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產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平原地區,華北、東北有栽培。垂直分布在海拔1300米以下,是平原水邊常見樹種。垂柳喜光,在溫暖濕潤氣候及潮濕深厚之酸性及中性土壤中生長良好。垂柳也比較耐寒,特耐水濕,在土層深厚的高燥地區也能生長。它萌芽力強,根係發達,生長迅速,15年生樹高達13米,但壽命較短,樹幹易老化,30年後漸趨衰老。
垂柳的用途
垂柳枝條細長,柔軟下垂,隨風飄舞,姿態優美瀟灑,常常受到人們的讚賞。在河岸及湖池邊種植,柔條依依拂水,別有風致,唐代詩人賀知章有《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自古以來,垂柳就是重要的庭園觀賞樹。亦可用做行道樹、庭蔭樹、固岸護堤樹及平原造林樹種。垂柳的枝(柳枝)、葉(柳葉)及根(柳根)都可入藥,其性味苦,性寒。有祛風除濕,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用。
旱柳
旱柳別名河柳、山楊柳、江麻。落葉喬木,高達十餘米;樹皮深灰至暗灰黑色,不規則淺縱裂;枝斜上,大枝綠色,小枝黃綠色。葉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窄圓或楔形,邊緣具細鋸齒,兩麵無毛。雄蕊2,花絲分離,基部有長柔毛,腺體2。雌花腺體2。花期4月,果熟期4~5月。
旱柳的生長習性
旱柳在河流兩岸及山穀、溝邊、河灘、河穀、低濕地都能生長成林。旱柳喜光,較耐寒,耐幹旱,稍耐鹽堿。在濕潤排水、通氣良好的沙壤土上生長最好,但在黏土或長期積水的低濕地上,容易爛根,引起枯梢,甚至死亡,對病蟲害及大氣汙染的抗性較強。萌芽力強,根係發達,紮根較深,具內生菌根。在濕潤肥沃河流衝積土壤上生長快,11年生樹高16米,生長快。旱柳還是有名的長壽樹種,壽命長達400年以上。分布於內蒙古各地,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也有栽培。
旱柳的用途
旱柳那柔軟嫩綠的枝條、豐滿的樹冠及稍加修剪的樹姿,非常美觀,是我國北方常用的庭蔭樹、行道樹。河湖岸邊、公路邊都可見到它的身影,也可用做防護林及沙荒造林,農村“四旁”綠化等。旱柳樹形美,容易繁殖,深為人們喜愛。旱柳的枝、葉及樹皮入中藥,其性味苦,性寒。有散風,清熱除濕,消腫止痛的功用。
小紅柳
小紅柳別名烏柳、良馬,灌木,高1~2米。小枝細長,灰褐色,先端稍下垂,幼時被絹毛,後漸脫落;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柄短,無托葉。雄花具2個完全合生的雄蕊;雌蕊的子房卵圓錐形,無毛。蒴果長3~4毫米,無毛。花期5月,果期6月。
小紅柳的分布及用途
小紅柳生於沙丘間低地及沙區河流兩岸,分布於中國的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喜光,耐濕、耐寒、抗沙埋。喜生於沙漠地區的河邊、沙丘間的低濕地。其嫩枝葉是山羊、綿羊、駱駝、牛非常喜歡的食物;各種牲畜均喜食其幹枝葉,營養價值較高,有催肥增膘作用。可做冬季貯草。根及須根入中藥。樹皮入蒙藥。有清熱瀉火,順氣的效用。
皂柳
皂柳別名山柳、毛狗條、山楊柳。灌木或小喬木。枝褐色、紫褐色或黃褐色,幼時被毛,後脫落無毛。葉披針形、倒卵狀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先端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全緣或具稀疏鋸齒;下麵有白霜,兩麵無毛或有柔毛;苞片長橢圓形,全緣,被柔毛;雄花序長2~4厘米,雄蕊2,離生;雌花序長2~4厘米,子房狹圓錐形,被毛。蒴果長約9毫米,無柄,疏生柔毛。花期4~5月,果期5~6月。
皂柳的分布及用途
皂柳多生於山野荒坡,分布於我國華北、陝西、河南、湖南、湖北、西南等地;印度、不丹、尼泊爾、阿富汗有分布。根可入藥,性味辛、酸、澀,性微寒。有祛風,解熱,除濕的功效。
烏柳
烏柳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4米。枝細長,幼時被絹毛,後脫落,一二年生枝紫紅色或紫褐色,有光澤。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生於濕地、山坡林緣或低山丘陵,分布於我國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西藏、四川、雲南。可用於水土保持植物;可作薪炭材;樹皮、嫩枝葉可入藥,主治麻疹初起,斑疹不透,皮膚痛癢,慢性風濕等症。
崖柳
崖柳為灌木,稀小喬木,高4~6米。小枝較粗,幼枝有白柔毛,老枝無毛,苞片卵狀長橢圓形,褐色,一般有花序梗,花較稀疏,蒴果卵狀圓錐形,有絹毛。花期5月初,果期5月底至6月初。生於濕地、山坡林緣或低山丘陵。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內蒙古、吉林、河北、山西等,朝鮮和俄羅斯(東部西伯利亞遠東地區)也有分布。枝條可供編織,葉可做飼料,亦為薪炭材及蜜源樹種。
黃柳
黃柳別名小黃,多年生灌木。高1~3米。老枝黃白色,有光澤;嫩枝黃褐色。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其性耐寒、耐熱、抗風沙、易繁殖、生長快、耐沙埋。喜光。喜生於草原地帶地下水位較高的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生於草原沙地或沙丘間低地,分布於中國的遼寧、吉林、寧夏和內蒙古等省區。黃柳的幼嫩枝葉是山羊和駱駝喜愛的食物。它還是良好的固沙樹種;枝條細軟,可供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