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霸王出世(3 / 3)

蕭何(?~前193),之一,沛(今屬江蘇)人。任秦沛縣獄吏,輔佐起義。劉邦封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極力推薦為大將軍,還定三秦。漢代建立後,以功最高封為“讚侯”,位次第一。協助高祖消滅韓信、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惠帝二年(前193)卒,諡號“文終侯”。病危時,推薦繼任相國。

曹參(?~前190),字敬伯,沛(今江蘇沛縣)人。早年隨漢高祖劉邦起兵,高祖六年(前201)封平陽侯。惠帝二年(前193)繼相位,為漢代第二位相國。主張清靜無為,仍前朝舊製,史稱“蕭規曹隨”。對於一個政權來說,“世所指名”,就是匪首。

陳嬰聽了母親的話就不敢為王(嬰乃不敢為王),不做匪首,這是趨利避害,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陳嬰要把這支隊伍交給誰來帶領,就不是一個人之常情的問題,而是受一種觀念的支配。他對下屬說:項氏世世為將,在楚國非常有名(項氏世世將家,有名於楚),如果我們想起兵反秦,非項氏來領導這支隊伍不行(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我們要是能依靠項氏這樣的名門大族,一定能夠滅亡秦國(我倚名族,亡秦必矣)。陳嬰的建議得到了東陽起義軍的讚同。所以,陳嬰就率領這支兩萬多人的軍隊投靠了項梁、項羽(於是眾從其言,以兵屬項梁)。

陳嬰的建議能夠得到起義軍大多數人的認同,說明當時多數人都認可項氏,項氏家族在楚地具有很強的號召力。這是項羽的重要政治資本,也是項羽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末大起義中還有一位受過秦朝黥刑的勇將——英布,因為他受過黥刑(臉上刺字),故亦稱黥布。黥布因觸犯秦法而被罰至驪山做苦工,便糾集了一些囚徒,逃出來當了強盜。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他也乘勢起兵,並且在陳嬰歸屬項梁之後也歸屬了項梁。項梁戰死之後他成了項羽的部下,成為項羽手下最勇猛的將軍。項羽分封天下十八諸侯王時,黥布因為戰功居所有將領之首而被項羽封為九江王。

黥布在起兵後歸屬項梁,與陳嬰歸屬項梁一樣,也是因為項氏世世為楚將,名聲極大。

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中,六國的遺老、官僚及普通百姓對被秦國滅掉的六國舊政權仍然存在著很強的依戀心態。六國舊政權的幸存者,實際上成為了與秦朝中央政府抗衡的一支主要力量。

陳嬰、黥布皈依的不僅是名門望族項氏,而且是自戰國以來長期存在於人們心中的一股強大政治勢力。

範增議立楚懷王項梁響應陳涉起兵反秦,使楚地迅速成為天下反秦勢力最大的地區之一。但是,樹大招風。秦朝大將章邯在擊敗了攻入函穀關的陳勝部將周市之後,率兵首先攻打楚地的反秦武裝。陳勝、吳廣接連被殺。

章邯(?~公元前205),字少榮。秦末大將。秦二世時任少府。受命迎擊起義軍。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巨鹿戰敗投降,隨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城破自殺。陳勝戰死之後,項梁成為楚地反秦武裝的核心人物。項梁在得知陳勝戰死的確切消息之後,召集楚地各路反秦武裝開會,劉邦也來參加了這次重要會議,商討下一步的行動。

七十歲的範增對項梁說,陳勝的失敗是必然的(陳勝敗固當)。秦滅六國,最虧的是楚國(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懷王誤入秦國,最終沒有返回故國,所以,楚國百姓都非常懷念懷王(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陳勝率先起義,沒有立楚王的後代,而是自己稱王,所以不可能支撐多久(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如今,這麼多起兵的人都歸屬你,是因為項氏世世代代是楚國的將領。範增建議項梁立楚王的後人為楚王(今君起江東,楚蠭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複立楚之後也)。

範增(前277~前204),是居(今安徽省桐城南)人。秦二世二年(前208),範增投靠了叔叔項梁,勸說他立楚王後裔為楚懷王,以號召天下百姓。在項梁陣亡後,他跟隨項羽,成為他的重要謀士。後封曆陽侯,項羽尊稱他為“亞父”。屢勸項羽殺劉邦。羽不聽。反以反間計見忌於項羽,憂憤病逝。範增的建議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在烽煙四起的反秦初期,立戰國時期楚王的後人為楚王,對當時的楚地老百姓確有一定的號召力;但是,秦朝滅亡之後,如何處理在反秦鬥爭中重新稱王的六國君王後裔,就成為一個非常棘手、敏感的政治問題。

繼續保持他們的王位,等於拱手將推翻暴秦的勝利果實送給他人,這是任何一個勝利者都很難辦到的事;如果廢棄他們在反秦初期確立的王位,非常容易引來政治對手的攻擊,成為政治上的一大敗筆。誰做了推翻暴秦的盟主,誰就捧上了這個燙手的山芋。

項羽就是因為在秦亡之後未能處理好項氏在反秦初期自己擁立的楚王,而被劉邦扣上“弑君”的罪名,在政治上極其被動,付出了極高的代價。

熊心(?~前205),前楚懷王熊槐之孫。項梁采納建議,立熊心為楚王,仍號懷王。項梁死後懷王重用及,以牽製項羽,又立下“懷王之約”項羽分封天下後,徙義帝至郴縣,途中被等人殺害。從範增參加項氏軍團到項羽中了劉邦的反間計範增返鄉為止,範增為項羽出的關鍵性計謀並不多,特別是在政治、軍事的關鍵時刻,範增的確沒有提過什麼具有重大意義的建議。但是,無論如何,範增是項羽集團唯一的謀士,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智囊人物。

痛失叔父當自強項梁從東阿起兵,指揮楚軍連續擊敗章邯軍(項梁起東阿,西,北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又殺了秦丞相李斯的兒子三川太守李由(項羽等又斬李由),項梁也因此驕傲起來,更不把秦軍放在眼裏(益輕秦,有驕色)。項梁手下的幕僚告誡項梁不要驕傲,但是,接連到來的勝利已經衝昏了項梁的頭腦,逆耳之言已經聽不進去了。

連續戰敗的章邯卻得到秦王朝的增兵(秦果悉起兵益章邯),章邯的兵力大增之後,一舉在山東定陶大敗項梁,項梁兵敗被殺(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項梁之死對項羽來說是一個嚴重的挫折。新立的楚王奪了項梁的餘部,親自帶領;而讓劉邦繼續單獨帶兵。項羽的地位在項梁戰死之後,也受到一定的輕視。

但是,項梁的戰死也給項羽帶來了曆史性的機會。項梁在世之日,於公,項羽是項梁的副將;於私,項梁是項羽的叔叔。因此,項羽始終生活在項梁的光環之中。

項梁過早的下世,將項羽拋向秦末大起義的烽火之中,給了項羽又一個曆史性的機遇。

項梁戰敗身亡激發了項羽更強的複仇心理,他最終擊敗秦軍主力,率領四十萬大軍開進關中。但是,秦朝的覆亡卻開啟了一個群雄爭奪天下的混戰局麵。項羽在這場混戰中能否像推翻暴秦統治一樣表現出色呢?請看:項羽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