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圓柏別名興安檜,常綠匍匐灌木;樹皮紫褐色,裂為薄片脫落。葉二型,刺葉常著生於壯齡和老齡植株上,交叉對生,排列疏鬆,條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上麵凹陷,有白粉帶,下麵拱圓,有鈍脊,近基部有腺體;鱗葉交叉對生,排列緊密,菱狀卵形或斜方形,先端急尖或鈍,葉背中部有橢圓或矩圓形腺體。雄球花卵圓形,雄蕊6~9對。雌球花著生於向下彎曲的小枝頂端,球果常呈不規則扁球形,成熟時暗褐色至藍紫色,被白粉,有種子1~4粒;種子卵圓形,扁,頂端急尖,棱脊不明顯。花期6月,果期次年8月。
興安圓柏的生長習性
興安圓柏生長於400~1400米的多石山地、山峰岩縫或沙丘,有一點岩石縫隙就能生長,生命力極其旺盛。分布於大興安嶺、呼錫高原、吉林;朝鮮、蒙古、俄羅斯有分布。枝葉可以入藥,味辛,性溫。發汗,利尿。
構樹
構樹又稱楮樹、穀漿樹,桑科構屬的一種。喬木,可高達16米;樹皮淡灰色,小枝粗壯,密生絨毛。葉膜質或紙質,闊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略偏斜,邊緣有鋸齒,兩麵密被柔毛。雌雄異株。雄花序腋生,總花梗長1~2厘米。雄花具短梗,有2~3枚小苞片,花被基部合生,上部有毛。雌花序頭狀,直徑1~1.5厘米,總花梗長1~1.5厘米,雌花苞片棒狀,頂端圓錐形,被毛。花被管狀,柱頭細長,線形,被短毛,具黏性。聚花果球形,直徑1.5~3厘米,肉質,成熟時紅色。
構樹的實用價值
構樹生於山坡或村旁。分布於華南、華東、西南、華中以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等。印度、越南、日本也有分布。本種樹皮纖維細花、是優質的造紙原料,也可製造人造棉。果實可生食或釀酒。葉可喂豬。果實及根皮入藥,有補腎利尿、強筋骨的功效。乳汁可洽癬瘡及蛇、蟲、蜂、犬等咬傷。
見血封喉
見血封喉又稱箭毒木、加布、剪刀葉、加獨、藥木,桑科木波羅亞科見血封喉屬中的一種。為熱帶或亞熱帶的常綠喬木,高可達30米。基部有圍長達8米的板狀根。小枝有節疣,光滑無毛,單葉互生,為矩圓形或橢圓狀矩圓形,長5~7厘米,寬2.5~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心形,常不對稱,全緣或有粗鋸齒,兩麵粗糙,葉背、小枝常有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密集於葉腋,生長在一肉質、盤狀、有短柄的花序托上;覆瓦狀排列的苞片,包圍著花序托;雄蕊和花被片各4枚;花單生於一具鱗片的梨形花托內,無花被,子房與花序托合生,花柱2裂。果紅色,有菠蘿蜜氣味,肉質卵形,不到2厘米大小。
有毒的見血封喉
見血封喉分布於雲南南部和廣東、海南省,南亞、東南亞也有,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樹幹流出的白色乳汁有劇毒,少數民族常塗其液於箭頭上以獵獸,稱“加獨”,能引起人畜中毒和死亡;其中有毒成分為弩簫子甙與強心甙。見血封喉的纖維細長而柔韌性強,易脫膠,可成為麻類的代用品,或做人造棉的原料,但是該種已成為瀕危樹種,被國家列為三級重點保護植物。
梅花
梅花是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梅在商周時代就已廣泛種植。但那時不是為了賞花,而是為了采果實來當酸味的調料。《尚書·說命篇》說:“若作和羹,爾唯鹽梅(要把菜湯的味道調好,得有鹽有梅子)。”由於氣候的變化,北宋以後,梅樹已不能在北方露天生長。而加意培植梅花,已從這時開始了。由於嫁接技術嫻熟運用到梅樹的栽培上,經過嫁接培育而成的“緗梅”,心色微黃,一朵花可達20餘瓣,名曰“千葉黃香梅”。古梅花朵豐肥,幽豔芳香,成為奇觀。
梅花的象征意義
梅花不畏嚴寒、傲霜鬥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潔的形象,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向來為中國人民所尊崇。孫中山先生推翻清王朝後建立了中華民國,用五色國旗象征各民族的團結,並用梅花五個花瓣象征五色旗。從此,梅花被人們尊為中國的國花,一直沿用至今。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梅花》: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的觀賞價值
梅是薔薇科植物,多年生喬木。葉片闊卵形,葉柄上有兩個突起的腺體。花有5個花瓣或為5的倍數;花色有白、紅、墨紅、粉紅等。花先葉而放,清香宜人。單瓣的品種,花後多能結果,味極酸;重瓣的品種一般很少結果,主要供人觀賞。梅樹栽培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我國長江以南栽培的最多。
四大古梅
晉梅:據湖北《黃梅縣誌》記載,這株晉梅乃是晉朝和尚支遁親手所栽。他當年從九華山帶來珍貴白梅一棵,來到黃梅的蔡山,植下此樹。隋梅:浙江天台國清寺的一株隋梅,距今已有1400年曆史。隋梅相傳是佛教天台寺創始人智者大師親手栽植。唐梅:種植於浙江杭外超山大明堂院內的一株唐梅,素譽為“餾山之寶”。據說,此梅因種植在杭州吳家橋龐姓園中,一直保留下來。在雲南昆明黑龍潭公園也有一棵唐梅,植於唐朝開元年間。宋梅:杭州超山的另一寶就是宋梅。這株宋梅植於超山之麓的報慈寺前,是六瓣名種(一般梅花是五瓣),距今已8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