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霸王出世(2 / 3)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僅僅過了十二年,到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就揭竿而起。

秦始皇消滅六國時的大屠殺,秦王朝建立後的種種暴政,埋下了無數仇秦的火種。因此,陳勝、吳廣義旗一舉,天下雲集響應,反秦的怒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這一年(秦二世元年)的九月,會稽郡守殷通緊急召見項梁。

他對項梁說:整個長江以北已經全部起兵響應陳勝、吳廣(江西皆反),上天要亡秦了(此亦天亡秦之時也)。我聽說,先發製人,後發為人所製(吾聞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我想起兵,讓你和桓楚擔任統帥(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

殷通找項梁商討起兵反秦,主要出於四點理由:第一,會稽是秦朝的一個郡(轄今浙江東部及江蘇西部一帶)今浙江東部及江蘇西部一帶,殷通是會稽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省部級正職。他已經看出來,秦朝的氣數已盡。如果現在不帶頭造反,一旦會稽郡所轄之地有人起兵,他將會成為第一個被殺之人。出於保全身家性命的考慮,殷通決定起兵反秦,所以,殷通的起兵帶有明顯的投機與自保的性質。

第二,項梁在整個會稽郡名氣很大,又是世代楚將的項氏後人。

第三,殷通是一位文官,並不懂軍事。

第四,桓楚也頗有名氣,而且是一個亡命江湖之人。但是,桓楚在哪兒,誰也說不清,找這個人也需要項梁幫助。

項梁立即明白:他等待多年的機會來臨了。

揮利劍完美亮相項梁借機對殷通說:桓楚亡命江湖,沒人知道他在哪兒,隻有項羽知道(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於是,項梁利用太守殷通讓他招見項羽的機會,把自己殺殷通、奪取會稽郡的計劃告訴了項羽,要他拿劍在外等候(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重新入座後,項梁告訴殷通,把項籍叫進來,讓他去找桓楚(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殷通召項羽進入郡守府議事,項梁使了個眼色給項羽,項羽突然拔劍,殺死了殷通(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手裏提著郡守的人頭,佩戴著郡守的綬帶,還掛著郡守的官印(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整個郡守府都被突然發生的這一切震驚了,一場混戰立即在郡守府中展開(門下大驚擾亂)。項羽一個人就殺了上百人,使整個郡守府中的人都嚇得趴在地下,無人再敢輕舉妄動(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服,莫敢起)。這是項羽一生中第一次實施“斬首行動”,項羽的果敢、勇武,第一次得到出色的發揮。

項梁立即召集吳中當地的豪紳、官吏,通報了自己起兵反秦的大事(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並且派人到會稽郡下屬的各縣去征兵,得到精兵八千(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項羽的出色表現再一次得到項梁的充分肯定。項梁殺死會稽郡守後自封為“會稽守”,項羽被封為“裨將”。守,是郡守;裨將,即是副將。

這個起點很高,它為後來項羽登上秦末大起義政治舞台提供了許多方便。這是項羽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人在社會上做事情,特別是一生中想要做點大事,起點非常重要。起點就是平台,起點高,平台高,機會就多;反之,起點太低,平台太低,往往事倍而功半。

項羽和韓信是這一時期的旗鼓相當的兩位軍事奇才,因此,他們之間具有很大的可比性。韓信先後在項梁、項羽、劉邦手下任職,地位非常低。韓信做到劉邦的大將軍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原因就是他的起點太低。項梁、項羽、劉邦都不認識他,更談不上了解他。與韓信相比,項羽幸運得多了。因為他的叔叔項梁自小就了解他,知道他的誌氣、才氣。

韓信(?~前196),字重言,淮安(今淮安市區碼頭鎮)人,“漢初三傑”之一。開國功臣,在楚漢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滅楚後即封為楚王,後改封淮陰侯。建國後因功高震主被忌,逐漸失勢,最後被呂後誅殺。

3.前朝舊代人心所向世世楚將軍中魂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結尾這樣評價項羽:秦朝的暴政引發了陳勝的起義(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當時天下起兵的豪傑多得數都數不過來(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項羽沒有任何憑借,乘勢而起(然羽非有尺寸乘執,起隴畝之中),竟然隻用三年時間就率領天下諸侯消滅了秦朝,分封諸侯,政令出自項羽,自號為霸王(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項羽雖然沒有善終,卻是自古以來的第一人(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嚐有也)。

項羽真的是沒有任何憑借就突然崛起了嗎?

顯然不是!將門之後就是他的第一個憑借。

他的祖父是楚國名將項燕,曾擁立楚王的兒子昌平君為楚王。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攻楚,項燕被秦將王翦所圍,兵敗自殺。項羽的叔父項梁是秦末農民大起義初期的著名領袖。

所以“項氏世世為楚將”是項羽最重要的政治資本。這一政治資本對項羽來說,有兩點重要意義:第一,使項羽迅速成為秦末起義軍中的重要人物。

第二,使項羽具有巨大的號召力。

比如說,秦末大起義初期有一位領袖陳嬰,原來是東陽令史(陳嬰者,故東陽令史)。東陽,是秦朝一個縣,在今安徽天長縣。陳嬰這個人,一向非常謹慎,講究信用,被當地人稱為忠厚長者(素信謹,稱為長者)。秦末大起義席卷東陽縣之時,東陽縣的一些年輕人,殺死本縣縣令,聚集了幾千人起義。但是,起義軍中沒有合適的領軍人物(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找來找去,發現東陽令史陳嬰的資曆、聲望、才幹都很合適,他們便要求陳嬰做首領,遭到陳嬰拒絕,於是,他們強迫陳嬰當了頭(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

由於陳嬰在東陽非常有聲望,所以,陳嬰做了首領後,這支隊伍一下子發展到兩萬多人(縣中從者得二萬人)。

這些起義的青年人看到義軍迅速壯大,便要立陳嬰為王,建立一支與眾不同、頭裹青巾為標誌、不隸屬於任何人的特殊軍隊——蒼頭軍(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但是,陳嬰的母親不同意。陳母說:自從我嫁到你們陳家,就從來沒有聽說你家的祖先有大富大貴的人(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嚐聞汝先古之有貴者)。如今突然稱王,恐怕不吉利(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找個名家歸附在人家名下(不如有所屬),事成了可以封侯;事砸了也容易逃,不至於被人指名道姓地通緝(事成,猶得封侯;事敗,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自古以來,對造反的人實行的都是首惡(世所指名)必辦,脅從不問,因為曆來都是法不治眾。陳母就是要陳嬰當個脅從,不要當必辦的首惡。這和劉邦剛剛起兵時的情況一樣,蕭何、曹參等人在秦朝時都比劉邦官位高,但是,一旦起義造反,他們都不敢當頭,害怕成為首惡。隻有膽大的劉邦敢於當這個頭,不怕“世所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