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印緬大事記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美國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12月2日,中國沿海港口全部被日軍占領,為了確保滇緬公路這條最後的國際交通運輸線,中國和英國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
1942年1月4日,日15軍從泰國向緬甸東南角進攻。英軍節節敗退,英國急忙向中國求援。
1942年3月1日,中國遠征軍第五軍2030師人緬,接替英軍防務,師長為戴安瀾。
1942年3月8日,日軍占領仰光,滇緬公路被切斷。
1942年3月19日,趕至緬甸南部同古的第2030師騎兵團與日軍一個大隊接戰,中日軍隊首次在緬甸展開角逐。
1942年3月26日,日第56師團從仰光登陸,直插中國遠征軍後方,截斷中國遠征軍後路。
1942年4月17日至19日,第66軍新38師113團在師長孫立人的指揮下,在仁安羌擊潰日軍,救出被包圍的英軍7000餘人和美國傳教士、記者等500人。
1942年5月5日,日第56師團攻占緬北城市八莫,三天後,又攻占了緬北最大城市密支那,後沿著滇緬公路進入滇西,準備直抵昆明。
1942年5月1日,新38師主力西進,三天後進入山區,在密林峽穀中奪路而走,潛伏而行,走向印度的方向。
1942年5月27日,新38師主力抵達英帕爾東南的普拉村。
1942年6月8日,新38師113團衝出日軍包圍圈,與新38師主力會師。
1942年5月1日,進入野人山中的杜聿明和第五軍接到軍政部命令,“不再折返雲南,應向雷多轉移:,”雷多位於印度。同日,滇西的中日雙方開始了隔江對峙。
1942年6月14日,第五軍(含軍部和新22師,下同)在大洛河邊絕糧,以樹皮果腹。
1942年7月日,第五軍到達新平洋,終於得到部分補充。
1942年7月25日,第五軍到達雷多,損失慘重。
1942年8月5日,中國遠征軍中的最後一支軍隊第五軍96師走出緬北野人山,到達怒江。
1942年8月,在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合編為中國駐印軍,史迪威任總指揮。
1943年春,新38師和新22師合組為新一軍,鄭洞國任新一軍軍長,孫立人任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
1943年2月28日,中印公路開工66天,建成通車78公裏,再向前就是“鬼門關”,中國工兵第十團在路邊78公裏處樹立木牌,上書:“此路通向東京。”
1943年月2日,新38師114團在“鬼門關,,擊敗日軍,中國軍隊重返野人山,展開反攻。此後,中國軍隊前麵作戰,後麵修路,將日軍一步步趕出緬北。
1943年10月29日,新38師占領新平洋,在此建立了反攻胡康河穀的基地。當時,據守胡康河穀的是日軍第18師團。
1943年12月28日,新38師攻克胡康河穀重要據點於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