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你怎麼了?”武則天在簾後問道。
“皇後,你看看,是不是朕眼花了,”李治將奏折遞了進去。
也沒有說多少事情,隻是說太子試驗了一片高梁地。試驗肯定了,問得很清楚,從一開始就在試驗,包括肥料、株行距以及壟肥、壟的深度。長勢也不一,產量更是不一。這些都寫了。這個無所謂,主要是後麵一句話,選了幾個穗,稱了一下,然後來估猜,長勢最好的三塊地,畝產有可能在五石到八石之間。這是大約的估猜,精確估猜在六七石。當然,都是一群穩重的人,畢竟沒有打下來,因此產量說得含糊些。
“六七石啊,”論城府,有幾個能及武則天的,也震住了。
唐朝出過高產田,每畝地產量能達到五石,這個高產也是個案,與這幾片地一樣,具備了很多高產的條件,地好水好伺候得好。有可能還是畝量的時候比較大。再加上地方官員需要政績,又誇張了一些。總之,有許多水份的。特別是屯田的地,“畝產”最高,田地都在邊疆水土好的地區,種植很少,本來就是沃土,然後一畝地丈量時,有可能有兩畝地大。但就是這個高產,也是兩季的產量總和,才能粉飾出來的。
對此,大家心知肚明,雖然知道有些水份,可產量不會太低,否則官員不敢這麼做。但皇莊什麼都沒有,畝數丈量十分標準,幾位宰相說的也隻是這一季高梁的產量,再說,他們也不需要這個產量粉飾什麼政績,就是粉飾了也與他們無關,是太子的功勞。
武則天忽然想到了那個棉花
將奏折遞了出去,低聲說道:“陛下,多半不是假的。”
大臣一個個很奇怪,這夫妻倆在搞什麼名堂,難道是李賢等皇子出事了。正在猜測時,李治已經將奏折遞了過去,說道:“你們看看。”
打開一看,這些大臣都是揉眼睛,高梁在糧食中產量不是最高的。再說,這個五石到七石
“你們認為是真是假?”
閻立本答道:“現在沒有收下來,不過多半錯不了。恭喜陛下啊,如果此法成功,推廣天下,陛下,會是如何?”
至於糧食所帶來的另一個作用,會使囤積居奇的商人與大戶不敢再囤積居奇,一起疏忽了。不過這也是暫時的,糧食增產,那是長遠之計。可這個產量,過了很久,還是讓他怔忡。
李治對身邊太監說道:“去,將太子請來。”
奏折上說得不清楚,這個兒子也沒有談提此事。好象聽侍衛稟報,說他在長安城外,弄了幾片高梁,當時李治也沒有放在心上。沒有想到,又變出了一個妖蛾子。
因此,得問問兒子。
太監去了東宮,一會兒回來稟報,說道:“皇太子去了城外的皇莊。”
這件事,李治聽說了,什麼廢地變寶的啥,說了一句:“不務正業,難道想做農夫?”
大臣聽了一起在心中誹謗。其實皇太子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對商人有些走得近,雖是為了國家。其他地方做得已經很不錯了,甚至比這個陛下做皇太子時,好得多。你又不讓他處理政事,又沒有什麼遊樂,不看看農業,看什麼?再說,重視農業,才是國家之根本。
但有些醒悟。這個高產田是官員弄出來的,倒是祥瑞。可是兒子弄出來的,多少搶了他的風頭。再說了,大雩祭拖了很久,先是大風,然後是大旱,好不容易開始落了些雨,又是許敬宗大案發生。處理完了,又要來個駭人聽聞的高產,無論大雩如何舉行,老百姓會議論高梁產量,還是會議論大雩。
也有大臣看不慣李治這種態度,郝處俊站了出來。當然,他不會說,你這個病怏怏的身體,說不定那天就見了如來佛祖。太子賢明,對國家來說,是好事。說得很委婉,道:“陛下,臣聽聞甚喜,不是為高產而喜。國家之重,不在於邊功一場大勝,不在於一塊田的高產。在於君王有為,後繼有人。又值大雩祭之時,忽然傳此音訊。臣不知何為祥瑞,但此乃最大的祥瑞,我朝的福音。”
李治不置與否,對太監說道:“去城外,將太子喊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