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以後,項羽率領除劉邦之外的各路諸侯浩浩蕩蕩向西進發。劉邦先於項羽兩個月進入關中秦地,並派兵把守函穀關,阻止項羽入關,項羽以武力強行入關,劉、項矛盾迅速激化。此時,項羽挾巨鹿之戰勝利之威,統率四十萬大軍;劉邦僅有十萬大軍,形勢對劉邦十分不利。但是,劉邦巧於周旋,竟然躲過了項羽致命的一擊。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項羽放過劉邦呢?
4.函穀關前盟主震怒遭力拒勃然大怒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先進入關中,之後,他派兵把守函穀關,阻止項羽和其他諸侯入關,準備上任關中王。按說,劉邦的這種做法並沒有錯,因為,他在西進之前,與項羽在楚懷王麵前曾經有個約定:誰先進入函穀關,誰就做關中王。既然我劉邦先於項羽進入函穀關,自然要當這個關中王。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打敗了秦軍主力,並作為諸侯聯軍的總指揮,率領四十萬大軍西進入關。但是,當公元前206年十二月走到函穀關時,卻遇到劉邦軍隊以武力拒絕項羽入關。此時,項羽才知道劉邦已於當年十月比他早兩個月進入函穀關,“聞沛公已破鹹陽,項羽大怒”,派兵打入了函穀關。
這是項羽入關之時的第一個“大怒”。
這裏就有兩個問題:一是項羽為什麼大怒?
二是項羽的“大怒”說明了什麼?
巨鹿之戰勝利之後,“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所謂“膝行”,就是跪著前進,由此可見諸侯將對項羽的敬畏,“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項羽因此成為天下諸侯的總指揮,總盟主。
可見,巨鹿之戰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項羽的政治地位,使項羽高居諸侯上將軍的位置。此時的項羽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看做是秦末大起義中的最大功臣,也習慣了天下諸侯對他的尊崇和敬畏。但是,他沒有料到劉邦搶竟然搶先一步,先行入關。按照事先與劉邦的約定,無論項羽有多大功勞,關中王都應該給劉邦。這是項羽心中最難咽的一口氣!為什麼呢?
這裏有三個原因:一是劉邦對項羽的態度與諸侯將對項羽的態度反差太大。
諸侯將在巨鹿之戰後見到項羽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對項羽充滿敬畏之情;劉邦把住函穀關不讓項羽入關,明顯充滿了敵意,這個反差之大,項羽感受得非常深切。
二是項羽認為劉邦在滅秦戰爭中出力不多。
項羽認為自己擊敗秦軍主力,是滅秦貢獻最大的人,劉邦是在自己吸引了秦軍主力注意力的情況下輕鬆進入函穀關的,即使劉邦先入關,因為劉邦的功勞不夠,所以也不能讓劉邦做關中王。
三是劉邦的關中王是楚懷王許下承諾的。
楚漢戰爭中的楚懷王是戰國末年被秦王扣留在秦死在秦國的楚懷王的孫子,是在範增的建議下由項梁所立的。項羽對楚懷王早有不滿。原因我們後麵再講。
劉邦以武力拒絕項羽入關對項羽的自尊和虛榮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傷害。這是項羽函穀關前“大怒”的根本原因。
項羽在函穀關的“大怒”說明了什麼呢?
本該笑怒從何來這個“大怒”暴露了項羽的政治上的幼稚和無知!項羽“怒”得無知,“怒”得幼稚!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劉邦和項羽的相互關係。
劉、項關係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反秦鬥爭中,劉、項兩大軍事集團是並肩作戰的友軍,他們有共同的敵人——秦王朝,也有共同的利益——滅秦後取而代之。
第二階段,秦王朝的滅亡,使劉、項兩大軍事集團失去了共同的敵人,也失去了共同利益。從這一時刻起,劉、項兩家由並肩作戰的友軍無可避免地演變為爭奪秦末大起義勝利果實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這種集團根本利益的衝突是必然性的,無可調和的。這兩個階段的轉折點就是秦王朝的滅亡。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入關,秦王子嬰出降,就是這個曆史性的拐點!誰最早意識到這一曆史拐點,自覺地為本集團的根本利益而奮鬥,誰就能贏得政治上的主動權。
如果我們承認這一觀點,那麼,項羽在函穀關遇到劉邦的阻擊,得知劉邦已經比自己早兩個月入關,不但不應當“大怒”,而且應當大笑。為什麼項羽不應當“大怒”而應當大笑呢?
《三國演義》寫三江口周瑜放火,諸葛亮智算華容一事時,曹操曾有過三次仰天大笑。
第一次是曹操兵敗逃到烏林之西、宜都之北。看見這裏地勢險要,“乃於馬上仰麵大笑不止”,他認為諸葛亮無智,周瑜少謀,如果是自己用兵,一定會在此埋伏下一隊人馬。結果,一笑未了,引來了常山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拚死攔住趙雲,曹操才得以逃脫。
第二次是走到葫蘆口。此時已是人困馬乏,士兵們埋鍋燒飯,曹操躺在樹林裏,又一次仰天大笑。他手下的人說,剛才丞相一次大笑引來了趙子龍,折了好多人馬。現在怎麼又笑起來?曹操說:諸葛亮、周瑜還是不行,如果在此預先埋伏下一支人馬,以逸待勞,我們就是逃了性命,也免不了受重傷了。話音未落,殺出一支人馬,為首的是燕人張翼德。這一回,許褚連馬鞍都未備就被迫迎戰,張遼、徐晃也來助戰,才使得曹操又一次逃了出來。
第三次,走到華容道,曹操隨行的人馬隻剩下三百多人,還大多有傷。曹操第三次仰天大笑,說:諸葛亮、周瑜到底是無能之輩,如果在此埋伏下一隊人馬,我們隻有束手就擒了。話未說完,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將關雲長,手提青龍刀,跨上赤兔馬,截住去路。曹軍見了,亡魂喪膽,麵麵相覷。這一次是關雲長義釋曹操,否則,曹操必然亡命華容道。
我讀《三國演義》,非常佩服曹操的這三次大笑。
“大笑”,顯示了曹操的理性和智慧。
曹操是在赤壁大戰敗逃的路上發出這三次“大笑”的。因為,他看到了剛剛打敗他的諸葛亮、周瑜的“愚蠢”——當然,這隻是打引號的“愚蠢”。雖然曹操三次“大笑”分別引出了趙雲、張飛、關羽的三支人馬,但是,曹操能在大敗之時保持如此冷靜、理智的頭腦,實在是令人欽佩。
遺憾的是項羽沒有能在劉邦重兵防守的函穀關前仰天大笑,而是“大怒”。
為什麼這樣講呢?
因為劉、項兩家在劉邦入關、秦王子嬰出降的那一刻已經由並肩作戰的友軍轉化為爭奪秦末大起義勝利果實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所以,劉邦派兵把守函穀關,阻止項羽入關是意料之中的事。同樣,用軍事手段在劉邦集團足以強大之前就加以消滅是項羽集團的最佳選擇。
我們知道,巨鹿之戰之後天下反秦武裝已經由項羽統一領導了,雖然齊地還有不願幫助楚軍救趙的田榮,和無所歸屬的彭越,但是,田榮、彭越都無法構成對項羽集團的巨大威脅。唯獨劉邦集團,一是先入關中占有政治優勢,二是軍事力量比田榮、彭越都強得多。審時度勢,威脅項羽集團的隻有劉邦集團。
彭越(?~前196),字仲,昌邑人(今山東縣)。西漢大將,拜魏相國,又被封為梁王。彭越在秦末起義中戰功赫赫,但並未被項羽封侯。彭越是中國戰爭史上遊擊戰的始祖,在楚漢戰爭中,他率部在楚軍的後方開展遊擊戰,使項羽疲於應付。楚漢戰爭正是在劉邦的正麵防禦,韓信的千裏包抄,和彭越後方遊擊戰的基礎上,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後呂後強加以莫須有之謀反罪滅族。如果項羽有此清醒的認識,那又何必“大怒”呢?劉邦把守函穀關,阻止項羽入關,恰恰給了項羽攻打劉邦集團的一個最好借口!
對劉邦來說這叫做利令智昏,對項羽來說這叫做天賜良機!
趁劉邦羽翼未豐之際,從軍事上解決劉邦集團,對項羽集團來說當然是上上策。所以,我認為,項羽如果有清醒、理智的政治頭腦,不但不應當“大怒”,而且應當大笑!該大笑不大笑,反而“大怒”,說明項羽此時完全不懂他和劉邦集團的關係。這是項羽政治幼稚的突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