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以少勝多,先後打了巨鹿之戰與彭城之戰兩個中國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役,成為秦亡漢興之際最重要的軍事家;項羽還留下了《項王》一部兵書,他自己稱一生從未打過敗仗。因此,項羽可以稱為這一時期一位著名的戰神。但是,他最終卻戰敗了,那麼,項羽在軍事上有沒有失誤呢?人們常說項羽最後是被韓信用“十麵埋伏”之計打敗的,曆史上真有韓信用“十麵埋伏”打敗項羽的事嗎?
16.巨鹿之戰巔峰之役在古今人們的印象之中,項羽都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名將。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前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也對自己的軍事生涯作了評估:我起兵到今天已經八年,親身經曆了七十多場戰鬥。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我從未打過敗仗,於是便稱霸於天下(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
其中,“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這十二個字是項羽對自己軍事才能的概括,後人也多認同這一觀點。項羽的軍事才能真的像他個人所說的那樣嗎?
談到項羽的軍事才能,大家不約而同地會想到“破釜沉舟”這個典故,這個典故表現了項羽一往無前、視死如歸的精神,同時,也充分表現了項羽卓越的軍事才能。這個典故就出自巨鹿之戰。
反秦軍重兵三地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最為關鍵的一戰,也是最能體現項羽軍事天才的一仗。巨鹿,在今河北省平鄉縣。
秦末大起義在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後,迅速蔓延全國,當時起兵的武裝集團多如牛毛。但是,反秦武裝最集中的地點隻有三個:第一是今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四省交界處,這在戰國時期屬楚地,代表人物是陳勝、項梁、項羽、劉邦;第二是今山東地區,這在戰國時期屬齊地,代表人物是田儋、田榮、田橫;第三是今河北南部地區,這在戰國時期屬趙地,代表人物是張耳、陳餘。
秦二世二年(前208),秦國大將章邯奉秦二世之命,首先率領軍隊到達楚地。因為楚地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地,又是當時天下反秦力量最強大的地方,所以,這裏理所當然地成為秦軍撲滅反秦烈火的首選之地。
章邯先後打敗了陳勝、項梁,導致陳勝、項梁被殺;並滅了魏,還打敗了齊地反秦武裝的一號人物——田儋。這樣一來,當時天下反秦力量最強的三股勢力實際上已經被章邯擊敗了兩股,剩下來的隻有趙地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章邯率兵二十萬到達趙國。
當時在趙國作戰的有兩支秦軍:一支是秦朝駐守長城的“長城軍”。這是秦朝的精銳兵團。長城兵團的主帥原來是蒙恬,蒙氏被秦二世逼死之後,這支精銳兵團由副將王離率領。另一支是剛剛打敗陳勝、田儋、項梁的章邯兵團。兩路大軍聯手,首先大敗趙軍,占領了邯鄲。
困巨鹿危在旦夕趙王趙歇逃到了巨鹿(今河北平鄉縣),秦軍立即包圍了巨鹿,王離率領秦長城軍負責進攻巨鹿,章邯修築甬道(兩邊砌有土牆的運糧通道),負責為王離軍運送糧草。當時,趙王歇和張有困在巨鹿城內,陳餘率領剛剛招集來的幾萬軍隊駐守在巨鹿城北。
王離的軍隊兵強糧足,張耳的軍隊兵少糧盡:巨鹿城危在旦夕。
張耳、陳餘都是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張耳年長,陳餘年少,陳餘對張耳像對待自己的父輩一樣。劉邦與張耳是老朋友,劉邦起兵反秦之前,還跟著張耳住過一段時間。陳勝起兵之後,張耳、陳餘奉命到趙國一帶組織反秦武裝,組建了趙國。
如果章邯打敗趙軍,滅了趙國,這對整個反秦鬥爭將十分不利。
第一,趙敗則反秦鬥爭將進入低潮。
此前,楚地陳勝、項梁戰敗被殺,齊地田儋被殺。魏王魏咎在此之前也已經戰敗自殺。如果秦兵再攻下巨鹿,滅了趙,破殺了張耳、陳餘,那麼秦末反秦的三大主力就全部被章邯打敗,整個反秦鬥爭將進入低潮。
第二,趙敗則秦王朝統治可得以延續。
巨鹿一戰集中了秦軍的全部主力,也集中了天下反秦武裝的全部主力。巨鹿之戰是秦軍與反秦武裝之間的生死決戰。此戰若反秦武裝勝,則秦軍主力將被全殲,秦朝滅亡指日可待;若秦勝,反秦武裝戰敗,秦朝的統治則仍然可以延續下去,反秦鬥爭何日可以重整旗鼓難以預料。
第三,趙敗則劉邦陷入危急。
由於秦軍的兩大主力兵團都集中於巨鹿,客觀上為劉邦入關提供了最佳時機。如果秦軍在巨鹿打敗反秦武裝,秦軍就會有足夠的力量入關和劉邦決戰,劉邦在關中將陷入危急。
17.殺慶救趙威振楚國庸將誤戰事秦二世二年(前208)九月,楚王派宋義為大將,項羽為次將——也就是副將,率領五萬楚軍救趙。宋義原來是項梁手下的一個幕僚,由於他觀察到項梁驕傲必然招致失敗,曾向項梁提出過戒驕戒躁的建議(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隋矣,臣為君畏之),但是,項梁聽不進去,還嫌宋義礙事,便派他出使齊國。宋義路遇齊國使者,便告誡齊國使者,別走那麼快,走快了必然趕上項梁兵敗之禍(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這位齊國使者果然目睹了項梁的兵敗,因此,他在楚王心麵前大誇宋義懂得軍事,宋義的口才又使楚王對他十分賞識(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悅之)。所以,在項梁兵敗身亡之後,宋義成了楚軍的最高統帥(因置以為上將軍),號稱“卿子冠軍”,“卿子”是當時對男子的尊稱,如同稱“公子”;“冠軍”,即是最高統帥。項羽隻當了個“次將”。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秦朝曆法是以十月為一年之首),宋義率領楚兵走到安陽(今山東曹縣),駐留了四十六天。
項羽主張迅速進兵,楚攻其外,趙應其內,一定可以大破秦軍(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但是,宋義卻主張坐山觀虎鬥,讓秦趙先打(先鬥秦趙):秦攻趙國,打了勝仗,軍隊一定十分疲憊,我們楚軍正好利用它的疲憊攻擊它;如果秦軍打了敗仗,我們正好乘勝追擊。
宋義隻是一介書生,並沒有實戰經驗;他懂得驕兵必敗,所以,看出了連續大勝秦軍的項梁軍必然重蹈驕兵必敗的覆轍。但是,從本質上講,宋義並不是救趙的合適人選;隻是因為項羽受壓抑,宋義受信任,這才使宋義輕輕鬆鬆地當了上將軍,率楚兵救趙。
但是,宋義卻對項羽壓根兒就看不起,反而以軍令壓製項羽。
項羽認為,宋義是一派胡言,以秦軍的強大,攻打一個剛剛成立的趙國,趙國必敗無疑;而且,楚國剛剛打了大敗仗,整個楚國的安危都係於此一仗。所以,宋義這種做派,絕不是一位“社稷之臣”的做法。
剛好這個“卿子冠軍”宋義又派他的兒子到齊國擔任國相,自己天天喝酒(飲酒高會),不顧士兵饑寒。
斬首奪將旗秦二世三年(前207)十一月,項羽采取“斬首行動”:利用早晨拜見宋義的機會,斬殺了宋義,並提著宋義的頭說: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命令我項羽誅殺了他(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
項羽一生從未玩過手腕,這一次不但玩了,而且玩得很漂亮。可惜的是,和劉邦相比,項羽一生玩這類政治手腕實在是太少了。
項羽通過“斬首行動”震懾了宋義手下的將領,又派人追殺宋義之子,一直追到齊境,殺了宋襄,並派人報告懷王。懷王至此,也隻能承認現實,正式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這段曆史就是著名的“殺慶救趙”。“慶”,指卿子冠軍宋義。
斬殺最高軍事長官,這在中外軍事上都是極其罕見的。這需要非凡的勇氣,巨大的魄力。而且,這種行動必須出自公心。
項羽列舉了宋義的三大罪狀:第一,貽誤軍機;第二,錯估形勢;第三,不恤士卒。
一是指長期滯留,不思進取;二是指不可能出現宋義所謂的秦軍戰後“承其敝”的狀況;三是指“天寒大雨,士卒凍饑”,不恤士卒。
兒一,貽誤軍機;派胡言,以秦軍的強大,攻打一個剛剛成立的趙國,發項羽“殺慶救趙”的斬首行動,對反秦鬥爭而言:項羽正式獲得了軍事指揮權,為巨鹿之戰的勝利提供了組織保障,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反秦武裝,改變了戰場上的攻守之勢;對項羽而言:為項羽軍事才能的發揮提供了一個大舞台,極大地提高了項羽的知名度,為他下一步發揮名人效應奠定了基礎。《史記》記載項羽殺死卿子冠軍宋義後的影響是:“威振楚國,名聞諸侯”。