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編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打動了幾代人的心。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成了人們心目中英雄的化身,而且由於他是從一個少年成長起來的平民英雄,他的故事對我們而言更具有啟發性和激勵性。我們在書裏能看到自己生活裏的影子,接受自己的不完滿並努力追求美好。書一點一點錘煉著我們的人格和品質,書中人物的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
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讀,一隻眼看紙麵上的,另一隻看紙背麵。”
同樣的一本書,在不同年齡段,也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比如那些大部頭,小的時候看著新奇,再大些看個半懂,年齡增長了,才能領會得更多。
可見,我們並不是為了讀書才去讀書,而是因為讀書為我們打開了更多看世界的窗子,讓我們體驗到更加豐富的人生美景。
快樂讀書的最好方法:先讀起來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知道不如喜歡,喜歡不如愛好。讀書也是這樣,帶著興趣讀書,才能讓自己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
古語說:不在其中,不知其味。培養讀書興趣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讀起來。
那些在曆史上取得出色成就的人,無一不是靠著興趣的指引,達爾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相當有名。在劍橋大學讀書期間,年輕的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亨斯洛和著名的地質學家席基威克。兩位導師循循善誘的啟蒙,使植物學和地質學讓達爾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成為他一生的事業。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後,自費參加了一次環繞世界的科學考察航行。他們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越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過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貝格爾艦的航行,成為達爾文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艦船一路上遇到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達爾文的科學考察卻始終做得津津有味。航行結束後,達爾文的研究成果開始大量發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終結了上帝創造人類的神話,為人類的思想解放開辟了新紀元。如果沒有興趣做指引,很難想象達爾文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科學家丁肇中用6年時間讀完了別人10年的課程,最後終於發現了“J粒子”,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學金的華人。記者問他:“你如此刻苦讀書,不覺得很苦很累嗎?”他回答:“不,不,不,一點兒也不,沒有任何人強迫我這樣做,正相反,我覺得很快活。因為有興趣,我急於要探索物質世界的奧秘,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實驗室裏,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要探索的東西。”
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能夠讓人積極主動地尋找答案,能夠激發我們主動思考。
就像學習數學,有人覺得非常簡單,還有些同學則感到非常吃力,關鍵就在於是不是帶著興趣學,是主動學還是被動學。如果你能在老師講課前,先主動帶著思考把內容預習一遍,上課時,你的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學進去了,自然就有興趣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你就有了學習、探索的動力和方向。而如果隻是被動地學習,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就不可能學得出色。
小卡爾威特所著的《後天神童》中有這樣一段話:人都喜歡做自己願意做的事,隻要有興趣,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如果不喜歡,不論怎樣強迫都產生不了作用。
明白了興趣對激發學習潛力的神奇作用,我們就該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而不是把它看做是我們的負擔或者煩惱。我們可以把原有的其他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以培養新的學習興趣。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如愛玩汽車、愛搭積木等。長大一些之後,不妨去主動探究一些與此相關的問題,如怎樣當個好駕駛員?汽車是如何發動的?汽車的構造原理是什麼?所學的知識中哪些和它們有關係?這樣就把對學習的興趣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愛因斯坦中學時隻對物理感興趣,不喜歡數學,後來他在向縱深研究物理時發現數學是其基礎,便又產生了對數學的興趣。
主動學起來,去發現學習中更多的樂趣,讓學習變成我們的愛好,讓興趣成為我們學習路上最重要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