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趙恒接到傳位詔書,按照傳統三辭三讓——第一次辭讓,金兵開始渡河,朝廷因帝位虛懸群龍無首,東京以北,東至大名,西起河陽(今河南孟縣)的數百裏黃河天塹上,一個守衛的宋兵也沒了;第二次辭讓,金兵已入滑州,朝東京以北,東至大名,西起河陽(今河南孟縣)的數百裏黃河天塹上,一個守衛的宋兵也沒了。
這時候,老牌太子黨宇文虛中勸趙恒趕緊繼位采取應對措施,趙恒回答:“不行,禮不可廢。我如果不做完‘三辭三讓’,會被人說‘得位不正’。”
這也是正統儒學觀念,宇文虛中無法反駁,隻得由著趙恒做下去……等第三次辭讓時,金兵已至汴梁城下。幸好金兵奔行數千裏,人困馬疲,來不及立刻攻城,否則的話,趙恒不用辭讓了,那時候國家已經不存在了,再辭讓國家首腦位置,毫無意義。
但是趙恒是運氣好,能把“第三辭讓”做完,而明亡的時候,崇禎任命的新宰相還沒做等完這套“三辭三讓”,明代已經不存在了!
其實,趙恒原本應當向明代最後一位“未完成宰相”一樣,做不完這套三辭三讓禮節,但因為一個人的心急難耐,推動了一把,讓趙恒緊急走完了最後一步——聽說道君中風,道君最寵愛的兒子趙楷心如火燎,在數十個王府侍從的簇擁下,直闖宮門,企圖逼宮。結果被那個不光彩的“放火將軍”何灌率領自己的侍從,將這群不速之客擋住了。鄆王趙揩無奈大哭而去,趙恒聽到消息,當夜緊急完成“第三辭讓”……
正月24日,欽宗趙桓正史即位,上午在大殿召見群臣,更換年號,趙桓稱:別叫宣和了,這一宣就把金兵給宣來了,不吉利。而後趙桓根據《詩.周頌.我將》中的“日靖四方,永康兆民”一句,分別取一個字,合起來就是“靖康”,圖個好口彩。
隨即,下午欽宗檢閱三軍儀仗隊。大赦天下,獎勵眾臣。並下詔讓官民暢所欲言,點評朝政得失,為國家分憂……
登州城,趙師俠接到朝廷詔書,向時穿哀歎:“咱們一番努力,竟然便宜了……咳咳……”
時穿搖頭:“誰說便宜了趙恒?估計這時間,我的奏章正好送達汴梁,到時候……嘿嘿,走吧,我們動身。”
隨著時穿一聲令下,三十萬大軍緩緩移動了,當先的是孫立帶領的馬軍一萬騎,馬蹄隆隆的踏在積雪上,在雪地上趟出一條筆直的路線。後麵跟著的輜重兵、輔兵、以及火槍手嘹亮的高喊一聲,唱起軍歌,數萬隻靴子同時踏在地上,大地都隨著他們的步伐發出陣陣顫抖。
林衝趕過來向時穿行禮,帶著一股慷慨赴死的激昂說:“大人,我先走一步,汴梁城下見。”
“汴梁城下見”,時穿神態輕鬆。
宗澤站起身來,哈哈一笑:“輪到我了,我領民夫輜重,也該動身了,大人,汴梁城下見……”
時穿點頭,隨即招呼刁翬:“諸將都隨我走了,你把官衙移到黃縣,記住,守住黃縣碉樓群,京東東路還有一戰能力,否則……否則,你我隻好地下相見了。”
“大人,出兵在即,何苦說此不吉言論,大人放心,我定會守住京東路。”
時穿抬眼眺望,隻見遠處,馬上騎兵披著厚厚的白色羽衣(羽絨服),連戰馬上都蓋著白色素布戰裙,跟隨在騎兵隊後的數十萬民夫肩扛手挑,長長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時穿輕歎一聲,對留守的黃煜與環娘叮囑:“冬季出兵,輜重帶的多了一點,金兵二十餘萬,若是太原守不住,還要加上六萬女真精銳,我這三十萬,戰兵不過六萬,此戰勝負的關鍵在於糧草火藥,天寒地凍,轉運糧草的事情,擺脫你們二位了。”
黃煜還沒回答,環娘啜泣的說:“哥哥放心,我絕不會讓哥哥餓著。”
趙師俠一聲輕歎,跟自己娘子欲言又止,拱了拱手,轉身上馬。
遲疑了許久後,時穿雖有心乘火打劫,但終於不忍心民族文化遭遇厄運,在這天寒地凍、天下無人響應勤王的時機,他被迫出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