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二戰”最大膽的奔襲(2 / 3)

英國一直驕傲地認為,沒有大英帝國的幫助,中國人和美國人是無法占領密支那的。緬甸是大英帝國的屬地,沒有兵力占據絕對優勢的大英帝國的軍隊參與,僅有幾萬人的中國人和美國人是無法攻占緬甸的任何一座城市的。而現在,中國人和美國人居然兵臨密支那,丘吉爾大為光火,他怒氣衝衝地致電責問英國東南亞戰區司令蒙巴頓:“他們是怎樣在密支那從天而降的?你對此有何解釋?”

奇襲密支那,被後世稱為戰爭史上最大膽的行動之一。

密支那機場丟失後,孟拱河穀的戰役還正在進行,緬甸方麵軍司令河邊正三急忙命令緬北的日軍馳援密支那,前來馳援的日軍第56師團第128聯隊、第18師團第114聯隊和炮兵第5聯隊、工兵第12聯隊,還沒有走出孟拱河穀,就被新38師和新22師消滅大部。僅有當時新一軍尚未占領的東北方向兩個大隊的日軍進入了密支那,密支那的日軍從000人增加到了5000人。這兩個大隊的日軍,就是由水上源藏少將率領。

第14師一個團、第30師三個團、第530師兩個團,還有美軍一個團,對密支那形成了合圍之勢。

一場攻堅戰就這樣打響了。

日軍在密支那城裏和外圍修建了上千個掩體,每個掩體裏有一個日軍。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時候,日軍是不能走出掩體的。在一些重要地段,掩體與掩體之間還挖掘有壕溝,可以互相增援在每一道十字路口,日軍都用鋼筋水泥修建有工事,工事下連有長長的甬道,甬道的盡頭是掩蔽部。工事外有交叉火力,除了配置機槍外,還配置有狙擊手。遠征軍沒有攻到近前時,工事上隻有一個瞭望哨。而遠征軍衝到距離工事僅有幾十米的地方時,掩蔽部裏的日軍才會衝到射擊位置。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所編寫的《緬甸作戰》中記載:因為第18師閉官兵多為北九州的礦工出身,他們在密支那建成了兩處地下指揮所,能夠經受飛機重磅炸彈的轟炸。在第一線構築了很多單兵掩體,並在其上覆蓋鐵板,防止火焰攻擊,而每個士兵必須攜帶竹筒和管子進人掩體,以防轟炸時被埋在土內窒息。

想來,這兩處指揮所,應該是水上源藏少將和丸山房安大佐的。

守衛密支那的日軍最高指揮官是水上源藏少將,他接到的是“死守密支那”的命令。而給他下了這道命令的,則是日軍第軍的“豺狼參謀”辻政信。辻政信,這是一個以殘暴和冷酷而著稱的日軍參謀,也是“二戰”時期最有名的日軍參謀,他生吃戰俘的器官,極度膨脹自負。他是諾門罕戰役的實際指揮者,也是巴丹死亡行軍的實際操縱者,還是暢銷書作家。他寫的叢林戰小冊子《隻要讀了就能贏》是日軍在東南亞作戰的“聖經”,他在戰後寫的戰爭紀實《潛行三千裏》和《十五對一》曾經風靡一時。這個人看起來似乎很了不起,實際如何?他的上級東條英機認為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山本五十六更直接稱他是“上躥下跳的小醜”。

水上源藏在帶著增援部隊進入了密支那後,就一次次向第軍司令官本多政材建議:“放棄密支那,保存實力。”可是,辻政信卻認為密支那必須堅守,並一次次越俎代庖,向水上源藏下達死守的命令。其實,水上源藏是清醒的,他明白,麵對中美軍隊上萬人的進攻,麵對每天頭頂上蝗蟲一樣的飛機和動輒就像冰雹一樣轟擊的炸彈,死守密支那徒勞無益,隻有死亡一種結局。

然而,既然第軍司令部讓堅守,那麼水上源藏也隻能堅守,他別無選擇。

密支那是中國遠征軍這一路上最難打的一場戰役。

當時恰逢雨季,陰雨連綿,密支那成為了水鄉澤國,日軍以逸待勞,躲在幹燥的掩體裏等待遠征軍,而遠征軍踩著泥濘的道路向前強攻,有時一天僅能推進幾百米,而且很多時候,進攻的部隊在齊膝深的泥濘中爬行。到了夜晚,日軍又爬出掩體搶奪白天丟失的陣地。

戰爭處於膠著狀態,雙方都死傷慘重。郭建新當年是530師150團的上尉軍需官,他後來回憶說,在密支那戰役中,擔任主攻的150團犧牲的高達三分之二,一個營犧牲的就有00人。150團有14個連長參戰,最後隻剩下了5個,9個都犧牲了。

據資料記載,530師150團在進攻火車站的時候,“由於補給不濟,通訊為敵炮摧毀,聯絡中斷,又無空中與炮火支援,致使第二營和第三營傷亡各級軍官46人,士兵62人,少校團副宋公俠也在指揮戰鬥中陣亡。盡管糧彈已盡,但官兵們仍堅持與日軍肉搏廝殺,最後隻得突出重圍退守火車站附近,火車站得而複失。日軍傷亡亦在500人以上,戰鬥相當激烈。來不及突圍的150團剩餘官兵,被日軍圍困於火車站附近,拚死與日軍白刃格鬥,與進攻日軍相持達旦。”

當時,指揮攻打密支那戰役的是麥裏爾準將。因為久攻不下,史迪威又用鮑特納替換了麥裏爾。然而,鮑特納還不如麥裏爾呢,他專橫跋扈,對中國軍官極不信任,不去前線,坐在後方的指揮部裏,坐聽前方的情報,隨意指揮,一意孤行,使攻城部隊造成了更大的傷亡。

史迪威無奈,發布了一道更加錯誤的命令:前線的中國軍隊分別由各師師長直接指揮,盡快攻下密支那。

這樣的一道命令,讓攻城的各部隊缺少協作,各自為戰,更難以形成攻擊力。

鮑特納給攻城部隊造成了極大傷亡,史迪威又讓一個名叫維塞爾的美國人指揮,但是依舊打不開局麵。這時候,史迪威環顧左右,已無美國人能夠勝任這一攻城任務,隻好把指揮權交給鄭洞國。

鄭洞國改變戰術,步步推進,不急於求成,而且注意步炮的協同作戰,讓傷亡大大減少。

鄭洞國在《中國駐印軍始末》中這樣寫道:“此次戰役,前後換了三個美國指揮官,他們既不了解中國士兵的特性,又不信任中國軍官;命令時常變更,任務指示也不明確,下達命令之前,對實施所做的時間不作考慮,且常陷入分割使用兵力的錯誤。”

鄭洞國在抗日戰場上征戰多年,對於作戰很有一套。在反攻緬北中,一直是新一軍的軍長,但是他一直被史迪威邊緣化,不給指揮軍隊的權力。

《密支攻防戰》是當年被報刊廣為轉載的一篇文章,裏麵有這樣一段文字:“新編30師參謀主任唐泊三上校認為,以血肉之軀去硬拚不是辦法,於是創造了一種活動的塹壕戰。報載我軍開鑿地道,進行隧道戰,其實不是,而是沿密支那城周圍挖掘無數三條平行的蛇形塹壕,向敵陣前延伸。在每條深達五尺塹壕的前端三麵堆放活動沙袋,一麵向前推動沙袋,一麵挖出泥土,掩護前進;在塹壕裏設有若幹輕機槍射擊點,每點布置射擊手、彈藥手、預備射手各一人。這三條平行的塹壕火力可以互相支援,逐漸向前推進,等到接近敵陣時,將手榴彈捆在長約兩丈的竹竿前端,安裝導火線。使用時先點燃導火線,待手榴彈將爆炸時,就送進敵陣地的槍孔裏,消滅敵人。這時活動塹壕繼續向前延伸,逐戰逐進,由點的攻擊進而到麵的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