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終結之戰(2 / 3)

蘇邁以前一直附從梁師成,做梁師成的幫閑討生活,梁師成被罷黜後,因仰慕蘇邁老爹的官員多,而且如今逐漸有點小勢力,蘇邁便被安排出京,做酸棗尉——這一任命原本發生在夏季、金兵退走後出現,那時候還會出現一首詩《送蘇邁尉酸棗》,詩曰:酷暑日逾退,涼風生早秋。翩翩蘇公子,一官不遠遊。仕養兩得意,人生複何求。駿馬如飛星,錦帶垂吳鉤。到邑嚚訟少,官閑吏兵休。還當有佳吟,吟到黃河頭。

但現在因為時穿的攪局,汴梁城南門提前開放,待在京城的官員人心惶惶,都想逃離這座城市,而蘇邁失去收入生活困窘,許多自認為蘇軾弟子的官員便加快行動,使其提前得到任命。

蘇邁的父親是製科狀元,平生喜歡擺弄機械玩意,據說他是龍骨水車以及攝影的銀版技術的發明人,作為蘇軾晚年一直陪伴父親的庶生子,蘇邁也喜歡研究這些東西,他獲得任命後,自知酸棗兵力不多,不可能抵擋金人的攻擊,想起時穿的火器傳聞,便召集縣裏工匠想要仿製相應火器。

蘇邁的舉動並不是特例,戰爭比十所大學更能推動生產力。眼見得金人肆虐,各個縣隱約聽到一點傳聞的,都在加緊開發火器,隻是蘇邁家學淵源,知道研究的方向而已。在仿製槍管失敗後,蘇邁聽某老匠師說:淩鵬主持軍器監時曾談到一種一踩就響的“炸雷”……他馬上覺得這種不需要兵力,埋在地裏就能阻止敵軍行動的武器,正適合酸棗的情況。

接下來一切自然順理成章了,蘇邁不求攻敵,隻求敵人不來酸棗騷擾。他也不知道埋設地雷的禁忌,這玩意發給百姓埋設後,完全不管什麼雷區安全區,以至於事後連埋地雷的人都忘了埋在那裏,結果地雷埋得無處不在,連自己都不敢出城了……

俗話說“亂拳打死老師傅”,這種埋地雷的活兒讓時穿來做,絕對是有跡可循,至少也要給自己留出一條明顯的通道,來保障今後的出行安全,但現在做這事的是蘇邁,蘇邁過去從未做過行政官員,隻知道把活兒交給百姓,百姓有的認真、有的應付差事,有的擔心自己家園,有的關心自己的果園。結果地雷埋得毫無規律……以致於戰後數年,酸棗都成為禁忌之地,農夫不敢下地耕作,小商販不敢走街串巷。

那些做事認真的,喜歡把地雷埋得讓人找不著,他們布設的地雷,地麵上看起來毫無異狀,甚至還有馬蹄印鞋印,但等你踩上去,立馬就會發現不對;而那些做事馬虎的,就把地雷擱在地上,上麵堆一堆土,誰一腳踢上去,那就不是咣當聲了;而有些人喜歡惡作劇,將地雷的一頭綁在樹上,另一頭拉根細繩拴另一個樹上,這種方式布雷,稍大點的野獸拌上去就是一響。

更可氣的是,地雷質量良劣不齊,有的地雷拿刀砍都不炸,而有的地雷,連旁邊的爆炸都能觸響。因為埋設地雷的百姓個人愛好不一,偶然也會發生誤炸現象,比如某猛安士兵剛剛接近一片果林,恰好果林的主人特別愛惜自家財產,在果林周圍埋設的地雷數量多了點,碰巧有幾枚地雷是采用甘油地雷,鈍化不徹底,炸藥過於敏感了點,金人的馬蹄震動立刻引爆了地雷,結果,一謀克金人目瞪口呆的看著麵前的果林炸成一片火海……

這種狀況持續沒多久,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的金人受不了了,他們再度靠近河壩貼著黃河走——這會兒終於安全了,害怕爆炸影響河堤,老百姓都沒敢在這裏動手。

可是貼近河壩行走,金人便那裏都去不了了。天雷地火般的爆炸不是人力可以阻擋,受夠了的金人再也不願重蹈覆轍,他們沿著&走走停停,耳邊時刻聽到河對岸的爆炸聲。等金人越過了酸棗……酸棗取得的戰果早已被窺伺的百姓傳遍四縣八鄉,附近各縣立刻開始用人海戰術製造地雷……

這時候,時穿的攻擊已進入尾聲,宋軍不斷來援,而金兵在這片土地上四顧皆敵,等時穿攻入金兵營寨,金兵的大崩潰開始了,後走的金兵往往來不及帶走他們的戰利品,很多金人連多餘的戰馬都帶不走,隻顧單身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