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創新管理:讓不占優勢的事情發揮出潛在的優勢(2)(1 / 2)

青春的日子總是有用不完的能量和熱情。這些都是很好的安排啊,很高興你有這麼多讓自己覺得豐富開心的事情可以去做,每個人都該拿出一些時間貢獻給那些看似並不是有用和必需的消遣。

隻是還有一樣,那精彩的書,你當真將她列進了不知第幾個行程安排中去了嗎?今天想找到一本書看,不知道是件多麼容易辦到的事,可這容易是相對、有條件的,並不都是如此容易。 

據記載,古時候有個人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就隻好借別人的書讀。他借書很講信用,說第二天還,那當天晚上寧可不睡覺,也要將書連夜抄出來,天亮後按時送還,之後再仔細鑽研手抄的書。如此堅持,他靠借書學到了很多知識。這個人叫梁顥,宋朝人,在公元985年的科舉考試中表現出色,被選為狀元。

可現在呢?常常是一本書買回家幾個月,我們卻連一遍都難得翻完。書是這樣唾手可得,得到的輕易讓我們覺得不必費心去珍惜,何況,書外的世界又是如此精彩紛呈。沒辦法,總有時間的,等等再看書吧,又不是什麼緊要的事,你這樣對自己說。

於是,書成了擺設,束之高閣。

夜色暗了,閃爍的霓虹下,街角的書店還在營業;節假日,旅遊點人頭攢動,那家最大的圖書館照常開門;新學期,剛入學的小孩子每個人手裏都發到一本嶄新的教科書;天橋上,減價處理的各類圖書一摞摞被隨意堆放在地攤上……

這裏、那裏,到處都有書的蹤跡。

可聽人說,

最好的去處是把她放進我們心裏,

那裏是她施展魔法的神秘天地。

今天,各種形態、內容的書排著浩蕩的隊伍飛入尋常百姓家,這許多的書塞滿了書包、占據了書櫃,卻總是被人們忽略。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書非借不能讀。

你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嗎?

有一個小孩子,什麼事都由父母照料。有一天,父母要出遠門,臨出門前將一塊大圓餅挖掉中間部分套在小孩子的脖子上,以便他在肚子餓的時候能很方便地吃到。父母幾天之後回來卻發現,孩子還是餓死了,圓形的餅前麵部分已經被吃光了,後麵的卻一口沒動,孩子居然懶得將餅轉一轉。

書圍繞在我們的前後左右,看得見,摸得著。小孩子沒有吃到餅,因為身體的饑餓死掉了;而什麼時候,我們對書一再地視而不見,我們的思想也會因為饑餓而死掉。

書也是食物,她是我們的血肉和筋骨。

讀書,了解世界最便捷的方式

地球已經存活了四十六億年,人的壽命不過百歲。

宇宙無限廣大,世界紛繁複雜。

就算你一刻不停地將你感興趣的事情都去體驗一番,所得仍將十分有限。這時候,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別人的實踐經驗,或者是所見、所聞、所聽、所感,你都可以拿來學習了解。當然這比較麻煩,還要花力氣搜集,最便捷的方式是:打開一本書!

從古到今,書裏不知蘊藏了多少豐富的知識。曆史和地理,星空和物種,外星人和詭異事件……你能想到的,書裏都有涉獵。

讓書帶你去看看海底的發光生物;讓書帶你去感受“泰坦尼克”沉沒的瞬間恐慌;讓書將人類始祖的真實樣貌在你麵前細細呈現……

世界無限大,而我終將一一抵達!

很多人都是通過讀書的方式來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我們通過書籍抵達想要了解的曆史時空,得來的經驗和感悟再拿來對照現實生活,往往就能得出一個更加正確的思考和行動了。

我們都知道毛主席少年的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在投考長沙第一師範前半年,他每天都要到長沙圖書館去讀書,一開門就進去,關門才出來,風雨無阻。他自己後來回憶說:到了圖書館,就像牛進了菜園一般。

毛主席的讀書不是僅僅局限於一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哲學、政治、經濟、曆史、文學、軍事等社會科學,包括一些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他都要拿來研讀一番。當然,曆史方麵的書籍他讀得最多。中外各種曆史書籍,特別是中國曆代史書,毛主席都非常愛讀。從《二十四史》、《資治通鑒》、曆朝紀事本末,直到各種野史、稗史、曆史演義等他都會拿來看一看,目的就是要借助曆史的經驗和教訓來指導當下的革命事業,“古為今用”。實踐證明,這種方法的確奏效。

書對曆史和現實的忠實記錄,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愛不釋手。而那些虛構的故事和人物也常常令人為之感動,書中人物的性格、精神通過書本的傳遞,一點點影響和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

中學時代,不妨多讀幾本優秀的大部頭書,它能幫你解答不少生活裏遇到的現實困惑。把心投進去,到主人公所處的年代和事件中神遊一番。目力的限製可能會帶來時空的隔膜,思想則能夠自由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