95%的防空雷達遭到厄運,而多國部隊飛機戰損率僅為08%,這在戰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問題是解放軍的空軍不僅前出攔截,而且那些電子戰機在後撤。

梅裏斯沒有料到的是,美機可以按照預警機和宙斯盾雷達的指示出擊,我軍的戰機更可以在部署到蘭嶼島、亞米島和台東-花蓮附近的海岸山脈高峰上的被動雷達指揮下攔截敵機。美機在全線壓上,甚至電子戰機也在緩慢推進。發射雷達製導的中遠程空空導彈那是沒有效率的,美軍相信他們的紅外目標定位係統以及“響尾蛇”的性能大大超過對手的。美軍預警機指揮官發現**機群的中部似乎在回縮,美軍的前鋒會陷入對方的向心攻擊的陷井。不過他並不十分擔心,f-5、“雄貓”、f-8e“超級大黃蜂”、f-的火控係統即使依靠紅外係統也能一次鎖定4-個目標,可實施扇形攻擊。他們隻要逼近到8千米處立即大開殺戒,對那些殲-7、殲-8、殲-0、殲-狂射一通。美機的載彈量要遠高於**的那些陳舊戰機。估計那時“電子黃蜂”上的新型“哈姆”也能到達0千米的射程處,隻要能幹掉那些電子戰機,那麼阿姆拉姆又可以大開殺戒了。

“遭導彈攻擊,-2!”一馬當先的f-5中隊長葛洪度中校突然發出了驚呼,此時他們距殲-0中隊還有0千米,距那些在後撤電子戰機還有80千米呢。可是那些導彈已接近到8千米的,而雷達告警接收機並未發出報警信號。是機載紅外前視雷達根據導彈的尾焰探測到的。看來這些導彈是根據指令製導的,可是指令又是怎麼發出的呢?美軍指揮官馬上想到對方控製了台軍的地麵雷達,在探測狀態可以給出概略的位置,美軍的f-5同樣可以得到宙斯盾雷達給出的目標數據,問題是數據不精確。而在導彈的主動段彈載雷達又無法使用,導彈肯定要脫靶的。

就在此時實際情況給出了答案,美軍的電子戰機遭到了突然襲擊。幾秒鍾內“羅盤呼叫”和“電子黃蜂”紛紛被擊落,隻有2架ef-8得以逃脫,也遭到了重創無法再實施幹擾,倉惶逃到西表島降落。我軍的電子幹擾也突然停止,美軍戰機趕緊打開機載雷達赫然發覺自己已陷身大批導彈的攻擊中。令美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什麼戰機能透過美軍如此嚴密的監視網去奇襲那些電子戰機的呢?又是殲-z建立了奇勳。

在雙方機群對峙之初,4個中隊的48架殲-z就沿著e-3預警機控製線的南部邊界在5米的超低空向東方滲透,在“銀星”和低速的掩護下以0千米的時速推進。當雙方同時啟動電磁幹擾後,他們更是如魚得水立即加速,根據預警機和被動雷達的指示,24架繞到了e-30h、ef-8和r-35的後方,另外24架則繞到了24架低空f-的後方,後者正在全神貫注地掃視前方的海麵呢,原來梅裏斯得知了北部的f-中隊全軍覆沒的噩耗,立即指令f-加強對低空海麵的搜索。於是有2架f-降到了000米的低空,此時機載雷達遭幹擾無法使用,飛行員隻能以前視紅外雷達來探測。他們哪裏會想到有殲-z操他們的後路呢。

攻擊美軍電子戰機的殲-z分成3支,首先是架以一對一的方式攻擊000米高度的e-30,實際上他們拉起不久目標就落入了l-5的射程,但是他們沒有發射導彈,而是以0度的仰角大開加力追殺過去。當接近到3500米時發動機的尾焰終於激活了e-30的紅外報警器,可惜e-30的最大速度隻有00千米/小時,作為運輸機機動性也絕對無法與中低空性能優越的殲-z抗衡,殲-z已接近音速,很快逼近到2500米的距離,飛行員都取4管連發,電鈕一按刹那間0發炮彈閃電般地飛向目標,空中爆起了團火球。

第2支突擊隊是架目標是8000米高度的ef-8,他們的任務要艱巨得多。ef-8與f-8e超級大黃蜂在飛行性能上並無差別,僅是掛載了電子戰吊艙而已,它的最大速度為.8馬赫超過了殲-z呢。所以2架殲-z逼近到000米時,立即發射l-5紅外影像格鬥導彈,實施大角度的夾擊。另4架則繼續高速推進準備攻擊漏網的“超級大黃蜂”。ef-8的被動防禦係統和機動飛行能力都相當出眾,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仍有5架逃脫了導彈的追殺。不過激烈的機動使他們陣形混亂,有3架的航向竟然轉了80度,我軍的4架掠陣的殲-z全都占位成功,瞄準這5架殘存的目標又是8枚l-5。

隻是電子戰機的呼救信號已經驚動了上方的f-8e,他們的前視紅外雷達很快探測到了這些殲-z,立即就發射“響尾蛇”進行攔射。所以那2架被重創的“電子黃蜂”才得以逃生。有4架殲-z未能擺脫“響尾蛇”的攻擊。

第3支突擊隊是架殲-z攻擊5000米高度的“聯合鉚釘”,任務最艱巨,那已經接近他們的升限。唯一的優勢是r-35的速度慢、機動性差,機身龐大、目標明顯。他們追到千米高度時也被美軍的前視紅外係統發現了,地麵指揮雷達傳送的圖象顯示有2架f-8e追殺過來,r-35也開始加速逃逸。他們不為所動,繼續加速。當他們的紅外防衛係統發現有大批響尾蛇已經追殺到3500米時,他們已經距“聯合鉚釘”隻有7千米了,立即發射l-5夾擊,是枚導彈攻擊架。那些“鉚釘”使盡渾身解數,熱焰彈、高壓氙燈、拖曳誘餌,都沒有頂用,至少身中3-4彈,爆燃的火球最大。殲-z則停噴燃油,俯衝滑行,並投射熱焰彈,隻有2架沒有擺脫導彈的追蹤。

殲-z大隊出色地完成了打擊美軍電子戰機的艱巨任務為“3·2”空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另2個中隊的殲-z突襲f-也獲得了輝煌的戰果,那些f-正在000米高度苦苦搜索在“銀星”堆中的目標,沒想到自己已經被後下方的殲-z跟蹤。我軍飛行員拉起機頭加速時就在夜視瞄準鏡中鎖定了目標,毫不猶豫地發射了30毫米的“雷霆”炮。刹那間低空爆起了2團火球。不過殲-z也暴露了自己,美軍的反應極快,3架f-幾乎是以90度角俯衝下來,以紅外目標定位係統鎖定目標即發射“響尾蛇”,動作非常流暢。

占了先手的我軍也不示弱,另外2架殲-z同時發射l-5仰攻24架f-,並彙合得手的2架繼續與f-機群對攻。雙方的低空性能都很出眾,很快由導彈攻擊轉換到航炮對射。幾輪對攻進行下來數量占優勢的美軍f-再被擊落了架,我軍則損失了4架殲-z。在地麵指揮的命令下得手的殲-z大隊的28架戰機回複到5米的超低空並向“銀星”密集的南灣方向撤退。那些f-頓時失去了目標,因為海麵上的不少“銀星”還帶有紅外發光管在閃爍,擾亂了他們的紅外前視係統。他們自然不甘心,雙方還有得好打了。

再說,美軍的幹擾剛消失,我軍也立即停止幹擾。那些-2刹那間啟動了彈載雷達,開始主動追蹤目標。美軍的前鋒f-5機群頓時陷入了混亂,獲得先手優勢的我軍展開了全麵攻擊。再次對美軍戰機展開超視距導彈攻擊,自然美軍也展開了還擊。雙方戰成了一團。美軍的e-3頓時忙碌起來,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解放軍的預警機和電子戰機都在高速後撤。他們以為是對方發現了f-22隻得逃逸,不過“猛禽”以超音速巡航的特技還是有可能追上的。梅裏斯中將對這點感到欣慰,初期的劣勢有可能扳回了。他不知道,我軍既然有了綠島、蘭嶼島、亞米島的被動雷達,又有台島南部和東部繳獲的台軍預警雷達自然沒有必要再部署預警機,那些預警機是吸引“猛禽”的誘餌。

“報告司令官,天際紅外預警係統傳來信息,**發射了8枚df-2,推算的彈道落點是特混艦隊的航母,現在宙斯盾係統已經接管了監視。”參謀的報告引起了轟動。

“難道**真的研製出攻擊航母的彈道導彈了?”梅裏斯疑惑地想道。

美軍的航母絕對是最有價值的目標,世界上各強**方都在研究對付的辦法。關於**研究以彈道導彈打擊航母的情報由來已久,以df-2為例,它的重返大氣層時的速度超過了8馬赫,宙斯盾控製的“標準-ii”導彈也無法攔截,其戰鬥部比“白蛉”至少大2倍,威力當然大得多。作為中程導彈它在空中的飛行時間約為5-20分鍾,航母在彈射/接收艦載機時航線和航速極有規律,航母又屬超大型目標,在30多年前,美軍研製的潘興-ii戰術彈道導彈就把園概率誤差提升到了25米。假如df-2能達到這一水平,很有可能被用來攻擊航母。現在**的偵察衛星接收到變軌的指令後,正在密集地掃描這一區域,特混艦隊的3艘航母正在全速由西向東航行,準備盡快返回原來的彈射航線的起點,衛星能讓**指揮部掌握這一動向。

我們來看一下射程為800千米的潘興-ii導彈的末製導導彈射程的中段大部分在大氣層外,最大高度300千米,最大速度2馬赫,此後,導彈開始俯衝準備實施攻擊。導彈下降到預定高度後自動轉入末段飛行,這時地形匹配製導係統開始工作。大約距地麵5千米高度時,導彈上的雷達天線發出的波束以每秒2轉的速度,不停地對目標區掃描,取得目標區圖象,並與預先儲存在彈載電腦中的圖象進行比較,由此確定位置的誤差,及時修正航線。這種比較和修正的過程,在末段飛行中要進行多次,大約在距地麵900米時自動結束,彈頭即能攜帶.5噸的有效載荷準確地衝向目標。

“導彈高度萬米,已進入末製導段。解算的彈道末端大致指向‘羅斯福’號航母、‘裏奇菲爾德’號兩棲艦(聖安東尼奧級)和‘文森尼斯’號(g-49)巡洋艦。他們爆破第2級運載火箭作誘餌,難以精確測定其彈道。”

艦隊的參謀長奧斯克林少將感到震驚,那可是戰略核武器的突防手段,**居然用到戰術導彈上來了。這裏略微作點介紹一般的洲際導彈以三級火箭推進,第3級火箭把彈頭加速到最終速度後即與彈頭分離。然後兩者沿既定的彈道作無動力飛行,當然彈頭上有複雜的中段和末段製導裝置來校正偏差,還有姿態控製裝置來保持其飛行姿態。後來,麵對敵方的反導係統的威脅,攻擊方就要研製各種突防的措施。最先研製成功的就是以第3級運載火箭作誘餌當它與彈頭分離後,以爆炸螺栓等微爆破技術把它分離成4-5塊大的碎塊和許許多多小的碎片,在幾百公裏的高空空氣阻力幾乎為零,它們伴隨著彈頭飛行,在敵方反導係統的預警雷達屏幕上形成了一條上百千米長的目標雲。即使以當年的設想用帶核彈頭的反彈道導彈來攔截也極為困難。那些輕誘餌在下降到萬米高度後會被稀薄的大氣層阻擋,而重誘餌要到4萬米高度才會被大氣層分離出來,然後在底層大氣層中燒毀。此時彈頭則以20馬赫以上的速度不可阻擋地落在目標上。

在中段攔截是幾乎不可能的,任何一個小碎片的雷達反射截麵都比略加隱形處理的彈頭大得多。超遠程預警雷達根本無法找到彈頭。而在末段,則反導係統的反應時間實在太短了,用核彈頭來攔截則會汙染自己的國土。所以美軍試圖在敵方洲際導彈的主動段加以攔截,那又是難題,中國和俄國的國土遼闊,如果在自己國家的中部發射導彈,美軍就隻能到太空中去搞主動段攔截了。那就是“星球大戰”的目標,可惜這僅僅是個夢幻。

參謀長隻得命令宙斯盾係統全力來對付這迫在眉睫的危險。

“導彈高度4萬米,輕誘餌已消除。目標群的彈道末端在‘羅斯福’號、‘尼米茲’號和‘企業’號所在區域,有目標在作末端機動,仍在跟蹤解算它們的彈道…”

梅裏斯中將心想,**的口氣不小啊。他為自己有幸看到宙斯盾與大名鼎鼎的df-2的決鬥而高興,他對宙斯盾極有信心。一旦證實了宙斯盾能攔截df-2,那麼海軍在***和md係統中的地位就更穩固了。

“報告參謀長,我們發現末端機動的導彈是奔我們預警機來的,它們的高度隻有3萬米不到了…”e-3預警機指揮官德魯斯中校的驚呼打斷了中將的遐思。

就在宙斯盾的巨型電腦在辛勤解算那些目標的軌跡時,還是不承擔反導任務的預警機的指揮官發現了問題。他們首先注視到那些導彈的軌跡會與自己的航線相交,盡管疑惑不解,還是把想法報告了艦隊指揮官。此時司令部的人還抱有成見認為df-2的目標是航母呢。

盡管重誘餌尚未被分離出來,一枚枚最新型的“標準”導彈如離弦之箭射向那些目標,梅裏斯有本錢可以對這些目標來個統殺。不過現在中將的信心已經大打折扣了,本來“標準”可以500米-30000米的高度攔截,現在他們要保衛的目標變成了在萬米高空(e-3)和7000米高度(“鷹眼”)的預警機,攔截區域就很小了。隻是中將還是不相信**會以如此重型的彈道導彈攻擊空中目標,要知道以彈道導彈攻擊航母這樣的活動目標已經是夠離譜的了,難道還要攻擊速度高得多的空中目標?事實卻證明了這一點。

“在末端機動的8個目標再次各分裂為4個,其中必有一個是追蹤預警機的…”

戰術中心一片寂靜,**的策略已經明白了df-2隻是一個運載工具,負責把空空導彈或反輻射導彈攜載到預警機的附近,釋放出導彈後,外殼還可以作誘餌。“標準”導彈也許能攔截df-2,但是沒有可能攔截機動性極高、單體又很小的空空導彈。而e-3或e-2都背著龐大的天線圓盤機動性很差,隻能指望它們的被動防衛係統起作用了。不過結果令他們大失所望。

中將他們的猜測大致上是不錯的,美軍航母群中的航母當然是誘人的目標,不過是很難對付的,不管是潛艇的狼群戰術或導彈飽和攻擊,美軍都研究了對策,而且航母自身也有很強的抗打擊能力。一枚重型導彈,甚至一枚魚雷都奈何不了它。那麼預警機呢?在對付戰機攻擊,或組織對敵軍的空中打擊它都是唱主角的,一旦在空戰中突然失去預警機,美軍的艦載機聯隊會有什麼下場,軍事專家們閉著眼睛也能想象得到。df-2酬載,由於搞突防措施隻剩下噸了,彈頭內包含了一枚特製的l-2m複合製導空空導彈。l-2m比其他型號的要短得多,固體推進劑也少得多,主要是利用其推力矢量控製在空間作機動,但頭部安裝了複雜的製導裝置特別大,其彈載雷達不僅為自身製導,在未脫離母體時,還為df-2m製導。它既能以被動方式運作以追蹤敵方的預警機,又能以主動方式跟蹤鎖定關閉了雷達的預警機。當導彈接近到5千米時即由紅外成象尋的頭製導,預警機的熱圖像係統是決不會搞錯的。

當唯一處於可彈射戰機狀態的“小鷹”號彈射的2架“鷹眼2000”在2分鍾後接管空中指揮任務時,美軍艦載機聯隊和陸基空軍的慘狀呈現在指揮官麵前24架f-5隻剩5架了,48架f-則還有22架,艦載機聯隊則損失了9架“雄貓”、27架“超級大黃蜂”。可以看出形勢已經逆轉,數量和士氣處於劣勢的美軍正在苦苦抵擋**戰機的攻勢。空戰已接近尾聲。

說實在的,空戰的一開始雙方是勢均力敵,美軍戰機的性能較優,飛行員的訓練也極充分,協同作戰能力強。有不少還執行過作戰任務,而且士氣高漲。我軍則勝在數量多,大多數在中印戰爭、中南半島戰爭和印度洋海戰中經受實戰考驗,王牌飛行員不少。那些殲-z也是由原殲-的優秀飛行員和部分殲-7飛行員來飛行的。此時我軍戰機的性能已經接近美軍,在係統上還優於美軍,他們有強大的地麵雷達指揮係統,戰區又接近己方控製區。最後的結果也符合這一力量對比,我軍損失了2架戰機,取得了擊落5架美機的戰果,其中有3架大名鼎鼎的“猛禽”隱形戰機。就這3架“猛禽”的價值就能頂上我軍損失的全部殲-z了。

當9架“猛禽”越過巴士海峽後就感到不對頭了,由於2架-50u全速往大陸方向撤退,至少要到岸邊才能追上。此時他們已經得不到預警機的,隻得開啟機載雷達,發現有4架殲-8在2000米高空壓過來,而架蘇-27從交戰的戰團中反身由東邊逼過來,並立即發射-2攻擊,顯然自己的雷達隱形沒有效果,敵機可以根據g77雷達的脈衝測定方位,先進的ems對付低截獲概率模式是不成問題的,導彈自然可以指令製導。“猛禽”的火控係統可以一次攻擊-8個目標呢,可惜目前他們每架隻有2枚im-20和2枚“響尾蛇”了,他們毫不猶豫地展開了回擊。如此的對攻“猛禽”當然不占先。而殲-8的攻頂戰術搞得他們更狼狽了,“猛禽”的雷達隱形對地麵雷達的效果很好,但是對雷達的俯視效果就差得多了。紅外隱形也是如此,新型l-5能根據機身與氣流的摩擦生熱來追蹤目標,以超音速巡航的“猛禽”其發動機的廢氣無論如何也要比機身更熱,追蹤是不成問題的。

如此一來,“猛禽”哪裏還能去追預警機或電子戰機呢。在激戰中雙方打成了33的平手,“猛禽”的神話被粉碎了。不過它的優異性能還是保護了它的撤離,2架輕傷的都安全返航了。

空戰的結尾也是耐人尋味的,雙方的導彈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在激烈的機動中燃油也快見底了,自然要打道回府。可是我軍剩餘的戰機突然全線壓上,而且執勤不久的“鷹眼2000”發現有大批數量的戰機從大陸方向前來增援。這一情況引起了特混艦隊司令部的驚慌,參謀長趕緊指令航母調整航向立即彈射戰機,於是40架艦載機迅速地升空,整個艦隊的防空係統也處於最高戒備狀態。如此一來艦隊的作戰計劃全部被打亂,嚴重地影響梅裏斯精確策劃的第二波空中打擊。結果中國的機群虛張聲勢了一陣就返航了,僅留下24架在空中警戒,不過“鷹眼2000”也無法探測到那些貼近海麵的“老式殲-7”,美軍現在可不敢忽視那些小戰機了。30多架f-就是被他們幹掉的,甚至f-5都被他們幹掉了十多架。

北京西山戰略指揮中心3月2日400

這場空戰的主角中國空軍的主帥連祁星司令員在感到欣慰的同時又在注視下一場更激烈的搏殺。他很清楚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絕對不會這麼輕易地認輸的,以他們雄厚的實力實施的反擊將更淩厲。

這場中美大空戰剛結束就被中國方麵大肆宣揚為“3·2大捷”,這是異乎尋常的。中國國防部幾乎是即刻發布了第3號戰報稱,美軍再次大規模出動陸基空軍和艦載機聯隊試圖攻擊我在海峽中航行的船隊,我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出動戰機攔截,成功地挫敗了美軍的幹涉行動。初步統計,空戰中我空中健兒擊落了0架美軍戰機,其中有3架“猛禽”隱形戰機、4架預警指揮機和0架“電子黃蜂”等新銳機型。還救護了百餘名跳傘的美軍飛行員。雲雲。

我國媒體更是大造聲勢,半夜時分人民日報在各地居然發號外,報道自然更詳盡了。還有繪聲繪色描述殲-8m超高空截擊機勇鬥“猛禽”;新型殲-z型戰機擊落5000米高空的“聯合鉚釘”電子偵察機,又在超低空獵殺“戰隼”等等的精彩報道呢。“明華新聞”電視台有深入前線的記者,5分鍾後他們就播出了大批美軍飛行員被我直升機營救登艦的錄象,其中有4名是大名鼎鼎的f-22的飛行員。

這一切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美國輿論盡管受到嚴密控製,但麵對這樣的事實也是一片嘩然。那些被俘人員的家屬不斷湧到白宮前,要求政府停止幹涉中國內政,讓他們的親人早日回家團聚。

20分鍾後,美國國防部也發表了戰報稱,在空戰中擊落了包括俄製重型戰機蘇-30、蘇-27在內的中國戰機50多架,有力地了台灣軍民抗擊大陸武力侵犯的作戰。雲雲。這份戰報在戰後被評為“最低劣的心理戰作品”,國際輿論都認為,這不僅間接地證實了中國的戰報。而以蘇氏戰機來映襯自己被擊落的“猛禽”、“電子黃蜂”,更是為俄製戰機做免費廣告。

那些美國和國際的軍事專家更是驚詫莫名,在空戰中預警機都是最受保護的目標,怎麼中國人總是輕而易舉地把對方的預警機幹掉。以往對付印度人是如此,美軍居然也不能保住自己的預警機,真讓人難以想象。前不久的空戰還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偷襲得手,不過那也是夠丟人的,裝備了如此眾多高科技偵察設備的美軍居然還會被偷襲,那麼這次是大規模的空戰,肯定是正麵決戰。美國化了巨額資金研製的“猛禽”、“電子黃蜂”都上陣了,打成這個樣子絕對是慘敗。俄國的媒體更是又驚又喜,已經被他們徹底淘汰的米格-9,居然被中國人改造為可以打擊“聯合鉚釘”、f-的利器,實在是令人難以想象。

由於美國自己大肆吹噓“猛禽”的神奇性能,這次在“光明正大”的空戰中居然損失了3架。現在專家們又告訴大家,目前還沒有能吸收甚高頻雷達波的塗料,老式的vhf雷達都能探測到“猛禽”,新型的vhf雷達還可以比較精確地跟蹤呢。而且“猛禽”在打開導彈艙發射導彈時,雷達反射截麵會驟然增加,反而讓對方不僅能探測到“猛禽”的位置,而且還能得知它發射了導彈。而且“阿姆拉姆”在射程的中段需要“猛禽”的機載雷達照射目標,還不能以低截獲概率模式運行,因為導彈上的小雷達並不適用這種模式,此時“猛禽”的隱形性能蕩然無存。實戰證明中國人擁有了比雷達告警接收機更高級的ems電子支援係統,能根據g77雷達的少量脈衝探測定位載機的方位、距離、速度等參數,以引導導彈攻擊“猛禽”。

這些評論和報告自然激怒了美國的議員老爺,想當年是這些專家吹噓隱形性能如何如何重要,讓國會撥出巨款研製了“猛禽”,2億美元的單價高得離譜!那些空軍的將軍們竟然稱理論上空軍需要72架,當時就被國會砍到了339架,總金額仍十分驚人。後來國會又討論減少到80架時,空軍才把“至少采購量”改為295架。議員老爺準備追究責任了。

其實這些評論始終落入“唯武器論”的框架。人們不禁要問,當年前蘇聯向阿拉伯國家提供了大批的先進戰機,像黎巴嫩、伊拉克都得到了米格-25這樣的頂級超高空截擊機,他們都有什麼樣的表現呢?黎巴嫩的米格-25被以色列人幹掉了,擁有大批先進俄製戰機的伊拉克空軍連伊朗都搞不定,後來在海灣戰爭中,大批的米格-25、米格-29、米格-23、蘇-22和伊爾-7連照麵都不敢同聯軍打一下,隻得逃往伊朗了事。如果說是因為這些國家沒有係統這些戰機,或者出口的戰機不如俄國自己用的戰機性能好,那麼擁有如此先進的武器係統的俄軍為什麼連車臣匪徒都不能擺平呢?

看來俄國的先進戰機隻有在中國才能發揮其作用。我們當然不是否定先進武器的的作用,在朝鮮戰爭中,誌願軍擁有的米格-5及後來的米格-5比斯性能與美軍當時的f-80、f-84、f-8相當,才能有相當不錯的戰績。同樣也是限於米格-5的航程,隻能控製一條不寬的“米格機走廊”,沒有能力在整個朝鮮北部與美空軍爭奪製空權。這次的空戰中,我軍的戰機性能就機動性、空空導彈和電子設備性能而言,與美軍是相當接近的。而航程、隱形性能的差距在這場空戰中,前者是不起作用,後者由我軍先進的地麵雷達係統基本上可彌補了。所以如此的戰績是相當合理的。

我國的媒體和民間的評論,則大部分偏重於認為飛行員的英勇頑強勝過美軍,不少還深入到了戰爭的正義性的層麵。可是即使是正義的一方,由於沒有正確的方針,沒有有力的領軍人物來執行正確的方針而招致失敗的也所在多有。我軍的空軍能再次騰飛,連祁星上將功不可沒,後世的軍事專家幾乎一致認為他是繼劉亞樓上將之後的又一位空軍的功臣。他在2005年接任空軍司令員一職時,國家在軍費開支方麵已經加大了投入,軍委對空軍現代化的期望值也很高。他並沒有急於審查一大堆的新機開發方案以及大規模引進俄國新型戰機的報告,而是深入部隊的基層,各大飛機製造集團和航空研究院所,認真聽取一線指戰員和專家、技師們的意見。

他感受到一種潛在的危機,引進和仿製的殲-重型戰機,由於發動機、飛控係統和機載雷達仍未能完全掌握,導致造價高昂,裝備的數量就不多;殲-0為自行研製的輕型戰機,但發動機和一些機載設備還得靠引進,造價也相當高,生產的數量也不多。更大的問題是優秀飛行員的數量太少,這些戰機的飛行員培訓費用極大,有不少是送往俄國進修的,而且淘汰率相當高。很多部隊有了新機也不敢高強度培訓,怕出事故摔掉飛機。要命的是殲-、殲-7、殲-8這些上一代的主力戰機則在加速淘汰,導致我軍的戰機數量在銳減。如此一來,遠程打擊力量尚未形成,近程防衛力量已經呈現不敷使用的狀態。

而且在空軍的結構上存在的老問題也沒有改善。一是攻擊機嚴重不足,現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中低空防空力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強-5已經不能適應嚴峻的戰術環境;而殲-ii和殲-0攻擊型的數量不能滿足需要。二是預警機問題嚴重,引進的-50,數量少,而且性能上與e-3有相當的差距。而相當於e-8“聯合星”的協同指揮機根本是缺項。因此空戰和對地攻擊的效能,與世界強國有很大的差距。三是電子戰機和偵察機始終是我空軍的弱項,對這方麵的投入嚴重不足。四是戰略空運力量嚴重不足,引進的伊爾-7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載重噸位也偏小。運-8的數量都是不夠的,而且作為戰術運輸機,在性能上與-30j也有不小的差距。五是轟炸機實在是與強軍差距太大,不僅沒有戰略轟炸機,轟-作為戰術轟炸機也難以適應當今的戰術環境。…

要扭轉這一狀況,不僅是我國總體技術和工藝力量上的問題,還涉及利益再分配的問題,遭遇到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連祁星上將以大無畏的精神和驚人的毅力迎接這一挑戰,他砍掉了一批新機研究項目,集中力量預研隱形戰機;砍掉一批引進項目,集中力量全麵掌握殲-和殲-0的渦扇發動機和機載雷達的技術。更驚人的是,他堅持撥出相當的款項對殲-、殲-7和殲-8的升級改造,被不少軍內外高層人士指責為“守舊”。他對運輸機、轟炸機、預警機、電子戰機和偵察機的改進、引進和研製也給予了更大的關注。

在一線部隊中則嚴厲推行高強度訓練,對組織訓練不力的予以批評、處分,而對訓練中非主觀原因造成的事故,甚至重大事故,都給予諒解,隻是強調總結經驗教訓,並收集資料提供給研究院所。

當然這一切受限於軍費不足,隻能緩慢地推進。更大的問題還有所謂的“大環境問題”,我國的航空公司仍在熱衷於買外國飛機,盡管知道波音公司在飛機上搞鬼。這些並不是空軍能控製的,但對國內的飛機製造業造成的傷害卻是連美國人、日本人和台灣人都做不到的。

王剛主政後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連“大環境問題”都解決了,民航總局的領導班子更換了由一名退役的空軍中將出任。停止了單純購買國外航機的行動,大筆購機合約與技術轉讓緊密掛鉤,大力扶持國內的飛機製造業。到金龍電池發明,電動螺旋槳研製成功後,外國飛機完全被逐出了我國的貨機和支線民機的領域。這些舉措夯實了我國航空工業的基礎。

當然更直接的還是軍費的大幅度增加,推動了空軍的進步。連上將抓住時機推進改革,飛行員的訓練強度大幅度上升,蘭軍忙得不可開交,訓練質量也得到了提高。在裝備更新上他更是那些大膽的創新。螺旋槳隱形小飛機能順利問世與他的是分不開的,如此的“倒退”阻力不小。空軍得到了相當巨額的資金,不少人又要求大上新機型,他不為所動仍以大筆資金雷達、電子設備、發動機、材料研製,在傳統勢力看來也是“本末倒置”。實戰證明了這些舉措的有效性。

在朝鮮事變中連上將初次展露了大無畏的膽識,他親自下命令讓飛行員以堅定的動作驅趕日軍的戰機。有人擔心撞下日本飛機會引起外交危機,他說“出了問題我負責,不能讓日本鬼子在中國人目前囂張。”

中印戰爭更是為他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他為得到這麼一個勢均力敵的對手而興奮。在戰爭期間空軍司令部的工作強度一點也不比前線指揮所的低,正可謂強將手下無弱兵。中國空軍打出了自己的威風,從初戰的突襲開始,一路壓著印軍打。在高強度的空戰中,我軍的戰損率也是很高的,此時改進型的殲-7和超輕型殲-2m的效能就突現出來了。它們的成本低、產量高,更關鍵的是飛行員的培訓效率高。所以我們的空軍越打越多,始終保持了高昂的士氣。按照效能統計的理論,在實戰中數量要比質量更重要,如果一方的戰機的單機效能為另一方的4倍,那也隻能與對方的2倍數量的戰機抗衡。

如果說我軍戰鬥機的進步確保了戰區製空權的話,那麼運輸機、攻擊機、轟炸機、預警機和偵察機的超常規發展更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進步,否則中印戰爭和中南半島戰爭的勝利是不可想象的。在這些近乎勢均力敵的戰爭中,連司令員不惜損失讓空軍的這些部隊高強度地參戰,超負荷的、殘酷的實戰讓空軍練出了真功夫。沒有這個基礎怎麼能挑戰美國空軍呢?

初戰的勝利並沒有讓連司令員陶醉,美軍還有強大的反擊力量,自己的手下能順利地頂住嗎?

台灣外海美特混艦隊3月2日東京時間45

“報告,**再次出動40架重型運輸機,0架中型運輸機,500多架直升機向台島南部搶運兵員和物資。台灣空軍未作反應。”情報參謀報告道。

梅裏斯對此類消息沒有興趣,空戰的失利對他的打擊太大了。那些筆杆子也許可以把這場空戰描述成小小的勝利,畢竟小夥子們擊落了更多的敵機,剛才他也是如此激勵聯隊官兵的。在超視距空戰中戰果是很難統計的,當時隻能知道己方損失的確切數字,對擊落的敵機數量,預警機可以探測到一部分,大多數隻能根據飛行員自己的報告。如果是2名飛行員同時攻擊多個目標,誰能搞清楚目標是誰擊落的呢?大多數隻能根據飛行員肯定多報的數據來統計,以後再根據截獲的敵方情報來校正。梅裏斯得到的數據是擊落了包括蘇-30、蘇-27、殲-0、殲-7,甚至還有殲-無人機共架,可是他明白就這場空戰而言自己是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損失了架“海鷹”後,梅裏斯製止再派搜救機群去打撈跳傘的飛行員。聯隊損失的不僅是47架戰機,更要命的是8名飛行員沒有了(ef-8和f-4都是雙座的),盡管大多數能保住生命待在**的俘虜營中,但在戰爭(目前在外交上稱為是“衝突”)結束前,他們是不能再為聯隊效力了。現在補充的戰機馬上就能飛過來,可是那些新來的飛行員有經驗的就少多了。到底是大國間的衝突,幾個小時就損失了上百名精銳的海空軍官兵,要按以前的估計總統會被迫退出衝突的。那麼梅裏斯中將就徹底失去翻本的機會,並肯定會成為替罪羊被追究失敗的責任。作為前線指揮官他隻能等待總統的決斷。

作為司令官,他比那些忙碌不堪的參謀人員有些時間注視政治層麵的變化。現時有了網絡等高科技設備,民意調查容易得多了,並可以很快地得到結果。在3個多小時前,美國人剛剛獲悉他們的戰機摧毀了大陸“武力進犯台灣的登陸船隊”時總統采取行動的比例高達90%,其中“堅決”的為70%,其餘為“認可”的;反對的僅占0%,其中“堅決”反對的僅占4%。在我軍奇襲美軍艦載機聯隊,擊沉宙斯盾戰艦、導彈護衛艦、掃雷艦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的比例直落25個百分點。在5分鍾前,盡管有國防部“鼓舞人心”的戰報,總統的率跌到了39%。總統能頂住嗎?

現在通訊參謀把總統密電放到他的麵前,梅裏斯以緊張的心情接了過來。

“…按3號方案實施打擊,務必於隨後的作戰中殲滅**的航母群和重型艦隊。…”去除行文中的廢話,核心的這句指令讓中將鬆了口氣。

恢複堅毅神色的中將立即向參謀長下令“立即按3號行動計劃,組織實施打擊!”

完全明白華盛頓的這一指令將美中衝突推向全麵戰爭的邊緣,因為這是**建國後,美國第一次大規模襲擊中國本土。在美國海空優勢大得多的朝鮮戰爭和越戰中美軍都從來沒有打擊過中國本土的目標。當年在朝鮮戰場美軍全力封殺誌願軍在北朝鮮修建米格機的機場,但對中國東北邊境的機場卻不敢轟炸。米格-5的航程很短,隻要炸掉這些機場,米格機就將無法飛到朝鮮戰場,美軍的絞殺戰就能取得成功,其吸引力極大。直至美軍被迫簽訂停戰條約也未敢邁出這一步。在越戰中美軍轟炸北越的規模極大,甚至炸到河內,但華盛頓為了防止炸彈誤落到中國境內,還把越南與中國接壤的大片區域劃為“禁炸區”。

3號方案要求以280枚“戰斧”導彈打擊台灣海峽的大陸沿海的4個重要戰略目標,包含了廈門港、福州的機場、4個指揮中心、5個登陸艦隊的集結地和3個前線機場。這是第一批目標,此後還將視情況展開更大的打擊行動。

當參謀長在組織行動時,鬆了口氣的梅裏斯中將靜下心來想明白了。布赫曼總統之所以認為國內能承受如此大的傷亡,是因為美軍徹底施行了誌願兵製。不像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時的征兵製,那時議員、各級官員,甚至總統的兒子隻要符合征兵條例就得參軍。死傷的官兵中自然也會有那些官老爺的親屬,炮彈和導彈是不分貴賤的。現在不同了,國家給官兵以高額報酬,官兵理論上是自願參軍的,實際上不少人是迫於生活的壓力參軍的。那些官老爺的子弟就不必為了強製的原因參軍了,這次的死傷者中就沒有一個是官老爺的子弟。總統受到的壓力極大地減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