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霸王出世(1 / 3)

1.統帥千軍少年夢想堂堂男兒壯少年要說清這個問題,不得不先交待一下項羽的身世。《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祖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人。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戰國末年楚國的大將,秦滅楚國時,他被秦國大將王翦帶領的大軍團團包圍,最後自殺而死。

項燕(?~前233),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戰國末年楚將,西楚霸王項羽之祖父,曾大敗秦將李信。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大破楚軍。次年,秦軍攻到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他兵敗自殺。

他的父母史書沒有記載,項羽從小是跟著他的叔叔項梁長大的。項羽身高力大,史書記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ɡānɡ,音“缸”)鼎,才氣過人。

項梁(?~前208),下相(今江蘇省宿城區)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的後代,西楚霸王的叔父。項梁曾率軍擊敗秦將章邯,在雍丘陵斬秦將,為秦將所敗,戰死。秦代一尺約相當今天的23.1厘米,所以,“八尺餘”應當是一米八四以上的大個頭兒。這是身高。他的力量能“扛鼎”,就是雙手能舉起一隻鼎。在整個《史記》記載中能夠扛鼎的隻有兩個人:一個是項羽,另一個是劉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劉長(chánɡ,音“常”)。

項羽力能扛鼎,自然是力氣極大。

項羽出生於戰國末期,青少年時代是秦朝時期,二十四歲就遇上了秦末大起義。在這個充滿血與火的時代,人們非常崇尚武力。因此,項羽的力量巨大,剛好符合當時人們對一個男人的評價標準。

他與他的叔叔項梁避難會稽的時候,當地的年輕人都很害怕項羽(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項羽作為一個外鄉人,客居他鄉,亡命他鄉,尚能為人敬畏,主要靠的就是他的這種蠻力。

為學隻看萬人敵項羽小時候不願學讀書識字,也不願學擊劍(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而且說:讀書隻要能用來記姓名就足夠了(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他的叔叔項梁見他不願讀書,就讓他學擊劍,但是,項羽對劍術同樣不感興趣(劍,一人敵,不足學),項梁非常惱火,項羽非要學習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學萬人敵)。

這個貴族少年從小就立誌學習能夠“萬人敵”的兵法,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我認為:這和項羽的家世關係密切。

項羽的祖父項燕是被秦將逼迫自殺的,項羽認為這是家族的恥辱,所以,項羽自小就懷有強烈的仇秦心理。他認為:隻有學會行軍布陣的兵法,才能有機會為家族雪恥。

少年項羽的這一壯誌使他成為消滅秦朝的主將;但是,項羽對讀書功能的認識卻使他在滅秦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時犯下了一係列錯誤。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先秦典籍中的曆史著作、諸子著作充滿了各種人生智慧。項羽沒有在少年時期遍讀書籍,為他日後的失敗預埋了禍根。

項羽不願學劍,但是,他的劍術是不是很粗疏呢?

不!項羽非常善於短兵格鬥。烏江自刎前,他持劍與漢軍步行交戰,一個人就殺死漢兵上百人。這說明他的劍術極精。他之所以不願學劍,並非是他學不好,而是他立誌要學“萬人敵”的兵法,不願學一對一的單打獨鬥。

項梁願意教項籍學習兵法,項羽十分高興(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但是,“萬人敵”的兵法項羽並沒有學完,隻是大略地學了學(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那麼,他的兵法到底學得怎麼樣呢?

高祖十一年(前195),劉邦平定黥(qínɡ,音“情”)布叛亂時,看見黥布的軍陣酷似當年項羽的布陣,劉邦馬上感到一種巨大的心理壓力(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劉邦在項羽死了六年後看見酷似項羽布陣的黥布布陣還心有餘悸,可見,項羽並非不能打仗,而是極善布陣作戰。他的“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隻是不願死背兵法而已。《漢書·藝文誌》中記載的兵法書中有《項王》一篇,雖然這一篇兵法今天已經失傳了,但是,至少說明項羽不但懂得兵法,而且有兵書傳播於後世。

黥布(?~前195),六(今安徽六安縣)人,本名英布,因受秦法被黥(刺麵),故名。初屬項羽,為霸王帳下五大將之一,被封為九江王,後叛楚歸漢,被封為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從以上所引的正史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項羽出生在一個世代將門的貴族家庭,對少年項羽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叔叔項梁。項羽不願讀書,也不願隻學劍術,他最鍾情的是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因為隻有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可以使他成為統帥,完成他滅秦的夙願。

少年壯誌盼滅秦項羽青年時期,家中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他的叔叔項梁因為觸犯秦法被捕入獄(項梁嚐有櫟陽逮)。這對項氏家族來說是一場大禍。幸虧托蘄縣(今安徽宿縣)監獄的曹咎,給櫟陽監獄的司馬欣寫了一封信,這事才算擺平(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不久,他的叔叔項梁又出了一件大事:殺人(項梁殺人)。秦朝法律極為苛刻,項梁殺人,必有重罰,而且,仇家也不會放過項梁。於是,項梁攜帶項羽逃亡到了吳中(今蘇州)避難(與籍避仇於吳中)。

司馬欣(?~前204),秦朝長使,於項梁有恩。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封為塞王,都櫟陽,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與曹咎一同自剄於汜水上。項梁到吳中是為了逃避秦法製裁,但是,亡命江湖的項梁很快展示出了非凡的才華。當地的賢士論其才幹,都在項梁之下(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

因此,項梁很快成為當地的大能人,每當遇到大徭役和大型喪事,人們都請項梁來主持(每吳中有大徭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

項梁和項羽一樣,有著極為強烈的仇秦和複仇之心。因此,借著承辦當地大徭役和大型喪事的機會,每每按照兵法安排他手下的賓客和當地的青年(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通過這類活動項梁熟知了手下賓客和當地青年人的才能(以是知其能),為今後使用這些人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遊會稽郡時,項羽和他的叔叔項梁有機會親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威風。這對極端仇視秦王朝的項羽來說更增添了一份動力,因此,他不顧秦法的殘酷和亡命江湖的身份,脫口說出:這個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彼可取而代也)。站在項羽身邊的項梁嚇得趕緊捂住項羽的嘴說:不許胡說!這可是要滅族的(毋妄言,族矣)!話雖這麼講,但是,項梁從此對他這個膽大的侄兒反倒更器重了(梁以此奇籍)。

項梁對項羽的器重使項羽在項梁起兵反秦後迅速成為項梁的副將,這就使得項羽有了一個與其他軍事天才相比較高的起點。一個人在短暫一生中能夠有一個很高的起點,對一個人一生的事業極為重要。項羽正是憑借著項梁的器重獲得了這麼一個寶貴的平台。

2.斬殺郡守英雄登場反暴秦群雄並起項梁、項羽等待了多年的複仇機會終於到來了。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起了反秦的義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